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得物”服务商标入选全国十大商标保护案例

2023-04-27 15:51:14

来源:中新经纬

  近日,“90后夫妻假造30万得物防伪扣被判刑3年”话题冲上热搜,在不少消费者眼里,一件商品配上“得物防伪扣”就等于“正品”,于是不法分子通过制售仿冒得物防伪扣,欺骗消费者牟利。为了打击这种现象,得物App联合多地警方在全国抓获多个制假售假团伙,司法机关公开审理并作出判决,让侵权行为受到了法律制裁。

  得物App因“先鉴别,后发货”建立起口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伪包装作为“正品认证”受到法律保护,除了司法机关,国家行政执法部门也出手了。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一起仿冒“得物防伪包装”案,并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同时,该案例在品质消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等国家高度重视的政策背景下,入选“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案例”,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备受关注。

  此案入选“2022年度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案例”原因,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认为,本案体现了高水平的行政执法能力,准确识别两类不同的被侵犯权益,合理地保护了品牌方和服务方双方的权益。“尤其是针对得物App等提供‘查验鉴别’创新服务的电商平台,以服务商标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消费者基于信任选择了得物App,其服务包装背后,是具有能证明商品来源与商品品质的服务价值。通过肯定其服务商标的权益,保护了平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行政处罚上具有突破性,对于司法实践也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得物“防伪包装”承载品质信任,侵权行为受处罚

  在网购服务基础上,得物App独有一套“正品认证”的交付标准——包括极光蓝包装盒、黑色Logo胶带、防伪扣、鉴别证书在内的“得物防伪包装”。在得物App购物后,商品会和“得物防伪包装”一起发送给消费者,消费者收到“防伪包装”,代表着商品已经过严格的查验鉴别,被认证为正品。鉴别证书上的二维码就相当于这件商品的正品“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扫码后会跳转到得物App内,显示该商品经鉴别为正品的认证信息。为此,“得物防伪包装”就成为正品认证标识,被不法分子盯上了。

  2021年,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称某商城内一摊位销售涉嫌侵犯“NIKE”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运动鞋。接报后,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来到现场,对售假商家进行了查处。在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该商家所售带有“NIKE”商标的运动鞋鞋盒内附有“得物”鉴别证书,该鉴别证书写有“经鉴别师鉴别为全新正品”,且鉴别证书下方印有带有“得物”二维码,经得物鉴定,该商家所售运动鞋中的鉴别证书,非得物出具,得物也未授权他人出具。带有“得物”文字商标的鉴别证书为侵犯得物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

  鉴别证书、防伪扣、包装盒等防伪证明材料,是得物App提供鉴别服务的标志,也是网络用户以识别‘得物’平台服务的标志。经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2022年1月5日,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售假卖家作出行政处罚。

执法部门查获的假鞋及假冒得物包装

  假冒侵权从商品商标到服务商标,“得物防伪包装”入选全国十大保护案例意义深远

  制假产业链上,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到对服务商标的仿冒,根本原因在于当代社会消费观的变化。随着人们对品质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有品质保障的网购平台成为消费者首选。得物App首创“先鉴别,后发货”的网购模式,随商品发出的“得物包装套件”,交付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对品质验证的服务标准。

  此次“得物防伪包装”入选全国十大行政商标保护案例,意味着新型购物平台的服务价值和“服务商标”受到国家司法和行政部门的重视和肯定。“行刑衔接”打击侵权,不仅是从知识产权维度去保障消费,更是对提供价值的民营企业的保护。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认为:“消费者基于信任选择可证明商品来源与品质的服务平台购买商品,商品与服务商标已密不可分。然而在以往法律实践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难以真正体现服务商的品牌价值,且有混淆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之嫌。本案针对得物等新兴的提供创新服务的在线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肯定其服务商标权益,保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商品市场的繁荣。”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将服务商标纳入刑事保护范围,使其享有与商品商标权利人同等的刑事保护。近年来,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合力持续打击“仿冒得物包装”案。2021年3月,得物App协同上海警方查获仿冒的“得物包装”130余万件,16名被告人因构成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该案也是警方破获的上海首例平台包装标识被侵权案,入选“2022上海十大知识产权保护案例”;2023年,一团伙因仿冒并对外销售30万个“得物防伪扣”,被杨浦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央视报道假冒“得物包装”案件

  上海杨浦检察院检察官罗宾认为:“以前是品牌被仿冒,现在平台被仿冒,是因为得物App‘先鉴别,后发货’模式保障消费者安心买到正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因此涉案商标承载的是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和信任。”

