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视听类App能否“只收一次费”?

2023-04-14 06:33:34

来源:法治日报

  同一APP换个端口收听得重新交费 会员收听一些专辑还得再充值

  视听类App能否“只收一次费”?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用手机在一款视听类App上购买了会员,孩子想用电话手表上的App听故事,会员账号登录后显示“不能使用”,需重新购买会员,购买后孩子想听某专辑故事,又显示需要重新充值……近日,一则反映视听类App重复收费的视频走红网络。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不少视听类App存在类似的资源不互通、“套娃式”收费等现象,一些消费者对此叫苦不迭。

  来自北京、天津、湖南等地的多名受访对象向记者吐槽:自己在手机上开通了视频平台的会员,却在电视机上看不了。

  家住湖南长沙的赵女士购买了多个视频App会员,每一个App包年费用都要200元左右。“很多热门影视剧不同平台分别拥有独家版权,不开会员就看不了,这也罢了,还有很多电视App和手机移动端不互通,看个电视剧还得收两次钱。一年下来购买会员得花近千元。”

  赵女士认为,在手机App上开通了会员,同一账户不管在电视机上、电脑上还是其他移动端上登录,会员权益理应共享。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某视频平台为例,会员分为两类VIP,年卡原价258元的VIP会员适用电脑、手机、iPad,电视端无法使用;而年卡原价488元VIP会员则包含TV、电脑、手机、iPad,可在电视机上使用。如果买了前者又想在电视机上使用,则需要支付升级费用,每月29元。

  此外,App内超前点播、数字专辑、付费观看等重复收费的情况也令用户头疼不已。

  北京市民张先生是某视听App的VIP,他发现即使自己开通了会员,部分电影也得付费观看,“最坑的是还要求72小时内观看,有一次花钱买了一场电影,结果忘记看了,浪费了6元”。

  他将此类现象形象地称为“套娃式充会员”。“尽管消费者在App上充了一个又一个会员,还是不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如果想实现看视频自由,需要购买视频网站电影会员+电视剧会员+儿童会员……这就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打开一个后还有另一个等着你。”张先生苦笑道。

  记者对一款知名视听类App进行了实测。记者在手机端点开该App,通过即时通信账号注册后开通VIP,发现大部分资源都可以会员身份进行收听,但也有部分资源仍然需要付费。更换设备后,以注册会员的即时通信账号登录,该App提示需要重新充值会员。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认为,经营者对不同终端采取不同收费标准或账号不通用,若出于履行与著作权人的明确合同义务的,则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但是,上述对用户利益具有较大影响的约定或行为,经营者未尽责履行显著提示义务和有效说明义务的,或未以简洁平实的方式预先告知用户,而是淹没在上万字的用户协议中的,或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突然单方变更合同限制用户权益,或实际无关或冒称著作权问题的,都涉嫌违反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相关规定,违反公平诚信原则。”胡钢说。

  胡钢进一步分析说,上述行为构成格式条款内容无效、消费欺诈、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合法权益、未明码标价等违法侵权行为,经营者应当承担包括惩罚性赔偿在内的民事责任及相应的行政责任。

  在北京天平(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京成看来,一些视听App限制多设备登录,主要是基于平台盈利及账号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人性化角度考虑,平台可在协议中将“多人”规定为具体的3人或5人等。

  “不同的创作者,作品收费模式不同,平台和他们有不同的约定,这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但是要看协议中有无宣传充值会员就能收看所有作品的约定,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刘京成说。

  受访专家指出,“套娃式收费”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视听内容版权方输出内容越来越强势,消费者只能在其所提供的资源里进行选择,毫无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当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App会员业务予以规范。

  “视听类App重复收费,是各企业无序的生态扩张,互联互通不仅仅是App的互联互通,也应该是智能手机应用生态之间的互联互通。”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说,App运营商应该明确其会员涵盖的设备范围、收听内容的范围,以及告知用户一个VIP能够同时在几台设备使用、设备使用的系统。

  “限制多设备登录,主要是平台的盈利模式决定的,需要在合法、市场自由、消费者权益保护三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刘京成提出,可以借助消费者协会的力量,监督平台履行用户协议,提供基本服务,不能让平台肆意订立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在付费之初就应做好相应的保障;要引导行业协会建立标准和规范,加强行业自律;还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确保维权方便快捷、切实有效。

