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创新引领、强链补链——从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看工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2023-03-19 17:19:4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创新引领、强链补链——从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看工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新华社记者王聿昊、张辛欣

  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名单19日公布,19家企业、19个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这个被誉为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的获奖名单里,有化工新材料、橡胶轮胎关键技术,也有精密铜管智能制造体系、产业节能及自动化方案,从产业基础到前沿技术,涵盖钢铁石化、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

  这份榜单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工业不断强化创新引领、扎实强链补链,迈向中高端的铿锵步伐。

  聚焦前沿,用创新赢得主动

  梳理榜单不难发现,向前沿、高端突破是其中共性。这些获奖企业在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敢为人先,努力闯出一片天地。

  比如,在特殊钢领域,兴澄特钢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72项,围绕重大装备、轨道桥梁交通等需求,开发多个实现重点工程与关键核心基础件国产化应用的特钢新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海尔生物医疗突破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核心技术,为疫苗、药品等国际运输提供方案;在电池和储能领域,宁德时代建成锂电行业两座灯塔工厂,动力电池装车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大浪淘沙,拥有过硬本领才能站稳脚跟。纵然不确定因素增多,但赢得市场、赢得主动的秘诀依旧朴素。“沉下心做好自己的事”“把技术做得更精、产品打磨得更好”“对好产品的追求永无止境”……在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现场,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道出了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也折射出工业经济爬坡过坎的底气与信心。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今天,坚定创新、努力攻坚是中国企业要练就的“基本功”。

  “我国工业门类全、体量大,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亟需加快产业体系升级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会上表示,希望获奖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上下游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深耕基础,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破解生物基纤维关键技术,攻克超细纤维“卡脖子”难题,高端化学纤维染色布全球产能第一……盛虹集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企业几十年如一日深耕纤维领域的历程。

  以纤维为代表的基础材料,既是电子、纺织、化工等众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的有力支撑。

  聚焦电子基础元器件30余年,风华高科不断进行高端阻容等产品研制,推动夯实电子信息产业链根基;在新能源、电子化学品、高性能聚合物等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持续发力,万华化学努力为高端化工新材料自主安全提供支持。从工业机床到医疗器械,从纺织材料到基础零部件,翻阅这份榜单,聚焦工业基础的项目占据相当比例。

  “我们常说锻长板、补短板。前者是把产业链做强,后者是练就‘独门绝技’,打造竞争优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说。

  我国高度重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点上,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线上,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面上,在重点地区布局先进制造集群,形成多维立体的供应链体系。

  从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到基础材料,一批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在产业化上逐步突破,既表明工业强基不断迎来新进展,也体现了扎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

  “我们将着重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攻克难关,扎实推动转型升级

  资源枯竭型矿区如何转型发展是困扰很多地方的难题,面对深部开采、产业接续等难题,徐矿集团通过产业转移、生态转型等,创出了煤炭老工业基地转型、关闭矿井重生、衰老矿区生态修复的样本。

  高性能取向硅钢是制造超高压、特高压及高能效变压器的关键材料,也是典型的“卡脖子”材料。宝山钢铁通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攻克了高性能取向硅钢全套工艺、装备及制造核心技术,为我国电网特高压技术“走出去”提供支撑。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生产线效率、加快智能制造拥抱数字化机遇、推进绿色制造更加节能环保……一个个奖项背后,是企业向高端制造迈进的步伐,也是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写照。

  “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先进制造水平。”李毅中说,大量企业在基础能力、智能制造、强链补链等方面精耕细作,不断转型升级,就能形成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工信部将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同时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形成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全面拉动。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科大提出一种新型技术路线 充分释放全固态锂电池潜力

      中新网合肥3月17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提出了一种关于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新型技术路线,可以大幅提升复合物正极中的活性物质载量,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出全固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潜力。  3月14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电池技...

    时间:03-17
  • 代表委员这一天|张进: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做好中国自己的机器人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这一天,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负责人张进,第一次作为人大代表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人大开幕会,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他充满激动与期待。  张进认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要突破“卡脖子”...

    时间:03-07
  • 行业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亮相 锂电池“江湖地位”将被钠电池取代?

      记者 许林艳 张军兵  2月23日,中科海钠与思皓新能源打造的行业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公开亮相。据了解,此次装车试验的思皓花仙子首次应用蜂窝电池技术的钠离子电池包。该款车型续航里程为252km,电池容量为25KWh,快充充电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  一石激起千层浪,锂资源的紧缺本已令钠离子电池热度居高不下,而首辆试验车的...

    时间:02-24
  • 工信部:2022年中国锂电出口总额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

      中新社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出口总额3426.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86.7%。  工信部称,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提升先进产品供给能力,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

    时间:02-23
  • 习言道|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自立自强发表重要论述,为建设科技强国指明方向。...

    时间:02-23
  • 动力电池将迎“退役”高峰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锂电池回收

      记者 许 洁 见习记者 陈 潇  锂价不断下跌,上市公司“找锂”的步伐却并未停止。近期,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务,备受市场关注。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2017年至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36.4GWh、56.9GWh、62.2GWh、63.6GWh、154.5GWh和294.6GWh。而动力电池大多为锂电池,其使用年限一般为5...

    时间:02-23
  • 650公里续航锂电池“上新”!大科学装置在东莞“抱团”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650公里续航锂电池“上新”!大科学装置在东莞“抱团”   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大省,当下,全国每6台新能源汽车便有一台来自广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背后,离不开动力电池等新型储能产业的支持。当能续航650公里、成本更低的新一代锂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推向市场,会带来怎样的未来?  2月21...

    时间:02-23
  • 联播+|解决“卡脖子”问题 总书记指明方向

      |联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

    时间:02-21
  • 锂电服务能源保供 市场交易多方共赢

    核心阅读  近年来,新型储能技术的重要代表——锂电储能显现出良好的产业前景。在山东枣庄,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集中共享式电化学储能调峰项目,华电滕州储能项目实现应急启动和顶峰发电,为保障区域电网稳定作出贡献。  截至去年底,华电滕州储能项目累计充电6200万千瓦时,放电5000万千瓦时。  电力富余时充电,电力不足时放电,一个...

    时间:02-07
  • 外贸新动力!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成外贸出口“新三样”,新能源为何强势增长?

      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2022年中国外贸有三大精彩表现,就是站上了新高度,释放了新动能,作出了新贡献。  什么是“新动能”?李兴乾说,在去年,以电、光、锂这“新三样”为代表,就是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出口为代表,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

    时间:02-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