首页 > 经济·科技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未来5-10年是人工智能发展关键期

2023-05-18 14:0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17日在2023搜狐科技峰会上表示,人工智能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成为具有引领和主导地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未来5-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

  2023搜狐科技峰会17日在京开幕,邀请来自多个领域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和头部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前沿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

  白春礼表示,人工智能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当中成为具有引领和主导地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未来5-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白春礼说,人工智能是一项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进而引发产业革命。从研发组织模式来看,人工智能需要规模化、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支撑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从发展驱动力来看,人工智能应用导向鲜明,经济、社会等方面应用需求的拉动成为主要驱动力。

  白春礼提到,现阶段中国人工智能需要着力解决好产业发展生态不健全等关键问题。他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布局,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人才队伍;加强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建设。(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祝融号”又有新发现!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MSCam)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相关研究成果以《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为题发表在综合...

    时间:05-18
  • “祝融号”又有新发现!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MSCam)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相关研究成果以《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为题发表在综合...

    时间:05-18
  • 微软称GPT-4或具备人类逻辑,人工智能终将成“人类智能”?

      作者:钱童心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者OpenAI已经成为全球科技行业和监管机构关注的最大焦点,科技大佬们围绕OpenAI的争议也一直未平息。  5月16日,“ChatGPT之父”、OpenAI公司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首次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  对奥尔特曼发难的议员们也动用了ChatGPT的新手段。  美国康涅狄格州民主党参议员...

    时间:05-18
  • 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海岸卫士”全球红树林生境破碎

      中新社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海岸卫士”全球红树林生境破碎

      中新社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中美科学家联合公布最新全球红树林分布数据集

      中新网长春5月17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联合研究表明,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截至2020年,全球红树林斑块约有33.7万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红树林生长在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上,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

    时间:05-17
  • 丁肇中谈AMS实验:中国科学家做出重要贡献 承担升级关键任务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16日在北京表示,作为目前唯一在太空长期运行的粒子物理精密磁谱仪,他领导的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国际合作大科学装置阿尔法磁谱仪(AMS)将工作到2030年,中国科学家在已经做出重要贡献的基础上,还...

    时间:05-17
  • 抢抓关键期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原标题:抢抓关键期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5月11日在京举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1158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随着毕业季临近、毕业生求职进入窗口期,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政策保障、全力攻坚促进青年就业十分...

    时间:05-17
  • 我科学家提出用中国天眼搜寻地球附近暗物质

      【科技前沿】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记者晋浩天)清华大学副教授安海鹏、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黄晓渊、北京大学研究员刘佳等在暗物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发现,现有的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LOFAR)、正在建设的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以及“中国天眼”五...

    时间:05-17
  • 诺奖得主丁肇中:中国科学家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

      ◎实习记者 都 芃  5月16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做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的高能论坛,以“从加速器到太空: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基本物理五十年”为主题,分享了多年来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半个世纪以...

    时间:05-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