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积极信号开年频现 经济复苏信心从哪里来?

2023-01-07 04:21:05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2023年开年之际,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发布了一系列“稳经济发展 强信心”的统计数据和规划目标。从已经公布的这信息当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在2023年将展现出的韧性和信心。来通过以下问题展望一下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表现。

  未来国内零售业整体情况如何?

  外贸企业如何抓机遇拓市场

  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信号已现,如何稳经济、强信心?

  春节临近备年忙 各地传统年夜饭受追捧

  春节临近,零售业的整体情况如何?来感受一下各地群众准备过节的情况。

  在云南玉溪,多家餐厅都推出了有各自特色的传统年夜饭套餐。

  在浙江宁波,今年年夜饭的预订从上个月的月初就开始了,市民俞女士在家周边三家饭店没能订到包厢。

  店长说,今年的年夜饭以套餐形式为主,套餐的名称也都寓意吉祥,像鸿运当头宴、年年有余宴等,都受到市民的欢迎。

  在广东江门,当地预制菜企业推出极具五邑侨乡风味的年夜饭预制菜系列套餐。不少市民表示,年夜饭预制菜可以节省买菜做饭的时间,方便快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商务部:元旦假期市场有序恢复 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随着春节临近,节日消费市场逐渐热闹起来。近期消费市场的供应情况怎么样?价格水平又如何?商务部6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会上专门对此进行了介绍。

  商务部表示,元旦假期,热点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在节日氛围和各类促销活动带动下,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平稳增长,年货、日用品等商品需求升温。元旦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粮油食品、饮料、日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0.2%和2.6%。

  服务消费呈现恢复态势。各地餐饮门店陆续恢复堂食,餐饮企业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冰雪消费持续升温,丰富多彩的跨年活动受到青睐。跨省游、长途游需求明显增长,热门旅游目的地酒店住宿率和预订率持续提高。机构数据显示,元旦三天电影票房突破5.5亿元,全国影院营业率达到85%,创10个月以来新高。

  线上消费保持较快发展。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指导开展“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年货节”前5天全国网络零售额达2080亿元,比上届同期增长4.7%。其中,年货礼盒、健康滋补用品、进口生鲜食品等销售增长较快,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动能不断释放。

  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平稳。全国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食、食用油、肉类、鸡蛋、蔬菜进货量均较节前增长。价格方面,粮食、食用油、牛羊肉价格与节前基本持平;猪肉、鸡肉、鸡蛋价格小幅下降;30种蔬菜批发均价上涨1.5%。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目前正值“两节”消费旺季,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居民消费热情正在回归。商务部将和各地方各相关部门一道,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研究细化落实促消费政策举措。综合来看,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消费总体有望保持稳步恢复态势。

  中国商业联合会:1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企稳回升

  6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1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为50.3%。较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结束之前下跌的态势。

  今年1月,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消费政策提振,消费意愿得到释放,叠加元旦、春节假期消费较为集中,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CRPI)企稳回升,零售企业本月经营信心明显增强。

  从行业分类看,商品经营类指数为50.8%,较上月小幅回升2.6个百分点;租赁经营类指数为50.6%,较上月微降0.8个百分点;电商经营类指数为48.4%,较上月微升0.3个百分点。客单价水平指数为54.7%,较上月大幅回升6.2个百分点,表明商品经营类企业预期本月消费将明显复苏,消费水平有所回升。

  分析指出,1月份零售业景气度虽同比不及往年,但借力元旦春节假期消费因素,环比已大幅攀升,而且随着消费场景恢复、收入预期改善和居民储蓄释放,我国零售业整体正逐步走出寒冬,未来可期。

  国新办发布会:预计今年春运客流总量比去年同期近乎翻番

  今年春运从1月7日开始,到2月15日结束,共40天。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称,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29.8亿人次)的70.3%。

  中国民航局:2023年力争总体恢复至疫情前75%水平

  记者6日从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了解到,今年民航力争总体恢复至疫情前75%左右水平。

