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部分合资品牌价格体系崩塌,多款B级轿车被逼至15万元以下

2023-04-17 15:29:11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魏文

  “K5可以优惠3.5万元~4万元,狮铂拓界上沪牌的话,可以优惠4.5万元。”近日,一家起亚经销商店的销售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K5凯酷这款大尺寸合资B级轿车,在优惠之后的起售价还不到15万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合资品牌的国产车型中,B级轿车是旗舰产品的首选,也是体现相应车企的品牌价值和技术实力的载体,通常主流合资产品B级轿车的定价多在17~20万元之间。

  但在近期走访车市时,记者发现,已有多家合资车企的B级轿车产品在优惠后的起售价下探至15万元甚至13万元以下。旗舰轿车价格失守,是当前部分合资品牌价格体系崩塌的缩影。

  2022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消费兴起,新能源转型缓慢的合资车企承压,大幅优惠已成为常态;2023年1月,特斯拉掀起新能源汽车降价潮,比亚迪、零跑汽车等车企跟进。面对逐渐形成“油电同价”的新格局,合资品牌遭遇更大下行的压力。3月,由湖北开始,国内车市进一步掀起此起彼伏的降价潮。

  不过,多家合资车企在降价潮之中“以价换量”失效,第一季度销量出现同比超过20%的下滑。华西证券研报认为,燃油车降价由东风雪铁龙开启,进一步由其他合资燃油车主导和推动,主因是库存高及自身需求不振。

  部分头部合资车企销量下滑超30%

  “周末来看车的人会多一些,但是都会反复比价,总会问之后是不是还会降价。”某合资品牌销售告诉记者,用户对比的竞品中,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品牌的新能源产品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记者走访车市的过程中发现,宝来、卡罗拉等合资A级畅销轿车产品,终端优惠已经超过2.5万元,部分产品起售价跌破10万元;雅阁、迈腾等畅销B级轿车,优惠幅度也达到3万元级;探岳、昂科威等中型SUV产品优惠幅度超过3.5万元。和上述头部品牌相比,部分二线合资品牌优惠幅度更大,部分产品终端售价已低于同级别自主品牌产品。

  4月以来,仍有部分车企延续了3月的价格政策优惠。上汽大众此前给出的37亿元限时现金优惠,截止日期为4月30日;福特电马限时优惠4万元的政策,亦持续至4月30日。

  “由于厂家开始压库,库存增多,很多4S店只能降价,一些4S店已经开始无底线地降价。很多车上市没多久,在终端就有一些优惠了。”某4S点销售主管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然而,更大幅度的优惠,并未明显“加热”合资品牌车市。上述合资品牌销售向记者表示,和同期相比,产品的优惠幅度有所放大,但是近期价格战的传播很广,用户对于优惠幅度的预期经常高于实际优惠的幅度。用户观望情绪以及新能源汽车猛攻,这些成为合资品牌销量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乘联会方面认为,3月零售偏弱,是由消费不旺和市场价格混乱带来的观望气氛加重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从国别品牌来看,3月自主品牌零售77万辆,同比增长2%。2023年3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8.8%,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2023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份额达到50%,较2022年同期增长3.8个百分点。

  3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4万辆,同比下降9%。从车企销量前10榜单的情况看,自主车企的数量也已经全面领先外资品牌,10个席位中,自主车企占了6席。

  从细分车企来看,今年1~3月,包括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零售销量同比下滑均超过10%,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头部合资车企销量同比下滑更是超过30%。值得注意的是,去年3月,受到疫情、芯片短缺等外部环境因素,经销商进店、成交受到影响,乘联会曾表示去年3月零售损失较大。

  今年以来,虽然芯片短缺问题和去年同期相比已经得到缓解,但合资品牌的销量依然不尽如人意。伟世通中国区总裁韦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芯片短缺已有缓解,预计下半年影响会进一步缩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合资品牌库存系数为2.06,而去年同期合资品牌库存系数为1.90。

  华西证券研报认为,2020年以来,主流合资车企折扣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去年8月以来,由于终端需求下降进一步放开折扣,降价是份额下降带来的长期性量价传导。

  华西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合资乘用车行业平均折扣率基本在12%以下徘徊,今年1月上半月平均折扣率一度回收至10%左右,但2月下半月开始,平均折扣率大幅上扬,突破12%;其中部分美系品牌、日系品牌平均折扣率触及20%。同期,自主品牌行业平均折扣率低于合资品牌,且总体处于持续下行态势,在近期车市全面价格战的大环境下,平均折扣率低于8%。

