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如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多位院士支招

2023-04-27 19:26: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福州4月27日电(记者 吴涛)“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农业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7.2%。”

  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公布了上述数据并指出,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未来数字经济将如何发展,在数字中国建设之路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大会期间与会嘉宾畅谈,尤其是多位院士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中新网记者 吴涛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称,数据是数字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数字时代国家的发展目标怎么和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结合,数据无疑就是这一轮变革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它也支撑着未来,应该说未来90%的变革性转变都要依赖于数据的流动和使用。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够构建一个产权清晰、普惠共赢、可信流通的资源体系,促进数据的资产化、资本化,提升数据赋能作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支撑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和数字中国的建设。”梅宏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谈到国有企业数字化改革时称,刚开始还可以从国外买来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件,现在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时候,出现了断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

  陈学东建议,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光靠中央企业、一两家龙头企业也不行,产业集群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要在区域或一个范围内,大中小企业,上下游相互融合,产业集群做好了,才能加强产业链的韧性。”

  陈学东还指出,要把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机制,看怎么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为链主,中央企业在这一块已经做的很好,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

中新网记者 吴涛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桥谈到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上的应用时称,数据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突破,我们以采样、抽样为主的环境监测,可以转变成为时空连续、全量获取的智能感知;我们静态的、被动的、滞后的生态环境监管,可以转换成为动态的、实时的、智能的生态环境监管。

  “我们基于权威的生态环境管理的决策,可以逐步发展成为靠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一个新的时代。”王桥举例,在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应急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识别风险源和环境风险它们之间潜在的一些耦合规律,构建风险企业全息档案,实现污染事故精确的标识和动态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进行事故应急处置方案自动的生成,包括最优路径分析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在谈到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时指出,最近大家比较熟悉的ChatGPT给我们提出了教育的新思考:到2030年,劳动力需要的技能与我们现在培养的技能之间是不是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教育时就要把创造力体现出来,我们要培养的人要超过机器智能。这个创造力要体现在逻辑分析推理的收敛性思维和好奇心上面,要体现在想象力出动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有批判性和系统性的认知能力上面,要有从0到1的创业精神,以及跨文化理解的合作能力。”(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福建集中签约52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总投资581亿元

      中新社福州4月27日电 (记者 闫旭)在27日开幕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福建省集中签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581亿元(人民币,下同)。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孟芊在福建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说,这批项目具有较好的带动性和示范性,质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项目类型多样、业态丰富。  在官...

    时间:04-27
  • 中国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

      中新网福州4月27日电 (记者 龙敏)在27日于福州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指,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报告指出...

    时间:04-27
  • 乡村振兴为何是上海“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

      中新网上海4月26日电 题:乡村振兴为何是上海“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  作者 樊中华  在上海松江区石湖荡镇,从浙江奔流而来的圆泄泾与源自江苏太湖的斜塘江在此汇合,形成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浦江之首”。  而地处这一三江交汇之处的东夏村,近年来也在“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凭借着“浦江之首”...

    时间:04-26
  • 厦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征集百行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

      中新网厦门4月26日电 (记者 李思源)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生态逐步丰富,但行业普遍存在研发与市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痛点。26日,厦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集美区和火炬管委会面向全国举办“信易百行,数赢未来”百行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征集活动,为实现信用数据供需对接和跨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搭建平台。  “厦门是一座具有...

    时间:04-26
  • 福州举办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投资金额逾386亿元

      中新网福州4月26日电 (叶秋云)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前夕,福州市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26日下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共有25个项目上台签约,总投资386.65亿元(人民币,下同)。  此次签约项目数比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增加25%,总投资额较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增长66.8%,涵盖元宇宙、半导体、光电...

    时间:04-26
  • 郑永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三大法宝”

      中新网深圳4月26日电 (记者 庞无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近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三大法宝’,那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暨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

    时间:04-26
  • 全面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立足时代又引领时代,对当今世界开创现代化模式新图景、重塑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创造...

    时间:04-26
  •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时间:04-26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守护“高颜值”盐城的生态底色

      中新网盐城4月26日电 (徐珊珊)暮春时节,在位于江苏盐城东台的条子泥湿地,飞抵而来的“候鸟精灵”在此停留,它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展翅高飞,伴随着潮涨潮落、日出日落,形成黄海滩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办、浙江省委网信办、安徽省委网...

    时间:04-26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深耕“试验田”南京科创“加速度”

      中新网南京4月25日电 (徐珊珊)从1G到5G,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6G在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和需求?6G和5G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目前攻克了哪些关键核心技术?在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紫金山实验室,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办、浙江省委网信办、安徽...

    时间:04-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