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132家非上市险企2022年业绩大扫描

2023-02-03 10:22:57

来源:北京商报

  保费下滑、新单承压、投资失利……2022年保险业寒意十足;但银保渠道的崛起、车险综改压力减弱,也在层层寒意中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2022年保险公司盈利情况如何?哪些公司逆势崛起?随着非上市保险公司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行业发展格局逐渐明晰。

  过半人身险公司未能盈利

  人身险公司方面,截至2月2日,共有60家人身险公司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这60家险企2022年合计盈利仅23.26亿元。其中,共有28家保险公司实现盈利,其余32家均为亏损,亏损公司数量已然过半。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在实现盈利的保险公司队列中,不考虑“新生”国民养老保险,仅有12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也就是说,对于2022年的人身险公司来说,盈利缩减和亏损成为了常态。

  谈及2022年人身险公司运营情况,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保险业务部分和投资部分,即承保端和负债端两个轮子。2022年在人身险业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保险业务部分利润下降,再加上2022年资本市场的波动,进一步拉低了保险公司的利润。

  个险渠道转型是近两年人身险公司面临的“大考”,在此过程中,银保渠道也逐渐被保险公司重视。但是,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银保渠道依托母行享有天然优势的银行系险企,在盈利方面并不占优,甚至部分公司出现了高保费、高亏损的情况。

  比如,工银安盛人寿2022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91.22亿元,净亏损为7.98亿元;光大永明人寿2022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0.76亿元,净亏损超过了12亿元。

  “银保业务往往以投资理财型寿险产品为主,对资金运用的收益水平有很高要求。”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系寿险公司与银行股东之间进行银保业务合作过程中,业务规模往往更有保障,但是佣金水平有时并不比其他保险公司有明显优惠,银行系寿险公司同样面临较大的渠道成本压力。

  工银安盛人寿回复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9年以来,公司在“高价值成长”战略方针的指引下,着力推动转型发展,经营质态不断优化,2022年,由于受疫情、国际形势、利率中枢下行和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等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寿险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困难,行业中许多企业利润承压,公司净利润也因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发生了下降。

  谈及2023年的人身险市场,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嘉玮、高鑫预测分析,考虑到当前宏观经济尚未明显修复,预计保本刚兑仍是投资者的首要诉求,储蓄险优势凸显,销售有望保持高景气。渠道方面,代理人仍处于底部调整阶段,但其规模下滑幅度已减缓;银保渠道在供需两旺下预计保费与价值贡献将进一步提升。

  财产险公司翻盘

  与人身险公司愁云惨淡不同的是,财产险公司在经过一年多的“提质、降本、增效”调整,2022年车险综改压力逐渐减弱,整个财产险公司也迎来回暖。

  梳理发现,72家财产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77.42亿元,其中,53家公司实现盈利,19家公司亏损。

  宋占军表示,财产保险仍以车险为主要业务,在这种业务结构下,财产保险的增长基数稳定,再加上保险公司顺利度过车险综合改革的调整期,在非车险业务等的共同拉动下,财产保险相较于人身保险实现较高增长。

  从单个公司表现来看,部分中小财险公司也在2022年实现了由亏转盈,如亚太财险、珠峰财险、新疆前海联合财险等。不过,也有保险公司在亏损的泥淖中尚未完成自救,如持续亏损的太平科技保险、浙商财险等。此外,获得滴滴和联想入股的现代财险在近两年也陷入了亏损泥潭,2022年实现净亏损0.61亿元。

  从不同保险业务发展情况看,2022年家财险、责任险、农险、健康险等多个非车险种保费均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反映了整个行业业务结构的优化。

  对于2023年财产险市场,根据财通证券分析师夏昌盛预测,财产险保费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综合成本率整体抬升,但仍能实现较好盈利。

  部分公司投资折戟

  利率持续下行、黑天鹅事件不断,2022年的投资市场股市债市“双杀”,优质资产荒下险资配置逐渐困难,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难言乐观。

  北京商报记者以各保险公司2022年“投资收益率”为统一指标统计发现,2022年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保险公司中,仅国任财险投资收益率突破7%。另有国元农险和东吴人寿两家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超过了6%,其余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普遍位于2%-5%区间,这与以往保险公司动辄7%的投资收益率表现出了一定差距。

