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减碳能当抵押物?“海洋蓝色碳汇贷”探索金融助力“双碳”新实践

2023-01-12 17:1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夏宾 程玉杰)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实践又有了最新尝试。1月11日,江苏省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在盐城市大丰区成功落地。南京银行大丰支行向盐城市大丰区交通控股集团“大丰滩涂紫菜种植”项目授信2亿元,贷款期限8年。

  据悉,该笔紫菜贷,以紫菜养殖产生的减碳量、固碳量远期收益权为切入点,成功打通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通道。

  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在光合作用中能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氦、磷、有机物和二氧化碳,同时排出氧气。在消除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调节海洋生态平衡、净化海洋环境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海大量养殖紫菜、海带等经济海藻的案例,已证实大型海藻养殖在提高综合养殖效益、缓解海水富营养化、减少并降低赤潮危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综合生态效益。

  根据“中国蓝碳计划”,大型海藻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可有效增加海洋固碳能力,减缓全球变暖;另一方面可防止近海富营养化、海洋酸化、有害藻华等环境问题。

  紫菜养殖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市大丰区交通控股集团实施的滩涂紫菜种植项目,项目海域面积5.33万亩,其中紫菜种植面积2.13万亩。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抵押物不足,融资陷入瓶颈。

  人民银行大丰支行主动靠前服务,在江苏省先行先试,充分挖掘紫菜养殖的碳汇“聚宝盆”,突破性地将“金融”主体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碳汇”要素融合,全程指导南京银行大丰支行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经黄海湿地研究院综合评定滩涂紫菜养殖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碳汇量。

  据测算,在贷款期限内,该项目累计减碳、固碳36.13万吨。根据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计算碳汇价值,将紫菜每年产生的减碳量、固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物,借助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登记,成功地将碳汇价值转化为抵押品,解决了项目建设急需的资金困难。

  这是人民银行大丰支行继去年8月推动全国首笔基于自然保护的“湿地修复碳汇贷”后,指导金融机构再次推出的又一款“碳”路金融创新产品,即江苏省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

  “海洋蓝色碳汇贷”的推出,在江苏省首创“金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汇”的“1+2”模式。既解决了海水养殖抵押担保不足和碳汇资产长期搁置等融资难问题,又为丰富绿色金融发展内涵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据悉,人民银行大丰支行未来将继续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加大碳金融创新力度,深入挖掘碳汇资源,持续扩大碳汇创新运用成果,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自然资源的资本化和金融支持路径的绿(蓝)碳化,为碳金融创新实践提供“大丰范本”,全力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第16届亚洲金融论坛在香港开幕

    人民网香港1月11日电 (记者陈然)由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主办的第16届亚洲金融论坛,11日在香港湾仔会展中心隆重揭幕,这是2023年香港首个大型商贸交流论坛,逾7000人于线上线下参与。本届论坛主题为“推进转型:创效·共融·创新”,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位政商界领袖出席会议。另有17个来自内地和海外的商贸代...

    时间:01-11
  • 【光明论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光明论坛】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与“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耦合,本质上就是通过加强产学研资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

    时间:01-11
  • 上海金融呼应“普惠需求”

      (经济观察)上海金融呼应“普惠需求”  中新网上海1月11日电 (高志苗)2022年9月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制度启动,12月普惠金融顾问服务枢纽揭牌……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上海搭建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对接的桥梁,呼应“普惠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上海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39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5.8%;普惠小微贷...

    时间:01-11
  • 激发金融促汽车消费潜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有效延伸汽车金融专业性服务,引导汽车金融行业规范运营?这对于提升消费者体验、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近日,银保监会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在总结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和监管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形成,有助于加强汽车金融公司监管,推...

    时间:01-11
  •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原标题:【光明论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光明论坛】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与“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耦合,本质上就是通过加强产学研资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

    时间:01-11
  • 北京金融法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结案标的223亿余元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从北京金融法院获悉,截至目前,北京金融法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工作机制处理案件41件,结案标的223亿余元,在充分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实现的同时,保证了民营医院、光伏电力公司、文旅公司等一批被执行企业的持续运营,实现了“多赢”效果。  整合资源服务企业纾危解困  北京金融法院执...

    时间:01-10
  • 绿色金融工具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专家建议创新产品种类满足融资需求

      记者 邢 萌  见习记者 田 鹏  据1月8日发布的《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变化趋势》显示,2022年中国能源经济稳步回升;2023年宏观经济和能源经济走势向好,新能源与能源集成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愈加强烈。多位受访的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工具可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

    时间:01-10
  • 落实“金融十六条”在行动 银行业支持房企授信金额已超5.4万亿元

      记者 杨 洁  2022年11月份以来,“金融十六条”的推出以及三支箭的加速落地,都得到了市场的迅速响应,多家银行同房企签署了意向性授信协议。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1月9日,至少已有105家银行向188家房地产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总额度约54629.33亿元。  近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特别强调...

    时间:01-10
  • 我国首部专门金融稳定立法紧锣密鼓

      奠定法律基石 构建四梁八柱  我国首部专门金融稳定立法紧锣密鼓  本报记者  朱宁宁  首部专门的金融稳定法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之后,目前正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近年来,我国金融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但缺乏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相关规定散见于中国人...

    时间:01-10
  • 政策助力汽车消费加速回暖 2023年金融支持力度有望加码

    本报记者 包兴安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记者注意到,为满足春节前后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近日,车企纷纷推出年货购车节活动,其中举措就包括派发金融礼包等。除此之外,也有地方联合车企打造汽车年...

    时间:01-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