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中国证监会:2022年操纵市场案发总量下降 组织化、团伙化特征更趋明显

2023-02-10 18:3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0日电 据中国证监会网站10日消息,2022年,证监会稽查部门严厉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全年办理案件603件,其中重大案件13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通报线索123件,案件查实率达到90%。总体来看,案发数量持续下降,办案质效明显提升,“严”的监管氛围进一步巩固,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

  案件办理情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内幕交易多发势头得到遏制,但知情人违规交易仍时有发生

  全年办理内幕交易案件170件,同比下降15%,但“靠内部消息炒股获利”的市场陋习仍未根除,并购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等重大事件仍是内幕交易高发领域。从涉案金额看,部分案件违法交易金额较大。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收购方利用多个他人账户实施内幕交易,交易金额数亿元。有的涉案人员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存在密切联络接触,信息公开前突击买入相关股票近亿元。从涉案主体看,内幕信息知情人直接交易仍占40%。有的上市公司董事知悉公司筹划重大重组后买入相关股票,信息披露后卖出获利。有的上市公司子公司高管知悉公司将进行重大投资,使用本人及配偶账户内幕交易获利。从交易行为看,内幕交易“窝案”、避损型交易时有发生。有的国企高管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刺探上市公司重大信息并与他人合谋内幕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高管在公司披露巨额预亏、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等重要信息前卖出股票规避损失。

  二、操纵市场案发总量下降,但组织化、团伙化特征更趋明显

  全年办理操纵市场案件78件,同比下降30%,案发数量逐年下降。一是上市公司内部人联手操纵团伙炒作本公司股价现象仍然存在。全年对十余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内外勾结操纵市场案件立案调查,有的与操纵团伙签订伪“市值管理”协议,并提供人员、资金及证券账户等参与操纵;有的组织多个操盘团队通过对倒、虚假申报等手法拉抬、维持公司股价,并约定收益分成。二是利用新模式、新技术增加操纵行为隐蔽性。有的利用股票市场和场外市场、衍生品的联动关系实施操纵,非法获利超亿元。有的与股市“黑嘴”串通,通过直播间、微信群等方式诱骗投资者集中买入,借机反向卖出获利。有的利用云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等互联网新技术隐藏交易主体,干扰案件调查。三是惯犯累犯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操纵市场违法主体曾被我会调查处罚或移送公安机关,有的在取保候审期间继续组织他人实施操纵,有的多名惯犯累犯相互串通,交叉频繁作案。

  三、财务造假仍有发生,违规手法隐蔽复杂

  全年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94件,占比46%。一是造假手段隐秘性增强。有的实际控制人组织上市公司高管、员工按预定目标全环节实施造假。有的引入知名企业子公司充当客户,开展虚假贸易,为造假业务“增信”。有的通过市场掮客牵线搭桥,聘请“专业”团队为其量身定制造假方案。二是造假动机呈现多样性。有的为避免因连续亏损退市而粉饰业绩,有的为实现并购重组业绩承诺而虚构利润,有的为维持银行信贷规模而虚增收入。三是造假行为涉及发行环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可转债等领域均有因财务造假导致欺诈发行的案件,有的在发行审核环节企图“带病闯关”,有的在IPO前后连续多年造假。

  四、中介机构违法案件保持高位,部分主体失职缺位问题突出

  全年办理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44件,涉及36家中介机构。一是涉案主体及案发领域更为多元。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均有涉案,提供中介服务领域包括发行上市、股票定增、债券发行、年报审计、资产重组等多种类型。二是执业质量和程序存在缺陷。有的未按计划履行基本的尽职调查职责,未发现公司重要生产业务停产等异常状态;有的对存在舞弊迹象的业务资料未保持职业怀疑,出具存在虚假记载的报告;有的未履行编制查验计划等法定程序,未对公司主要业务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核查;有的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为公司进行评级打分,出具存在虚假记载的信用评级报告。三是个别从业人员严重违反执业规定。有的签字会计师未实际参与审计工作,甘当“橡皮图章”;有的协助上市公司伪造协议虚增收入,沦为造假“帮凶”。

  五、特定领域案件仍然易发,违法行为打击效果显著

  一是严打“掏空”上市公司行为,办理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案件6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件15件。二是严查债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办理债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5件,坚决遏制债券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三是依法查处私募违法行为,办理私募机构违法违规案件20件,有力整治非法集资、违法交易、违规经营等违法乱象。