  据介绍,2022年全年,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99.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7.6万吨,恢复至疫情前的46.3%、38.1%、80.7%。今年,民航将按照安全第一、市场主导、保障先行的原则,在做好运行保障能力评估的基础上,把握好行业恢复发展的节奏,力争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7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617万吨,总体恢复至疫情前75%左右水平,力争实现盈亏平衡。

  浙江宁波:增资扩产 外贸企业抓机遇拓市场

  经济复苏背景下,外贸企业该如何抓机遇拓市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很多外贸企业借着政策的东风,开足马力,增资扩产,抓机遇拓市场。记者在浙江宁波看到,一些外贸企业加班加点赶订单,增资扩产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政府部门及时上门送政策,企业信心非常足。

  宁波一家门窗配件公司的厂区内,一批准备发往沙特的配件正在装车,这是一个月前公司总经理丁言东参加浙江省商务厅组织的包机“出海”拓展市场行动带回来的订单,这个元旦工人们只休息了一天,就加班加点赶工。紧接着丁言东的公司又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拿到30万元的补贴,银行还主动送钱上门。

  有订单、有现金流,丁言东增资扩产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他租下一间6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准备引进一条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预计春节后就能到位。让新机器转起来的同时,信心十足的丁言东也把自己的个人行程排到了下半年。

  在浙江慈溪,随着政府一系列稳经济增活力政策的出台,一家出口榨汁机、咖啡机等电动厨房小家电的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逐步改善,订单增长明显。企业收购了一座厂房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然而购买新设备所需的1200多万元却让企业犯了难。当地税务部门及时上门送政策,像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购置设备、器具时,税收上可予以一定的减免。这么一算,企业就可省下约150万元。

  一些企业享受到了实惠,一些企业则敏锐地嗅到了发展的新机遇。浙江余姚的一家生产中高端吸尘器的上市企业,内销外贸兼顾,海外订单已经排到了3月份,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企业决定在内销上发力,融入双循环。

  权威访谈:化资源要素保障 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新的一年,如何保障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对此,总台央视记者专访了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

  王广华表示,2022年以来,面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政策。包括加快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提供空间规划依据;加快用地用海审批速度,支持实体经济及有关工业产业降低用地成本;在守住耕地和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多途径确保各地用地、用海需求,配合相关财政金融调控政策,有效保障了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自然资源部部长 王广华: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增强用地计划安排的针对性。过去只要有好项目,就有地。现在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我们要从过去的资源保障型转变到现在的资源约束型,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效果正在显现,今年很多项目就会全面落地开工,对稳增长起到非常巨大作用。王广华介绍,今年自然资源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部署,不断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自然资源部部长 王广华:适当增加今年土地计划指标,支持“十四五”规划确立的重大项目工程,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用海。推进用地审批权“放管服”改革,使省级政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专家解读:积极信号已现 还应如何稳经济 强信心?

  通过多部门多行业新年开局所传递出的积极信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经济复苏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积极信号已现,还应如何稳经济、强信心?来听听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的解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董煜:今年的信心和预期,来自疫情调控政策的优化,也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两个毫不动摇的坚持,对于市场主体信心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在政策和舆论上坚定发展民营经济,使得平台经济进一步大显身手,这些都跟前几年一些企业和平台经济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预期转弱的问题、信心不足的问题,很多都体现在民营经济,体现在中小微企业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优化民企的发展环境,这也会对全年凝聚信心、改善预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央已经在扩大改革和开放上面有一系列新部署,比如,今年特别强调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一方面,继续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另一方面,也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使得更多外资企业愿意用脚投票,愿意到中国来,愿意留在中国,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这些都会从内循环和外循环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全面运行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自然资源部公布河南泌阳象河谷景区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意见

      中新网1月6日电 据自然资源部网站6日消息,2022年6月,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河南省泌阳象河谷景区违法用地问题。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完成调查并提出了处理意见。自然资源部近日公布了调查处理意见。  泌阳象河谷景区为2012年泌阳县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单位为泌阳五峰山旅游发展有限...