  某合资车企规划部管理层人士张一(化名)认为,今年中国车市将出现几个明显的趋势,一是新能源车对油车打价格战,特斯拉、比亚迪的降价使得终端客户的购买成本做到了油电同价,大幅抢占合资燃油车的份额。二是合资燃油车为了生存向自主品牌燃油车发起价格战,15万元级别会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燃油车承压

  过去5、6年间,中国车市出现过多次价格战,每一次都导致车市格局的巨变。

  2017年后,二线合资品牌在开始逐步衰退,广菲克、长安铃木、东风雷诺等已经撤资或者倒下。此外,福特自2016年起曾3年未推出全新产品,多年销量持续下滑;现代则由于多代同堂,性价比被自主品牌反超等多重原因,竞争力减弱;神龙公司则出现产品定义混乱、难以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等问题。上述三家车企均曾拥有50万辆以上的年销规模,销量走弱对其所在国别车企份额带来了负面影响。

  2019年,国五排放标准切换国六,去库存压力导致车市出现价格大幅波动,车市格局再度改变。到 2019 年末,德系、日系份额提升 10%,韩系法系份额下降 4%,美系份额下降 1%,自主为合资让出 5%的份额。

  2022年开始的价格战让车市格局进一步转换。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渗透率仅为5.8%的合资车企而言,燃油车市场的持续萎缩,带来了较大的增长压力;拿到新能源汽车红利的自主品牌车企,市占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东亚前海证券的研报认为,合资车企切入新能源领域节奏慢,优质车格新品数量偏少,尽管近期的上海车展,合资车企将发布多款新能源产品,但整体看处于优质赛道的车型仍较少,布局节奏偏慢。

  面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合资车企普遍反应较慢。新能源产品在欧美获得不错反响的现代起亚,迟迟未将产品引入中国;本田、丰田等合资品牌以及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仍以大量的“油改电”产品入局,产品竞争力难以和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产品匹敌;而大众、日产、通用等尽管引进了纯电平台产品,其智能化程度、产品配置定义等并未获得中国用户的广泛认可。

  “譬如大众推出的ID系列产品,在欧洲销量就很好,但在中国就差了不少;ID系列采用了MEB纯电平台,不再是那种‘油改电’,行驶质感、续航里程等都还是一流,但是车机黑屏、无法OTA等等问题,成为了被用户吐槽和抱怨的缺点。”张一告诉记者,智能电动车时代,海外车企的产品定义已经无法跟上中国用户的需求,这导致了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难以在国内复刻海外的成功。

  张一还谈到:“对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获取方式,我们拿到的报告,大部分还是从各类调研公司获取的,和用户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其次,我们还需要拿着报告数据去说服外方,做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定义。但作为全球车企,产品定义需要考虑到全球市场,并不是所有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都能够落地。”他表示,2017年该车企已经意识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潜力,筹备将仍在海外研发中的全新纯电产品引入中国,当时提出的工作要求就是尽快实现产品的量产。但时至今日,该系列产品并未复现其同品牌燃油车的销量规模和辉煌。

  张一分析称,燃油车时代的“中国特供产品’,绝大部分还是基于海外产品,进行外观、人机工程学和配置的修改。但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国内和海外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和汽车的绑定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用户对产品和使用体验的预期,电气架构、软件的权重增加,并不再是以前改改外观、增减一些配置,就能够实现产品的本地化。即便认识到了中国用户的需求,技术上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调整的。

  韦巍认为,当前汽车与智能化已产生较强的绑定,中国用户对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诉求,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

  近2年间,海外车企开始大举增强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开放相对更多的权限,意图改变落后的情况。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去年宣布了和地平线的合作之后,大众还会在华建立新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建立此类的合作关系将会越来越重要。

  丰田汽车方面在日前举行的“新体制方针”说明会上亦表示:“丰田今年就要开始建立一个中国可以完成自循环的研发体系。未来用户接触到的更多车辆的产品和技术,将是由中国的工程师,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共同进行研发和制作出来的,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第1视点|习近平考察新能源汽车企业

      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广州市考察了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当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等情况,并同企业代表、科研人员、一线职工等交流。  《第1视点》带你了解。  总策划:赵承  策划:孙承斌  出品:孙志平、陈凯星  制片:樊华、肖文峰...

