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实现“双碳”目标,上海有何路径、捷径、机遇?

2023-01-12 21:2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月12日电(记者 范宇斌)如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在此间召开的2023年上海市两会上,各民主党派上海市委员会和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聚焦“双碳”目标,提交集体提案,积极建言,凝聚共识。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产品碳足迹的精准量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而工业产品的碳足迹量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第一步,量化碳足迹作为减少碳排放的第一步,能够有效帮助辨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为此,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在集体提案中建议,应率先建立产品碳足迹可信的精准量化标准体系,打造“上海制造”“双碳”新名片。

  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建议,可以着力接轨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率先建立基于可信的、精准量化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示范试点,有序推广到不同行业;完善碳足迹相关产业政策,引导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对于超大城市上海而言,实现“双碳”目标,有何路径可走?

  “降污减排、协同增效是促进上海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在集体提案中指出,当前上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长期矛盾尚未根本缓解,面对经济复苏、空气质量达标、“双碳”目标实现等多重压力,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将增大空气质量达标以及“双碳”目标实现的难度。

  如何“破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建议,可以制定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管控机制,并分类区分不同行业,制定不同时间段的降碳减排目标,落实应对措施;建立长三角地区协同的降碳减排交易机制,在长三角区域同权、同价,严格统一规范初始配额的发放方法、规则及年度核查规则;应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当代技术,作出周密有序的部署,以发展非化石能源为视角,寻求淘汰陈旧产能的发展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是否有“捷径”?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在集体提案中建议,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审视当下,各地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缺乏具体方案、数字技术和减排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不完善、数据中心碳排放体量大和减排难等诸多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应用示范,制定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规划;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依托“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撑前沿数字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发展,重点用能单位率先开展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丰富数字技术的节能降碳应用场景;促进数字低碳技术多元应用,打造统一的碳排放监测网络,建立碳排放数字监测和服务平台;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分布式供能、数电联营等绿色运营模式,探索“海洋+数据中心+风电”综合开发。

  实现“双碳”目标又催生哪些新机遇?

  “抢抓绿色低碳新赛道、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已成为上海构筑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在集体提案中建议,助推民营经济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赋能上海高质量发展

  据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介绍,一些民营企业已开始实践,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展现发展实力,并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下一步,建议整合各方资源,共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积极主动作为,加强绿色低碳引导服务;拓展场景应用,推动绿色低碳实践探索。”

  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上海市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 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450项。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减碳能当抵押物?“海洋蓝色碳汇贷”探索金融助力“双碳”新实践

      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夏宾 程玉杰)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实践又有了最新尝试。1月11日,江苏省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在盐城市大丰区成功落地。南京银行大丰支行向盐城市大丰区交通控股集团“大丰滩涂紫菜种植”项目授信2亿元,贷款期限8年。  据悉,该笔紫菜贷,以紫菜养殖产生的减碳量、固碳量远期收益...

    时间:01-12
  • 中国海油上调今年产量目标和资本支出预算 聚焦油气增储上产、绿色低碳转型

      记者 向炎涛  1月11日晚,中国海油公布了2023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今年,公司上调产量目标和资本支出预算,净产量目标为650百万桶油当量至66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70%、海外约占30%。2024年和2025年,公司净产量预计将分别达690百万桶油当量至700百万桶油当量和730百万桶油当量至740百万桶油当量。  此外,2023年中国海...

    时间:01-12
  • 北京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对接会举办 发布六个城市低碳场景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陈杭)近日,以“综合智慧能源助力低碳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北京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对接会线上召开,共发布园区、商业综合体和数据中心等类型6个大体量低碳场景,8家具有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企业结合案例进行推介。  其中,北京电控集团下属751园区、飞宇园区结合绿色低碳智慧提升计划,提出了提高能源利...

    时间:01-08
  • 江西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新网南昌1月6日电 (徐梦文 吴鹏泉)“我们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江西省政府新闻办6日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专题)上,江西省双碳办副主任、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彭小平回答媒体提问时如是说...

    时间:01-06
  • 长春—大连全程海铁联运首次实现“一单制”

      中新网长春1月5日电 (记者 郭佳)一列满载玻璃的货运班列5日从长春兴隆铁路口岸缓缓驶出,它将经由大连出海后驶往欧洲。这是长春—大连全程海铁联运班列首次实现“一单制”运输。  吉林长春、辽宁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两座副省级城市,两地积极联动对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积极作用。长春—大连全程海铁联运班列开通三年...

    时间:01-05
  •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中新网1月4日电 题: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中新财经记者 王恩博  记者4日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该行日前制定印发《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大额、长期稳定融资,分阶段、有重点、可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实施,有序支持交通领域碳减排。  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

    时间:01-04
  • 博贺港铁路建成通车 茂名港实现海铁联运

      中新网茂名12月31日电 (郭军 吴培豪 王登梅)12月31日10时30分,随着一声汽笛划破长空,一列满载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茂名博贺港站缓缓驶出,标志着由中铁二十五局参建的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以下简称“博贺港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顺利打通茂名港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  博贺港铁路是广东省“十...

    时间:12-31
  • 专家: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2022)”上,相关专家表示,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碳排放最集中的空间,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这次论坛以“‘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

    时间:12-30
  • 内蒙古:因地制宜解码“双碳”,各地有千秋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30日电 (奥蓝)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等方案在内蒙古的发布与实施,内蒙古各地推动落实“双碳”工作迈上新台阶。  30日,记者从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获悉,2022年以来,内蒙古已有不少地区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 ...

    时间:12-30
  • 中国首个“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发布 北京、杭州和南京列前三

      中新网杭州12月29日电 (童笑雨 徐婧 王清清)12月29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浙大城市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个“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下称“指数”)。“指数”显示,在中国36个大型城市中,北京、杭州和南京在低碳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最为突出,分列前三,上海、天津、重庆、青岛、宁波、成都和广州分列四至十名。  建设低碳城市是...

    时间:12-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