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上市公司热衷“钱生钱”,稳字当头最爱买存款

2023-03-01 21:45:14

来源:第一财经

  随着理财市场逐渐回暖,开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纷纷大手笔采购理财产品。根据choice数据,2023年至今,共有786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理财公告,以公告发布日期统计,合计拟理财额度达到6272亿元(含预案、实施中、已实施)。

  其中大部分上市公司仍以求稳为主,热衷购买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低风险理财等产品。随着A股市场逐渐回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此前已加码权益投资。

  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理财产品

  根据Choice数据,3月1日,德必集团发布委托理财公告预案,拟购买理财额度合计10亿元,同日,凯因科技、百亚股份等27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理财公告,涉及预案或已实施理财额度达86.5亿元。

  具体来看,2023年开年至今,累计理财金额最高的是九安医疗,以200亿元的战绩居于榜首。该公司1月31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及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含)17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含)3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事实上这已不是九安医疗首次使用自有资金委托理财了,自2022年以来频率与金额开始显著提高。根据Choice数据,2021年九安医疗发布预案使用自有资金委托理财1次,金额为4.5亿元,2022年次数提升到3次,合计金额168亿元;2023年开年则一次性公布200亿元的天量理财计划,按2022年9月底九安医疗的总资产为226.33亿元计算,该公司拟投资理财的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约为88.37%。

  同样花百亿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的还有江苏国泰、中航产融、海信视像、天能股份4家上市公司,发布预案委托理财的金额分别为144.6亿元、140亿元、140亿元和126亿元。从委托理财金额上看,发布预案拟购买理财产品金额在5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共有324家。

  从投资目的上看,在上述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公告中大都指出,是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争取实现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为分散投资风险,有超过65.1%的上市公司选择分散购买理财产品,持有的理财产品种类超过一种。以委托购买理财次数最多的美畅股份为例,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该公司理财次数达到60次(含预案、实施中、已实施),具体到其购买的理财产品来看,仅结构性存款一类,该公司就拟购买或已购买了54种,其中包含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

  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一般而言,购买理财产品的企业往往有以下特点:企业竞争力强、现金流充沛;企业处于稳定期,短期内没有扩张计划。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可以盘活这部分资金,避免形成财务浪费。“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投资的都是低风险的理财或者结构性存款,对即期业绩的影响并不大。”

  怎么投、投哪里

  事实上,今年以来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还是以“稳”字为主,结构性存款成为购买“货架”上的主力军。根据wind数据,在506家上市公司中,有389家购买了结构性存款产品,合计认购980.57亿元,占比高达71.32%。

  以江苏国泰为例,在累计144.6亿的委托理财资金中,全部投入结构性存款的涉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

  还有银行对购买大额存单的客户推出定制化产品服务,某国有银行在结构性存款相关说明条款中指出,公司客户定制结构性存款产品要求起点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超出部分以1万元人民币递增。

  除结构性存款外,通知存款、国债逆回大额存单等收益较为稳定的产品也备受上市公司青睐。安图生物今年以来预计委托理财金额为37亿元,主要以大额存单、存款产品、低风险理财为主,其中已实现到期收益131万元。

  所属行业来看,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汽车、计算机、基础化工等去年盈利相对稳定的行业。

  除此之外,随着今年A股市场逐渐升温,也有部分上市公司想借势加码权益投资。投资额度最大的当属上述提到的九安医疗,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含)3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南钢股份近期也发布公告,2023年度使用部分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最高额度为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6%(含证券投资的收益进行再投资的相关金额)。证券投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二级市场集合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定向增发、协议转让、网下打新、战略配售等。具体风险等级视产品而定。

  相较于结构性存款、低风险理财产品,权益类投资的收益波动更大,可谓在“刀尖上跳舞”。2月初,云南白药披露了一则投资者调研会议记录,对投资者者相关提问回应称,将严格控制二级市场投资规模,逐步减仓,不继续增持。去年云南白药炒股仍在持续亏损。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其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7.52亿元。