    时间:04-14
  • 电池原材料价格回落 车企终于能松一口气?

      羊城晚报记者 戚耀琪  近几个月,碳酸锂价格持续保持回落。4月9日,市值超1300亿元的电池厂亿纬锂能公布首季度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约10.42亿元-11.47亿元,同比增长100%-120%。不过,截至当前,碳酸锂价格走低仍未见底。有专家认为,车市环境除了受制于上游成本,也和市场需求有待提升有关。  电池成本下降...

    时间:04-11
  • 中欧班列(西安)质效提升 拓宽中国车企“出海”通道

      中新网西安3月23日电 (杨英琦)23日,满载50车外贸出口汽车的X8489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一路向西开往俄罗斯谢利亚季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通过中欧班列开展汽车出口贸易。  据了解,为满足汽车出口的运输需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推行整车专列汽车出口运输模式,搭建了汽车产业对外...

    时间:03-23
  • 蔚来汽车CFO:价格战说明中国车企太多了,但蔚来没有收购计划

      澎湃新闻记者 吴遇利  3月22日,蔚来(NIO.US;09866.HK)CFO奉玮在接受彭博社电视节目采访时表示,蔚来汽车十分有信心能够完成今年的交付目标,即在2022年基础上翻倍至25万辆。新款车型上市、补能网络扩充、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都将助力蔚来实现这一目标。  3月1日,蔚来汽车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蔚来在去年第四季度实...

    时间:03-22
  • 拼价格还是保利润?揭秘车企怎样“拍板”一辆车的优惠价

      “现在国内汽车市场真的太卷了”,进入3月以来,多位车企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感慨。  3月16日,上汽大众深夜发出37亿元购车补贴,正式加入了车市价格战。在此之前的3月初,“东风系”在湖北开启了巨额降价,雪铁龙部分车型限时政企补贴最高可以达到9万元,东风日产部分车型最高优惠8万元。此后,雪佛兰在全国范围内降价、奇...

    时间:03-22
  • 实探车市促销众生相:超30车企卷入“价格战”,仍有车企淡定观战

    “37亿元全系限时现金优惠,单车限时优惠至高5万元。”  3月16日,上海汽车巨头上汽大众加入“价格战”,为连日来愈演愈烈的车市降价又添了“一把火”。上汽大众方面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政策和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经过营销变革后,其直接触摸营销终端,可快速反应。  3月初,武汉与东风集团旗...

    时间:03-22
  • 部分人才主动回到传统车企,新势力企业不再是香饽饽?

      作者:魏文  “有点卷不动了,这次准备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到传统车企或者供应链企业找新的机会。”刚刚从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离职的朱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2022年初,朱峰从一家传统豪华品牌车企离职,加入了一家新势力车企,工作内容从传统的底盘调校跨越到自动驾驶测试方向。当时,朱峰感觉自己实现了职业转向,从日渐边缘化的机械...

    时间:03-20
  • 车企价格战或为清库存 谨防降价“虚火”后遗症

      本报记者 赵语涵 杨天悦  东风雪铁龙最高优惠9万元,一汽旗下车型单车最高补贴3.7万元……最近,一场汽车降价潮从湖北开始,逐步席卷全国多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加入价格战的车企已有近50家。这场“疯狂内卷”的大降价有提振消费的意图,更有滞销燃油车忍痛清库存的无奈。  不过,大降价透支未来消费...

    时间:03-17
  • 车企价格战或为清库存 谨防降价“虚火”后遗症

      本报记者 赵语涵 杨天悦  东风雪铁龙最高优惠9万元,一汽旗下车型单车最高补贴3.7万元……最近,一场汽车降价潮从湖北开始,逐步席卷全国多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加入价格战的车企已有近50家。这场“疯狂内卷”的大降价有提振消费的意图,更有滞销燃油车忍痛清库存的无奈。  不过,大降价透支未来消费力对车市可能造成的后遗症...

    时间:03-17
  • 车企降与不降都在“卷”

      “东风系”挑起的价格战,让“限时降价”“政企补贴”成为3月车市的关键词。对于今年的新车价格战是否是场持久战,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希望更多车企“参战”让他们也能以“白菜价”喜提新车,而部分业内机构及专家则认为刺激车市的价格战是“短平快”甚至部分车企选择“不跟”。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蔚来、理想、保时捷等车企明...

    时间:03-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