  “生产、销售的假冒得物商标防伪扣流入市场后,给包装的假冒伪劣产品添上了非法‘保护色’,这不仅会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亦会严重损害‘先鉴别,后发货’的新型购物平台所建立起来的商品口碑及商业信誉,应予以严厉打击。”上海杨浦区人民法院法官黄莺表示,“诚信的市场经济需要法治来保障,面对制假售假的新业态新挑战,一方面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从业者应引以为戒,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需知违法必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智能客服、政务App:想说爱你不容易

      智能客服 政务App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少所谓“智能客服”实用时往往“答非所问”“不解人意”,有些还甚至成了商家为回避消费者直接维权投诉而设下的障碍。  开发政务App的本意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App功能流于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资源,徒增基层负担。  智能客服...

    时间:04-23
  • 智能客服、政务App:想说爱你不容易

      智能客服 政务App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少所谓“智能客服”实用时往往“答非所问”“不解人意”,有些还甚至成了商家为回避消费者直接维权投诉而设下的障碍。  开发政务App的本意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App功能流于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资源,徒增基层负担。  智能客服  有的答非所问  有的...

    时间:04-23
  • App出海去哪儿?“出海区域排行榜”发布

      中新网4月18日电 题:App出海去哪儿?“出海区域排行榜”发布  中新财经记者 刘育英  App(移动应用程序)出海去哪儿?全球营销衡量与体验管理平台AppsFlyer18日发布《广告平台综合表现报告——区域特别版》,对200余个市场的16个细分指标进行分析,产出双平台36个子榜单的全球区域潜力排名,是一份App“出海区域排行榜”。  根...

    时间:04-18
  • 视听类App能否“只收一次费”?

      同一APP换个端口收听得重新交费 会员收听一些专辑还得再充值  视听类App能否“只收一次费”?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用手机在一款视听类App上购买了会员,孩子想用电话手表上的App听故事,会员账号登录后显示“不能使用”,需重新购买会员,购买后孩子想听某专辑故事,又显示需要重新充值……近日,一则反映视听类App重复收费的...

    时间:04-14
  • 视听类App能否“只收一次费”?

      同一APP换个端口收听得重新交费 会员收听一些专辑还得再充值  视听类App能否“只收一次费”?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用手机在一款视听类App上购买了会员,孩子想用电话手表上的App听故事,会员账号登录后显示“不能使用”,需重新购买会员,购买后孩子想听某专辑故事,又显示需要重新充值……近日,一...

    时间:04-14
  • 中证协进一步规范券商APP“一键打新”功能 提三方面要求

      中新网3月24日电 题:中证协进一步规范券商APP“一键打新”功能 提三方面要求  中新财经记者 陈康亮  2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的通知》(下称《通知》)。  近年来,参与新股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各证券公司通过上线APP“一键打新”功能为投资者...

    时间:03-24
  • 别让婚恋App成了诈骗的帮凶

      虚假账号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婚恋App的失职。  当前,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因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相亲服务,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在手机应用商店,婚恋交友类App数量极多,不少下载量在千万以上。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这类App鱼龙混杂,有的存在大量虚假账号,一些不法分子藏身其中,以相亲为名实施诈...

    时间:03-22
  • 工信部:立即查处“3·15”晚会曝光的破解版APP违法行为

      中新网3月16日电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16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用户权益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改善APP应用服务环境。针对“3·15”晚会报道的部分破解版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立即组织核查,并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时间:03-16
  • 金融诈骗套路多 山寨App背后暗藏猫腻

      本报记者 李 冰  近年来,山寨版金融App及虚假金融客服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投资者防不胜防。《证券日报》记者连日来多方采访调查,揭示这类金融诈骗背后的套路。  山寨金融App真假难辨  近日,王先生在某App上申请了30万元额度的贷款,但“客服”告知他,因“借款人账户信息不符”,贷款被冻结,需要提供银行卡卡号进行解冻。...

    时间:03-16
  • 金融诈骗套路多 山寨App背后暗藏猫腻

      本报记者 李 冰  近年来,山寨版金融App及虚假金融客服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投资者防不胜防。《证券日报》记者连日来多方采访调查,揭示这类金融诈骗背后的套路。  山寨金融App真假难辨  近日,王先生在某App上申请了30万元额度的贷款,但“客服”告知他,因“借款人账户信息不符”,贷款被冻结,需要...

    时间:03-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