    时间:01-06
  • 年夜饭市场“再起硝烟” 预制菜撑起春节餐桌半边天

      (新春见闻)年夜饭市场“再起硝烟” 预制菜撑起春节餐桌半边天  中新社成都1月6日电 (记者 岳依桐 贺劭清)椰子鸡、东坡肘子、粉蒸排骨、剁椒鱼头、蒜蓉粉丝扇贝……离兔年新春尚有半月,成都市民彭博已早早定好自己婚后首顿年夜饭菜单。“我基本都买的预制菜,团年的时候加热就可以吃了。”彭博坦言,虽然自己和老婆都不擅厨...

    时间:01-06
  • 预制菜搅局年夜饭大市场

      本报记者 马婧 杨天悦  临近春节,年夜饭预制菜相关产品陆续上市,今年除了西贝、大董等餐馆继续在电商平台销售经典年夜饭预制菜大餐,沃尔玛、盒马、叮咚买菜等商超和生鲜电商也纷纷上线多样化、高品质的年夜饭预制菜产品。通过速冻锁鲜技术和冷链运输,预制菜正将全国各地名菜汇聚一堂,强势搅局年夜饭市场,让人们获得足不出户...

    时间:01-06
  • 年味渐浓 年夜饭预订火爆

      春节临近,各地的年夜饭预订已经开始升温。在云南玉溪、浙江宁波、广东江门等地,一些酒店、餐厅都陆续推出形式多样的年夜饭套餐,颇受市民欢迎。  在云南玉溪,多家餐厅都推出了有各自特色的传统年夜饭套餐。  某餐厅经理 方慧贤:现在差不多90%都订满了,价格一般都不会上浮,还是按照正常的价格。  在浙江宁波,今年年夜饭的预...

    时间:01-06
  • 年夜饭预订火爆 北京餐饮业出“饿”气

      大展宏“兔”的年夜饭该怎么吃?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年夜饭预订火热,部分品牌预订率达80%。同时,今年企业推出的年夜饭在套餐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支持多人多种套餐,以及外卖、到家等服务。线下预订火爆,线上家宴同样是重头戏,饿了么数据显示,八宝饭、佛跳墙、腊味等半成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30%,多家餐饮品牌推出了年菜礼盒。...

    时间:01-05
  • 上海首批环城生态公园即将开放 “十四五”末50座公园构成环上生态公园群

      中新网上海1月1日电 (记者 殷立勤)深入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优化“一江一河一带”生态空间布局,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公园城市,上海正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根据计划,“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环城绿带的基础上新增36座生态公园,与顾村公园、滨江森林公园、闵行体育公园等14座已...

    时间:01-01
  • 北京发布今年第五批次集中供地公告 6宗地用地规模22公顷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获悉,北京30日发布了2022年度第五批次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公告,共计6宗,用地规模约22公顷,地上建筑规模约53万平方米,将于2023年2月上旬集中成交。  据悉,第五批次供地继续坚持“多管齐下”保障住房品质,设置竞“现房销售”面积环节以保护购房者权益,沿轨道交通...

    时间:12-30
  • 民企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吃下发展“定心丸”,发力推进数实融合

      中新网12月30日电 题:民企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吃下发展“定心丸”,发力推进数实融合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风向标”。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位民营企业家在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亮明了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态度,也会...

    时间:12-30
  • 济南第四批次集中供地收金约57亿元,历下区3宗涉宅用地引发激烈竞争

      12月29日,据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济南市今年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完成出让。此次共出让14宗涉宅地块(市中区1宗、历下区3宗、济阳起步区10宗),总成交面积39.05万平方米,最终3宗地块触顶进入竞品质和建设进度环节、11宗地块底价成交,合计收金约57.3亿元。  这是济南年内第四批次集中供地,也是今年最后一次集中供地。  14宗...

    时间:12-30
  • 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从减税降费到加速扩产——北京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新华社记者郭宇靖、吉宁  近2000亿元——这是北京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北京市正多措并举助企惠企,助力经济企稳回升,不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减税降费提供精准服务  “提醒享受...

    时间:12-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