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多家银行存款余额仍保持增长 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

2023-04-17 09:58:48

来源: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记者 彭 妍

  “自去年以来,尽管存款利率逐渐下调,但客户对存款的热情不减,不少储户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其所在银行存款仍然保持增长。

  储户对存款的偏爱,也在相关统计数据中得以印证。4月11日,央行发布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一季度存款保持大幅同比多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前处于经济回升过程的早期阶段,消费需求修复偏缓,储蓄倾向仍然偏高。二是当前市场对银行理财收益预期仍然较低,理财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有限。伴随后期经济回升动能增强,特别是居民消费信心改善以及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储蓄高增势头有望逐步缓解。

  居民储蓄热情不减

  以北京地区的情况来看,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整体来看,国有大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般能达到3%,股份制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65%至3.25%之间,城商行同类产品利率在3.1%至3.5%之间。

  从银行网点销售情况来看,客户对于普通存款热度不减。多数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经历了2022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后,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相对更倾向于投资保本保息的储蓄存款产品。

  多位储户向记者表示,出于求稳的心态,在对比基金等多种理财产品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利率略低、但有保障的三年期定期存款产品。

  从数据来看,储户对于存款的偏爱程度确有增加。多家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指出了存款增速加快的趋势。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存款增速普遍保持在双位数。其中,多家银行个人存款的增速和占比均有所提升。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对记者表示,2022年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理财市场震荡导致居民投资收益不佳,以致部分资金从理财转向存款;二是2022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同比下降,房地产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导致居民原本用于购房的资金停留在银行账户;三是部分线下消费场景遭受疫情冲击,使得部分资金难以流入消费市场;四是居民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主动增加预防性储蓄需求。

  资产端、负债端发力稳息差

  存款增长高企的背后,银行的盈利情况亦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由于存款迅速增长,银行付息率大幅提高,叠加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承压,整体呈现持续收窄态势。另一方面,主要依靠代销基金、理财为增长点的非息收入也有所下降。

  基于此,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压降高息存款,是去年各家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招商银行在去年的年报中表示,将通过持续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的量价管控,以应对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民生银行也在年报中称,将持续强化负债经营,控制高成本、长期限存款规模,持续调整存款结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为了有效稳定净息差,需要银行业强化定价能力,通过差异化定价降低负债端成本,同时提高资产端收益。就目前的情况看,金融发力支持稳增长,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等意味着银行通过资产端提高贷款定价稳息差的空间较为有限。负债端居民存款新增额较大,并且定期存款较多,增加了银行的付息成本,需要银行业在负债端多做工作稳定净息差,比如可以通过支付结算沉淀资金在稳定负债的同时降低负债成本。

  “今年银行净息差仍存在进一步收窄压力,需从资产端、负债端协同发力,把净息差保持在合理区间,以增强服务实体和防风险能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一是资产端优结构。适时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零售、中小微等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占比,压降收入较低的资产,强化客户分层分类和精准定价管理;二是负债端控成本。通过建平台、建生态,数字化转型和抓好资金全链条承接等打法来提高对公和对私客户结算资金、低成本资金占比;积极拓展代发、支付结算、代理、托管等能够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业务;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优化定期存款成本结构,促进存款量价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本报记者 马春阳  今年以来,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理财产品主动终止意味着该产品终止策略优于存续运作,是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加速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虽然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规划造成一定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投资者权益其实也是一种...

    时间:04-13
  • 3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长净值持续修复

      本报记者 杨 洁  随着债市稳定和回暖,理财市场也持续回暖。今年3月份,全市场理财产品新发数量环比上升,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  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市场共新发了2855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91款。其中,29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3%;2559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9%,开放式及封...

    时间:04-12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净值化转型完成 理财产品节日营销打法生变

      “妇女节”如期而至,银行、理财公司也乘节日“东风”进行着产品营销,不过打法上却发生了变化。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与“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愈发难觅,理财市场新发售的此类理财屈指可数,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借助节日之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  净值比专属更重要  “妇...

    时间:03-09
  • 宁德时代回应卷入理财骗局:未发售相关理财产品 公司已报案

      中新网3月3日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款名为“宁德时代”的app,以提供理财投资产品的形式进行理财骗局。对此,宁德时代3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称,公司并未运营“宁德时代”App及发售“宁德时代锂电池”、“宁德时代专属社会公众股”理财投资产品。截图自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宁德时代表示,敬请各位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谨防受骗...

    时间:03-03
  •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升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我这只产品马上就回本了,希望7月份到期时能有惊喜。”2月28日,读者马女士打开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去年11月初投入3万元买的一只理财产品离回本就差40多元了,比去年12月下旬涨了400多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股债“双杀”...

    时间:03-01
  • 中国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突破千亿元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 记者24日从中国银保监会了解到,该部门推动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今年1月末,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下同)。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主要包括商业养老金融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官方数据显示,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方面,截至1月末,特定养老储蓄业务余额263.2亿元;具...

    时间:02-24
  • 开年以来406家A股公司持有逾千亿元理财产品

      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毛艺融  开年以来,A股公司积极筹划“闲钱生钱”,通过理财投资来盘活资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记者发稿,年内超400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超千亿元。  对此,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有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

    时间:02-22
  •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来了

      2月10日,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发布,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3家机构共发售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全部产品均为公募类净值型开放式产品。其中,5只为新发产品,2只为存续产品,1只为混合类产品,6只为固定收益类产品。  “这标志着,投资者可以正式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理财产品。”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相关负...

    时间:02-14
  • 邮储银行首批代理销售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2月10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公布了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名录。同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首批银行,在全国36个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城市或地区上线个人养老金理财业务,为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提供资金账户开立、基金投资、理财投资、保险保障等全方位的养老金投资服务。  根据首批入选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邮储银行...

    时间:02-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