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健康险发展“失速” 业界:勿扎堆低端市场

2023-03-15 06:05:09

来源:证券日报

  虽然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险市场十分热闹,但健康险市场的主战场还应当是中高端医疗保险,特别是长期医疗保险市场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根据2022年的数据,重疾险新单已经出现四连降。”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保险行业健康险整体发展来看,目前仍面临增长“失速”的烦恼。

  对此,业内人士建言,健康险消费应该是短期、中期和长期兼顾,多层次平衡发展。对保险机构而言,切忌扎堆短期低端市场,同时必须推进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的融合;对消费者而言,要有科学的消费理念,避免完全用短期保障替代长期保障,防止老年保障缺失。

  人身险公司健康险负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8653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2021年进一步下降。同时,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保费增速明显分化。其中,人身险公司去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约为876.5万亿元,同比下降3.36%;财产险公司去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约1580亿元,同比增长14.66%。

  对此,乐橙云服执行总裁鲁田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前几年受疫情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增加而消费意愿下降,部分健康险的消费需求短期内被抑制。从保险产品配置和客户端结构来看,一、二线城市居民的重疾险配置的比例较高,同时,百万医疗险以及惠民保的出现和普及,降低了部分消费者的保险配置需求。从产品端来看,健康险市场缺乏创新,主要依靠产品迭代和拼价格的方式来竞争,边际效应递减,目前市场上仍然缺乏真正能链接保险与健康生态的创新型产品,这是健康险市场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健康险市场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消费降级,导致重疾险新单持续下滑,健康险整体保费滞涨。”瑞士再保险中国原总裁兼瑞再北分原总经理陈东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健康险分为重疾险和医疗险,前者具有保险期限长、保费较高等特点,后者具有保额高、保费低、期限短等特点。

  陈东辉表示,重疾险和医疗险本质上是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作用,但反映在市场终端,就会出现替代效应,件均保费低的保险替代了件均保费高的产品,叠加近年来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谨慎,消费意愿下降等因素,最终导致上述结果。

  短期健康险承保亏损多

  相关数据显示,健康险行业赔付率并不算高,但多家险企健康险承保亏损,出现分化现象。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纳入统计的56家财险公司中,赔付率超过100%的有8家,赔付率在70%至100%的有5家,赔付率在50%至70%的有11家,赔付率在20%至50%的有23家,其余公司赔付率低于20%。同时,纳入统计的81家寿险公司中,赔付率超过100%的有1家,赔付率在70%至100%的有8家,赔付率在50%至70%的有5家,赔付率在20%至50%的有44家,其余公司赔付率低于20%。

  从行业整体来看,个人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并不算高,但从经营结果来看,不少险企健康险承保亏损。“主要问题还是在费用率上。”陈东辉表示,财险公司开展个人短期健康险这种“量大面广”的业务比较依赖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渠道,付出的成本也较高。同时,除了个人短期健康险,部分险企还经营大病保险、惠民保等团体健康险,这些业务多带有政策属性,这些业务的赔付率大多比较高,这也是造成险企健康险经营亏损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赔款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仍然较低,健康险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鲁田天表示,从不同公司来看,业务规模较大、核保严格的险企赔付率相对稳定且处于较低区间;业务规模较小的险企受个单赔付的影响较大,年度赔付率波动明显。部分中小险企过度追求产品竞争力导致定价不足,盈利主要依靠利差,波动性较大且可持续性较差。保险公司应当在产品设计上抛弃价格战思路,转为保险与大健康深度融合,解决客户的健康问题,以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陈东辉认为,近几年,虽然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险市场十分热闹,但健康险市场的主战场还应当是中高端医疗保险,特别是长期医疗保险市场

  陈东辉表示,产险的逻辑以汇聚同类风险、通过大样本实现个体互助为主;寿险的逻辑以个人长期储蓄、跨越期限实现积累和调剂为主;健康险则属于居中业务,既有当期的群体互助(短期健康险),也有个人的年轻时积累、年老时享用的跨期储蓄(长期健康险)。因此,对险企而言,切忌扎堆短期低端市场,在供给侧要进行均衡布局,同时将保险与健康管理、慢病服务等增值服务融合在一起。对消费者而言,则要注重短期保障和长期积累、长期保障的平衡。只有“两条腿走路”,健康险市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韵达失速

      2月13日,针对前一日晚间韵达对网点关闭数量的否认和时效延迟解释,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后发现,实际上种种丢件、破损等投诉背后,埋藏着韵达网点与网点、网点与总部之间的各种利益纠葛。眼下,集业务量下滑、网络不稳、负债率走高于一身的韵达,还能保住头部快递企业第二的位置吗?  网点  人们对韵达服务质量...

    时间:02-14
  • 1月销量集体“失速” 新造车品牌为啥“不香”了?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曾几何时,新造车品牌主打的智能网联化可以说是俘获消费者芳心的一把“万能钥匙”。但近一段时间,新造车品牌的存在感似乎正在逐渐减弱。目前,2023年首月各大车企销量数据已经出炉。从市场表现来看,除1家新造车品牌实现单月销量过万外,蔚来汽车、哪吒汽车等其余新造车品牌市场表现集体“失速”,销量均...

    时间:02-09
  • 主流合资品牌2022年集体失速 自主品牌借道新能源汽车实现“超车”

    本报记者 龚梦泽  截至2023年1月9日,《证券日报》记者据已公布数据整理,2022年中国汽车厂商零售销量榜单上,比亚迪以186.85万辆的全年销量有望与一汽-大众竞逐冠亚军,而吉利汽车则以143.3万辆销量暂居第三。  在过去的2022年,以比亚迪、吉利为首的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摆脱了合资品牌的压制,成为国内消费者的首选。  中国汽...

    时间:01-10
  • 满足用户多样化保障需求 “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入选蚂蚁保“金选”

      12月27日,由人保健康推出的“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升级版)”(以下简称“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在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上线。凭借着保障范围广、性价比高等特点,这款产品入选了蚂蚁保“金选”。“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在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上线  此次入选“金选”的健康福终身重疾险最高保额50万元,保障范围涵盖125...

    时间:12-27
  • “次标体”重疾险面世,“带病投保”的春天来了?

      “体检查出结节,想买重疾险,要么直接被拒保,要么被除外承保或者加费承保。”这是许多亚健康人群在投保重疾险时共同面临的窘境。在保险行业,亚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一般被称为“次标体”。不同于健康的“标准体”,“次标体”发生疾病的概率更高,投保门槛也更高,保险保障还可能被“打折”。不过,记者注意到,2022年底,险企冲刺2023年“...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