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聚力创新,向制造强省跨越

2023-02-20 04:41:12

来源:人民日报

  广东着力为高质量发展创造重要增长极与动力源

  聚力创新,向制造强省跨越(经济大省勇挑大梁①)

  本报记者 陈伟光 李 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2023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年经济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确保积极有序推进、高效完成目标。今日起,本版推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系列报道,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经济大省为样本,展现当地走在前、挑大梁的发力方向和重点措施,传递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坚定信心。

  ——编 者

  2月的岭南,已是春光明媚,万紫千红;南海之滨,海天交映,春潮涌动。

  在伶仃洋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主体工程浇筑正式收官;在南沙港码头,满载2000多辆国产汽车的滚装船驶向中东;在南粤大地,总量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陆续展开。

  一年之计在于春。“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争取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激发经济大省发展新动能

  驱车沿着珠三角环线高速疾驰,沿路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流通顺畅……南粤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

  “从生产羽绒服到生产微波炉,再到如今生产开发全系列智能家电,从手工作坊到自动化生产线,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无人车间,格兰仕走过的40年,是珠三角诸多民营企业共同走过的‘微笑曲线’。”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说。

  “美的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勇于探索新路径,激发新动能。”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近3年美的在粤累计新增投资超250亿元,只有坚定地投资未来、投资科技、投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历经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广东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出发,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生动演绎岭南春早、潮涌珠江的发展奇迹。

  从工业2.0到工业4.0,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向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不断升级;从“三来一补”起步,到民营、外资、国有多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广东已成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

  统计显示,过去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了3个万亿元级台阶,2022年超12.9万亿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5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5年翻了一番多。

  如今,广东在量的积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广东整体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动能转换、爬坡过坎,质的突破还处在酝酿期,亟须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培育更多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创造重要增长极与动力源。

  构筑战略性产业集群矩阵

  走进位于广州番禺的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智能生产线上机器人挥舞着手臂,自动导引运输车不停穿梭,传送带上一台台新能源汽车次第向前。“这里以广汽埃安产业链为依托,包括‘三电’关键技术、数字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数十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在周边,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车产业链体系。”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介绍。

  无独有偶,百公里外的深圳比亚迪从2022年3月起停产燃油车整车,成为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车企;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186万辆,同比增长152.5%,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我们将坚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何志奇说。

  以比亚迪、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为先导,2022年广东汽车产业营收首次超万亿元,成为广东第八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

  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出台规划,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构筑万亿元产业集群矩阵,“广东智造”加速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跃升,支撑当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表示:广东省聚力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谋划再打造若干新的万亿元级、五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大平台,推动广东加快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

  “广东过去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依靠制造业赢得未来,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广东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声汽笛长鸣,装载着TCL集团波兰工厂生产所需液晶显示面板和电子元件的中欧班列,从广州货运中心下元站缓缓驶出,15天后将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广州至马拉舍维奇的中欧班列开通,我们又多了一条连接国内的便捷运输线。”TCL集团波兰工厂负责人介绍。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企业在全球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相关核心器件、材料和装备出口。

  在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一个个货柜精准对接物料入口;不远处,一批批时尚家居用品经过称重、贴标、海关申报以及查验放行等环节,迅速装船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进一出之间,“买全球”与“卖全球”齐头并进,筑牢了广东外贸发展的根基。

  从衣服鞋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到家电机电产品出口,再到汽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近年来,广东外贸量质齐升,成功实现外贸产品出口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粤西湛江东海岛外海天一色,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渐入佳境。继首套年产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装置正式投产之后,一体化基地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表示:湛江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28.9万家,利用外资5239.1亿美元;2022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1819.0亿元,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3365家。

  “广东确立了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的发展措施。在外资方面,当地大力开展制造业引资专项行动,做好链主招商、隐形冠军招商、未来产业招商和科技项目招商。”广东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劲松说,广东将构建大招商格局,重点建立内外资一体化招商新机制。

  此外,广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面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稳健起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利好日益凸显。广东正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锻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月8日,在汕头南澳岛,瞄准全球前沿基础研究的研讨新平台“南澳科学会议”正式启动;在惠州,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在加紧施工之中;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当前,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数超6万家,发明专利有效量近44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6万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领跑全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长期以来,依托企业主体,广东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足、效率高,成果丰硕,构筑起广东的创新竞争优势。不过,以基础研究能力为代表的上游环节建设不充分,抑制了下游环节成果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制约广东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性短板。

  无人机产业是深圳的优势产业。2022年全国无人机产业产值达1170多亿元,深圳约占全国的2/3,出口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在深圳,无人机产业已形成以大疆、道通、潜行等龙头企业为带动、产业链为依托、研究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广东将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国平表示:广东加大科研投入、集聚创新人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优势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东正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中,预计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广东还将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不断优化引才引智环境,增强对人才吸引力,推动广东制造业强筋骨、上台阶。

  《人民日报》2023年2月20日第08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焦点访谈:隐形冠军 技高一筹 扬帆而上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时,需要一个强劲有力的“心脏”,也就是发动机。同时,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行驶安全,船上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根据船舶装载状态进行装载和排放的压载水系统。这两个装置都是船舶制造的核心技术。经过多年攻关,我们不仅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技术,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也...

    时间:02-17
  • 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

      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2月12日电 (记者谷业凯)记者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2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注册商标617.7万件。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4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267.2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

    时间:02-13
  • 遥感“瞰”创新 走近我国的大科学装置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  春节过后,我国科研工作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下面我们就通过遥感卫星数字地球技术一起去我国的几个大科学装置,感受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已超740颗  通过遥感卫星数字地球技术,我们首先聚焦...

    时间:02-06
  • 平安私人银行企望家叶向东:打造负氧离子行业中的隐形冠军

      负氧离子浓度高的自然环境历来被当作养生、长寿之地,但是“天然氧吧”稀缺,城市居住的人日常并没有太多机会到森林中“洗肺”,空气净化和疗养保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空气负离子在空气净化及疗养保健方面的功效已经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市面上各类负离子空气净化器、负离子疗养保健产品层出不穷,为人们的环境优化和养...

    时间:02-03
  • 中国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储存环隧道设备安装

      中新网北京2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2023年2月1日迎来建所50周年,该所正在北京怀柔科学城推进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当天正式启动储存环隧道设备安装工作,随着储存环第一个预准直单元顺利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加速器设备安装进入攻坚阶段...

    时间:02-01
  • 国家知识产权局:截至去年底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有效量达86.1万件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郝凌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16日在北京透露,截至2022年底,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有效量达86.1万件,同比增长4.5%。  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2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胡文辉介绍了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特点。  据胡文辉介绍,截至2022年底,国外在...

    时间:01-16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超300万件的国家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郝凌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16日表示,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超300万件的国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2.4万件,同比增长24.2%,占发明专利有效量的比重超过四成。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在北京举行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胡文辉介...

    时间:01-16
  • 中国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全线贯通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该所承担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最新取得一项重大进展——随着HEPS增强器最后一段波纹管1月13日下午封接完成实现合龙,增强器全线贯通。  HEPS工程总指挥、中科院高能所潘卫民研究员宣...

    时间:01-14
  • 中国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全线贯通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月14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该所承担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最新取得一项重大进展——随着HEPS增强器最后一段波纹管1月13日下午封接完成实现合龙,增强器全线贯通。HEPS真空连接现场。 中科院高能所 供图  H...

    时间:0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