  甚至有一些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为负值,包括泰山财险、融盛财险、中原农险、鑫安汽车保险、中煤财险等,其中,鑫安汽车保险的投资收益率甚至达到了-3.92%。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谈及未来的保险投资市场经济学家宋清辉预测,当前,稳增长政策不断、权益市场以及房地产回暖,保险行业投资收益有望得以快速改善。在此背景下,新的一年,从预期来看,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面临全新的环境,预期投资收益将会“深蹲起跳”,有一个新的飞跃。

  联合资信则认为,考虑到目前资本市场整体处于低利率的环境,权益市场波动尚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中小险企投资收益水平的提升面临一定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银保监会通报四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

      中新社北京1月5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5日对外发布《关于四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的通报》,通报了2022年偿付能力真实性检查中发现浙商财险、安诚财险、人保寿险、友邦人寿等4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公司...

    时间:01-05
  • 中国银保监会通报四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

      中新社北京1月5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5日对外发布《关于四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的通报》,通报了2022年偿付能力真实性检查中发现浙商财险、安诚财险、人保寿险、友邦人寿等4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公司审慎监管的重要内容,偿付能...

    时间:01-05
  • 险资表态今年将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 期待取得更好的年度投资收益率

      本报记者 冷翠华  在2022年权益投资承压的情况下,今年,险资对宏观经济和权益市场趋势的分析,以及他们将采取的投资策略备受市场关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险资机构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3年宏观经济走势将好于2022年,人们的预期好转,信心增强,权益市场走势更加乐观。在投资策略上,大部分受访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将加仓...

    时间:01-05
  • 银保监会通报四家保险公司存在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

      中新网1月5日电 据银保监会网站5日消息,近日,中国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发布《关于四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的通报》,通报了2022年偿付能力真实性检查中发现浙商财险、安诚财险、人保寿险、友邦人寿等4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问题。  一、浙商财险偿付能力数据问题  (一)未按规定...

    时间:01-05
  • 财险业有望迎来小阳春 人身险业需继续趟过深水区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回首2022年,保险业在负债端和投资端两头承压。2023年,保险业又将走出怎样的发展之路?从受访专家的整体预期来看,2023年保险业发展环境要好于2022年。从不同业务来看,财险业的发展预期更加乐观,人身险业则需要继续趟过深水区,真正把握住发展机遇,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财险业有望利...

    时间:01-03
  • 保险公司不再提供俄乌冲突战争险 影响巨大

    G7联手推动“保险制裁”,限制保险公司对运输俄罗斯石油的船舶提供船运保险,但制裁之外,连续的业务亏损正在让保险公司主动远离俄乌冲突相关的贸易。美国、英国、北方和西方P&I(保护和赔偿)协会集团发布通知称 ,从1月1日起不再为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的贸易提供战争风险保险。保险公...

    时间:12-31
  • 年内险企分支机构净退出超2200家 人身险机构占比约七成

      2022年至今,296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市场,较前两年进一步增加。2020年、2021年退出市场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别为971家、2197家。  记者 冷翠华  2022年,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加速退出市场。  《证券日报》记者对银保监会官网数据进行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12月28日截稿,年内退出市场的险企分支机构达2966家,同期新设立的保...

    时间:12-29
  • 个人养老金试点满月:个人选择自主投资 保险业务加速拓展

      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上个月的今天,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那么一个月来,个人养老金落地情况如何呢?记者在部分银行进行了调查。  要想参加个人养老金业务,首先就要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对个人来说,最方便的渠道就是通过银行开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时间:12-25
  • 新冠保险遭遇理赔难,保险公司玩不起?

      中新经纬12月17日电 (孙庆阳)近日,新冠保险理赔难引热议。15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购买了中国人寿新冠保险,但“阳性”后理赔却遭拒,拒赔理由是“奥密克戎不是新冠”。此消息...

    时间:12-17
  • 多款“确诊即赔”新冠险下架,保险公司:仍理赔,需医院诊断不认抗原

      澎湃新闻记者 戴越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保险也随之调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查询发现,此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多款“确诊即可申...

    时间:12-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