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2022年保险业 实现保费收入4.7万亿元

2023-01-30 11:19:17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冷翠华

  1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行业共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注:文中保费皆指原保险保费)4695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58%;保险金额增长12.63%,保险赔付支出同比下降0.79%。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处在较低增长状态,保额增幅高于保费,体现了行业进一步回归保障本源,赔付支出同比略降一方面是人身险业务结构有所变化,同时部分就医需求因疫情影响而延后,另一方面是因为车辆出行减少导致车险赔付减少。

  财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8.7%

  纵向对比来看,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保险行业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2.2%、6.12%、4.05%、4.58%,可见,2022年行业保费收入仍处在低增长水平,但较2021年略有上升。

  从保费收入结构来看,2022年保费增长点主要来自财险公司,共取得保费收入1486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7%。人身险公司去年共取得保费收入3209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8%。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财险公司保费增长较快,主要与车险业务有关。“财险业务尤其是车险等业务具有一定的刚需属性,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同时,2022年车险保费逐渐走出了车险综合改革(2020年9月19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影响,因此,去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幅较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保额和赔付支出来看,2022年财险公司保额同比增长14.71%,与2021年45.53%的保额增幅相比明显放缓;财险公司赔款支出同比增长2.60%,与2021年13.55%的赔款增速相比也明显放缓。对此,谢远涛分析认为,2021年保额大幅增长抬高了基数,2022年尽管保额增速有所下滑但也高于保费增速,体现了行业进一步回归保障功能。而赔款支出仅出现小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去年车辆出行明显减少,车险出险率和赔付率明显下降。

  对2023年财险业的发展形势,业内人士也较为乐观。例如,瑞士再保险中国原总裁兼瑞再北分原总经理陈东辉预计,今年基建、房地产、新能源车、旅游、消费等方面的刺激力度将大幅提升,带来相关保险业务强劲增长,财险业将迎来繁荣局面,业务增速可能超预期,承保利润显著回暖。

  人身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2.78%

  从人身险公司来看,2022年其保费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8%,较2021年5.01%的增幅进一步下降。

  联合资信发布的研报认为,2022年以来,在线下营销受阻、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等因素影响下,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速同比有所下滑。

  中再寿险产品开发部、产融创新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楚表示,过去十年,健康险是增长最快的人身险险种,尤其在2020年以前年增速达20%-30%。到2020年,健康险保费规模达8173亿元,在人身险保费中占比达24.5%。但近两年,作为健康险支柱产品的重疾险新单增长持续乏力,2021年重疾险新单销量仅占历史最高点2018年的60%-70%,经估算2022年重疾险新单销量仅为历史最高时期的三分之一。

  爱选科技联合创始人、北美精算师何剑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当前重疾险保单量来看,其在有购买力的人群中覆盖率已经很高。因此,发展重疾险一方面要开拓新增市场,另一方面要提升保额。根据各人身险公司发布的理赔年报,重疾险保障额度普遍较低,但要提高重疾险的保额也有几道“门槛”。一是高保额一般会触发保险公司体检,打断投保流程,延长交易时间;二是当前市面上的重疾险对体检指标的要求普遍较为严格,据爱选科技统计,70%以上的人体检指标有异常,因此,消费者在投保时会避免达到需要体检的保额;三是重疾险属于保障型产品,高保额对应高保费;四是,长期重疾的发生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险企对高保额重疾险业务也相对谨慎。“重疾险平均保额从4万元提升到现在的10万元,用了近10年。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升也是缓慢的过程。”何剑钢表示。

  从新增市场看,何剑钢认为,非标、老年、下沉市场是当前覆盖率较低的市场,但产品开发和消费者触达难度较大;儿童市场每年约有1000万新增客户,这也是新的市场机会。

  从保额和赔付来看,去年,人身险公司保额同比下降5.03%,赔付支出同比下降5.23%。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产品结构的变化导致赔付率下降。出于避险心态,居民储蓄意愿增长而消费意愿减弱,故对储蓄类寿险产品需求有所回升,对医疗、重疾等消费型险种产品需求走弱。去年,寿险和健康险业务收入分别占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6.4%和22%,寿险保费占比较2021年有所回升,健康险保费占比则有所下降。同时,去年受疫情影响,消费者的部分就医需求延后,当期保险赔付会减少,但在后期会有所体现。

  对2023年人身险市场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从经济发展预期,还是行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以及在养老理财市场中保险业的相对竞争力等多方面看,都有更多积极因素,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2022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保险股也走出了“跨年红”的行情。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财险业有望迎来小阳春 人身险业需继续趟过深水区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回首2022年,保险业在负债端和投资端两头承压。2023年,保险业又将走出怎样的发展之路?从受访专家的整体预期来看,2023年保险业发展环境要好于2022年。从不同业务来看,财险业的发展预期更加乐观,人身险业则需要继续趟过深水区,真正把握住发展机遇,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财险业有望利...

    时间:01-03
  • 满足用户多样化保障需求 “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入选蚂蚁保“金选”

      12月27日,由人保健康推出的“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升级版)”(以下简称“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在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上线。凭借着保障范围广、性价比高等特点,这款产品入选了蚂蚁保“金选”。“健康福·终身重疾险在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上线  此次入选“金选”的健康福终身重疾险最高保额50万元,保障范围涵盖125...

    时间:12-27
  • “次标体”重疾险面世,“带病投保”的春天来了?

      “体检查出结节,想买重疾险,要么直接被拒保,要么被除外承保或者加费承保。”这是许多亚健康人群在投保重疾险时共同面临的窘境。在保险行业,亚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一般被称为“次标体”。不同于健康的“标准体”,“次标体”发生疾病的概率更高,投保门槛也更高,保险保障还可能被“打折”。不过,记者注意到,2022年底,险企冲刺2023年“...

    时间:12-26
  • 银行理财“破净”下新品市场回暖 专家称理财市场风险整体可控

      本报记者 彭 妍  11月下旬以来,债券市场波动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调整,逾千只产品一度破净引起市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并未影响新产品发售。根据普...

    时间:12-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