  胡钢建议,应基于消费者优先特殊保护原则、电信领域非对称管制原则、反平台垄断原则、透明度监管原则,明确巨额惩罚性赔偿、举证责任倒置、年营收比例、结构性补救措施等机制,彰显法律的预防威慑作用。同时要发挥行政执法与消费者保护组织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集体性私益诉讼的有效衔接配合,批量化解涉众消费纠纷。

  受访群众期盼,同一视听类App在不同端口上不再重复收费,实现“一次交费,全屏互动”,会员账号在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上通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媒体融合整体推进第十年:“通而不融”待解,新型视听平台提供破题新路径

      中新网4月13日电 题:媒体融合整体推进第十年:“通而不融”待解,新型视听平台提供破题新路径  中新财经 韩昕宁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近日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

    时间:04-13
  • 民进党宣称“九二共识”不存在 国台办: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欺骗舆论

      中新网4月12日电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2日表示,“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民进党当局一再张冠李戴,企图误导广大台湾同胞,为其否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当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马英九来大陆访问返台后表示“九二共识”又...

    时间:04-12
  • 中证协进一步规范券商APP“一键打新”功能 提三方面要求

      中新网3月24日电 题:中证协进一步规范券商APP“一键打新”功能 提三方面要求  中新财经记者 陈康亮  2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的通知》(下称《通知》)。  近年来,参与新股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各证券公司通过上线APP“一键打新”功能为投资者...

    时间:03-24
  • 第三届澜湄视听周国际合作论坛昆明举办

      中新网昆明3月24日电(熊佳欣)24日,第三届澜湄视听周国际合作论坛在昆明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员开展研讨交流,共享澜湄视听合作经验,共话澜湄视听发展愿景。  本次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泰国民众联络厅、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以“澜湄视听共享 共筑友谊桥梁”为主题,是第三届澜湄视听...

    时间:03-24
  • 别让婚恋App成了诈骗的帮凶

      虚假账号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婚恋App的失职。  当前,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因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相亲服务,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在手机应用商店,婚恋交友类App数量极多,不少下载量在千万以上。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这类App鱼龙混杂,有的存在大量虚假账号,一些不法分子藏身其中,以相亲为名实施诈...

    时间:03-22
  • 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发布 多角度呈现中轴线历史底蕴

      中新网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发布活动暨网络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启动仪式21日在北京市东城区钟鼓楼广场举行。《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一批新视听作品集中发布,力求以多元的网络文艺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呈现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图为童声...

    时间:03-21
  • 智能手机课堂上的“银发族”:勤学紧跟时代“必修课”

      中新网长春3月17日电 (谭伟旗)“同学们,如果想带孙子孙女出去玩,就涉及到使用手机订票啦,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操作。”初春的阳光洒进教室,让人觉得温暖舒适,刘苏如往常一样为她的“学生们”上课。  这是吉林省老年大学的一节智能手机课,专注听讲的学生都是银发老人。“同学们,选好参观时间后找到‘...

    时间:03-17
  • 智能手机课堂上的“银发族”:勤学紧跟时代“必修课”

      中新网长春3月17日电 (谭伟旗)“同学们,如果想带孙子孙女出去玩,就涉及到使用手机订票啦,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操作。”初春的阳光洒进教室,让人觉得温暖舒适,刘苏如往常一样为她的“学生们”上课。  这是吉林省老年大学的一节智能手机课,专注听讲的学生都是银发老人。“同学们,选好参观时间后找到‘...

    时间:03-17
  • 工信部:立即查处“3·15”晚会曝光的破解版APP违法行为

      中新网3月16日电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16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用户权益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改善APP应用服务环境。针对“3·15”晚会报道的部分破解版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立即组织核查,并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时间:03-16
  • 金融诈骗套路多 山寨App背后暗藏猫腻

      本报记者 李 冰  近年来,山寨版金融App及虚假金融客服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投资者防不胜防。《证券日报》记者连日来多方采访调查,揭示这类金融诈骗背后的套路。  山寨金融App真假难辨  近日,王先生在某App上申请了30万元额度的贷款,但“客服”告知他,因“借款人账户信息不符”,贷款被冻结,需要...

    时间:03-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