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募投项目合理性难过“问询关” 多家上市公司终止定增

2023-05-11 11:07: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冯雨瑶

  定增市场持续火热,与之相关的监管问询也紧跟而来。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仅5月9日晚间,就有超10家上市公司披露收到问询函或回复问询函的公告。

  是否涉及重复建设?项目新增产能能否消化?募投项目变更是否涉嫌“圈钱”?从交易所“盘问”的重点来看,募投项目相关问题被高频提及。

  另一边,今年以来终止定增的案例也持续增加。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截至5月10日,发布定增终止公告的上市公司已逾30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在监管问询下,主动打“退堂鼓”而终止定增。

  监管发函

  关注募投项目合理性

  5月9日,红星发展发布对上交所关于定增问询函的回复公告,就募投项目必要性、融资规模与效益测算、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

  其中,就募投项目是否重复投入的问题,公司回复称,本次募投项目与前次募投项目除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外,其他项目在建设内容、产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重叠或重复投入的情形。

  往前回溯,红星发展于去年11月份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资不超过5.8亿元,用于收购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75%股权、5万吨/年动力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以及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今年3月份,上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前次募投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除了募投项目是否重复投入外,募投项目所新增的产能能否消化掉也是上交所关注的重点。

  不止红星发展,光华科技日前同样因定增事项收到深交所发出的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锂电池材料项目投资规模的合理性、与扩建项目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是否存在重复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以及拟采取的产能消化措施等。

  对于监管部门的上述问询,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定增目的不实、募集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从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及运营效率。”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部分上市公司推出的定增项目,不排除有虚构募资题材或圈钱的可能性,为了避免通过定增项目进行套现、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监管部门才会对可疑项目进行问询。”

  难过“问询关”

  多家公司终止定增

  事实上,在监管多轮问询后,已有上市公司打起了“退堂鼓”,选择终止定增。据记者梳理,在今年终止定增的上市公司中,近八成为主动“撤单”,其中不少公司是在经历交易所严格问询后宣布终止定增。

  例如,海辰药业曾于2022年6月份宣布,拟定增募资不超4亿元,用于年产5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和抗新冠原料药关键中间体建设(年产150吨)等项目。9月份深交所对其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的产能消化措施,是否存在产能闲置风险等。今年2月份,海辰药业宣布终止定增并撤回申请文件。

  无独有偶。德联集团于去年10月份发布定增预案。随后,交易所发函追问公司募投项目是否属于淘汰类产业、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是否存在夸大误导性陈述等问题。今年3月中旬,公司宣布终止定增。

  “上市公司通过定增能够募集资金、增加资金实力,降低财务杠杆。募集资金用于企业扩张成长或并购重组,运作得当的话,能够提升企业经营业绩;通过定增还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但是从历史数据来看,以项目融资为目的的增发并不一定会带来公司业绩的提升。”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首先,要注意辨别上市公司定增的动因,是资金紧张还是要提升主业,或是产业升级;其次,要结合行业阶段和产业动态分析公司募投项目是否合理;最后,要观察并持续跟踪企业定增资金的用途,看企业言行是否前后一致,募投项目的收益是否符合预期。”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吴婉莹进一步提醒道:“在上市公司定增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其募资投向、项目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的财务及经营状况等问题,以确保定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关注其发行失败、定增破发、流动性限制导致的投资损失等风险。”(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实体经济基本盘稳中向好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实体经济“基本盘”地位不断巩固。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雁”,其业绩反映出经济发展态势。“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经济稳健发展,壮大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

    时间:05-07
  •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实体经济基本盘稳中向好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实体经济“基本盘”地位不断巩固。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雁”,其业绩反映出经济发展态势。“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经济稳健发展,壮大了我国...

    时间:05-07
  • “A+G”上市公司达18家 GDR成A股公司海外融资优选

    本报记者 邢 萌  5月4日晚,芯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交所上市获瑞交所监管局附条件批准。  记者梳理相关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自2022年2月11日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新规(《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落地以来,近15个月已诞生14家“A+G”上市公司,再加上新规前已成功实现GDR上市...

    时间:05-06
  • 中国三部门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

      中新社北京5月4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下称《选聘办法》)。  《选聘办法》要求国有企业、股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完善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制度,规范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

    时间:05-04
  • 中国三部门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

      中新社北京5月4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下称《选聘办法》)。  《选聘办法》要求国有企业、股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完善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制度,规范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选聘办法》自印发之...

    时间:05-04
  • 中国白酒上市公司2022年实现行业总体营收和净利双增

      中新社北京5月4日电 (记者 陈康亮)根据中国白酒上市公司新近发布的2022年年报,行业总体取得颇为亮眼的业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实现明显增长。  根据申万宏源证券的统计,A股白酒板块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逾337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约17%,实现净利润逾1312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从年报来看,白酒行业马太效应有所...

    时间:05-04
  • 今年一季度境内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速2.0%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上市公司的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近日陆续出炉。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结构、生态进一步改善。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披露数据显示,一季度,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7.03万亿元,同比增速2.0%,实现净利润1.60万亿元,同...

    时间:05-04
  • 今年一季度境内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速2.0%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上市公司的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近日陆续出炉。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结构、生态进一步改善。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披露数据显示,一季度,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7.03万亿元,同比增速2.0%,实现净利润1.60万亿元,同比增速2.0%。  在营业收...

    时间:05-04
  • 去年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 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增长

      去年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  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增长  本报记者 祝惠春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日前发布报告称,截至2023年4月29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沪、深、北3家证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统计显示,去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韧性增长,资...

    时间:05-03
  • 去年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 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增长

      去年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  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增长  本报记者 祝惠春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日前发布报告称,截至2023年4月29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沪、深、北3家证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统计显示,去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韧性增长,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资本、科...

    时间:05-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