  下一步,证监会稽查部门将坚持“零容忍”工作方针,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活动,加大违法成本,强化执法震慑,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中新财经)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热门行业火热招工 上市公司干劲十足

      证券时报记者 赵黎昀 臧晓松  陈丽湘  辞冬迎春,各地迎来节后返岗复工潮。伴随各行各业加速恢复经济活力,人员流动和用工需求都在迅速“苏醒”。上市公司群体作为行业龙头,无疑是招聘潮中的主力军。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多方走访了解到,伴随新项目、大项目多地开花,近两年发展前景一路向好的新能源赛道,成为求职者...

    时间:02-10
  • 国内多地宣布开展新冠抗体检测 专家称对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有待观察

      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张 安  近日,国内多地先后发布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通知。2月7日,湖南省疾控中心正式对外开展相关检测服务,单次检测费用32元,每日限号100人。此后有媒体报道称,2月7日前往湖南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的市民数量众多,上午十点左右就已经达到每日100人的限号量。  对此,湖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时间:02-10
  • 人工智能高算力需求催热CPO赛道 多家上市公司抢先布局

      本报记者 李昱丞  见习记者 丁 蓉  OpenAI发布的ChatGPT以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惊艳全球,但随着访问量的激增,宕机现象频频出现。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算力需求的成倍增长,相关底层硬件站上“风口”,CPO——光电共封装便是其中之一。  据光通信行业市场研究机构LightCounting预计,按照端口数量统计,CPO的全球...

    时间:02-10
  • 新能源市场扩张带动钼锑价格走高 哪些上市公司“家中有矿”?

      本报记者 何文英  受需求增长、供应趋紧等因素影响,近期钼、锑等小金属价格持续走高。截至2月9日,上海有色钼现货均价报价722.5元/千克,同比上年翻倍;现货锑报价85820元/吨,同比涨幅达14%。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王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钼、锑资源全球库存维持低位,需求增长叠加供应趋紧导致了近期钼、锑...

    时间:02-10
  • ChatGPT概念股不断扩容 谨防上市公司蹭热点

      本报记者 李乔宇  见习记者 许林艳  自年初开市以来,ChatGPT热度一直高居不下。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语音聊天机器人,由OPenAI公司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截至2023年1月末,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时间,其月活用户就已经突破了1亿户,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ChatGPT产品爆火,相关概念股也在不断扩容。...

    时间:02-08
  • 上市公司投资热潮不断 今年以来累计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

      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毛艺融  今年以来,随着稳投资工作不断加码,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抛出计划。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6日,年内已有近60家A股公司发布项目投资计划,累计投资规模已超2000亿元,且较多集中在新兴产业领域。同时,不少公司或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合作,或进行跨国投资开展全球化布局。  受访人士认为,上市公...

    时间:02-07
  • 证监会:推动培育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

      中新网2月2日电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2月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地实施。  一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聚焦支持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统筹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股市和债市协同发展,统...

    时间:02-02
  • 上市公司积极参与春耕备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生产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近日,海南、天津、重庆、甘肃、黑龙江等地抢抓农时,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工作。上市公司也积极投入到春耕备耕的队伍中,有的公司帮助农户开展农机作业,有的公司开发新品并加紧生产。  业内人士认为,春耕将带动两条投资主线。化肥刚需属性...

    时间:02-02
  • 融资高效便捷 激发创新活力 上市公司高管纵论注册制改革机遇

      “相比核准制,注册制整个流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优质企业可以更快拿到IPO所募集的资金,投入到研发、生产等工作中。”2月1日,多位通过注册制上市的公司高管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凯德石英董事长张忠恕介绍,公司IPO申请从受理到成功过会仅四个多月,公司通过注册制上市短期内拿到募集资金,迅速投入研发生产,为抢夺高端石英制品市场...

    时间:02-02
  • 今年以来11家公司被立案调查 涉嫌短线交易、操纵市场、信披违规是主因

      本报记者 桂小笋  2月1日,ST熊猫发布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收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ST熊猫是今年第十一家发布公司或股东、高管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  整体来看,这11家公司或股东、高管被立案调查的主要原因指向三个方向:短线交易、操纵市场、信披违规,其中,信披违规占比较大。  接受《证...

    时间:02-0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