  除折戟A股外,也有上市公司购买的私募出现巨亏。1月初众兴菌业发布公告称,公司2021年5月6日认购了1亿元的“善缘金206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截至去年底,公司认购的上述基金产品净资产为6556.25万元,损失总额为3443.75万元,亏损幅度接近35%。

  根据该公司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为1.5亿元~1.7亿元。如按照这个数据折算,私募基金上的亏损直接占去两成利润。

  不少专家认为上市公司进行权益类投资应更加谨慎。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称,上市公司的募资原本是应用于主业,若大量用于投资理财产品,这不仅会给外界造成不务正业的印象,也会影响其经营稳定性及竞争力。

  在投资者互动交易平台上,不少投资者也针对部分上市公司热衷炒股、理财等情况表示担忧。3月1日,记者在深交所互动易搜索“理财”“投资”等关键词,大部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态度均较为负面,质疑公司未来的经营规划,希望其将资金用于分红、扩大产能等方面。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认为,上市公司买卖股票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要提倡价值投资,不能拿着钱去跟风炒作。从监管层面看,既然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投资股票的事情不断出现,还是应出台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不能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升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我这只产品马上就回本了,希望7月份到期时能有惊喜。”2月28日,读者马女士打开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去年11月初投入3万元买的一只理财产品离回本就差40多元了,比去年12月下旬涨了400多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股债“双杀”...

    时间:03-01
  • 中国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突破千亿元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 记者24日从中国银保监会了解到,该部门推动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今年1月末,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下同)。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主要包括商业养老金融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官方数据显示,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方面,截至1月末,特定养老储蓄业务余额263.2亿元;具...

    时间:02-24
  • 开年以来406家A股公司持有逾千亿元理财产品

      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毛艺融  开年以来,A股公司积极筹划“闲钱生钱”,通过理财投资来盘活资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记者发稿,年内超400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超千亿元。  对此,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有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

    时间:02-22
  •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来了

      2月10日,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发布,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3家机构共发售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全部产品均为公募类净值型开放式产品。其中,5只为新发产品,2只为存续产品,1只为混合类产品,6只为固定收益类产品。  “这标志着,投资者可以正式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理财产品。”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相关负...

    时间:02-14
  • 邮储银行首批代理销售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

      2月10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公布了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名录。同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首批银行,在全国36个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城市或地区上线个人养老金理财业务,为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提供资金账户开立、基金投资、理财投资、保险保障等全方位的养老金投资服务。  根据首批入选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邮储银行...

    时间:02-13
  •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开售 最短可只持有360天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开售  家机构的7只产品可选 最短可只持有360天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终于上线了。2月10日,中国理财网发布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中邮理财的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发售。至此,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货架”终于集齐个人养老金储蓄、个人养老金...

    时间:02-11
  •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开售 最短可只持有360天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开售  家机构的7只产品可选 最短可只持有360天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终于上线了。2月10日,中国理财网发布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中邮理财的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发售。至此,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货架”终于集齐个人养老金储蓄、个人养老金...

    时间:02-11
  • 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密集面世 有望为债市注入稳定配置资金

      本报记者 苏向杲  继公募基金推出多款混合估值法产品后,近期招银理财、工银理财、平安理财、兴银理财、徽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以寻求在产品规模和投资者持有体验之间达到平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此类产品将为债市注入一些稳定的配置资金,有利于债市回暖。该类产品对个人...

    时间:02-10
  • 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同比下降14% 业界预计摊余成本法产品数量不会持续增加

      本报记者 余俊毅  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选择,而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不断提高投研能力,谋求更大市场占有率。  开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正积极实践,不断增强资产配置能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理财市场有望迎来更稳定的增长。  理财产品实际募集规模下降  根据民生证券研报统计数据,1月份,银行理财...

    时间:02-10
  • 春节专属理财产品上新 低风险产品成主流

      春节前夕,银行、理财公司借势上架春节专属理财产品,也有部分银行主推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保本的存款产品,期限大多较短,以满足投资者年终奖或闲置资金的理财需求。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春节理财时,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资金流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也需关注产品的起息日。  银行抢滩“春节档”理财  ...

    时间:01-1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