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2023年世界经济:分化中修复前行

2023-01-07 03:18:37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已经到来,经济前景究竟如何?许多人可能都感到彷徨,因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高通胀始终相伴,何时能够告别通胀梦魇?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全球流动性收缩,又使衰退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长期悬挂在世界上方,衰退会在今年发生吗?俄乌冲突从年初到年尾,已经迅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市场的冲击也是一轮接着一轮,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究竟已经过去还是尚未到来?较好的消息或许是,持续反复近三年的新冠疫情在2022年逐渐开始平复,这是否会带来经济的修复及复苏?

  在这个波诡云谲的纷乱时代,经济仍然是国家、地区、社会、居民所关心的重点和根本。然而何去何从,世界或出现较大分化。

  美国:衰退渐成定局

  美国和欧洲因疫情期间货币财政大放水,加上全球供应链断裂、许多城市生产停摆等,2022年都出现了世纪性大通胀,通胀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一,只有1972至1982年间的大滞涨时期可比。通胀既然来了,货币政策必须做出调整。“后知后觉”的美联储开始在加息幅度和频率上创历史纪录。在美国激进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得不跟随,欧元区等同样大幅加息。利率上升虽然能够压制通胀,但最终其带来的也必然是经济下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主要经济指标从下半年都开始明显下行。

  从美国的情况看,2023年会发生衰退显然已是大概率事件,只是衰退的时间点、强烈程度等当下还不能确定。虽然从总量上看美国最新的GDP和失业率未指向衰退,2022年第三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似乎摆脱了鲍威尔一向不肯承认的“技术性衰退”;但个人消费在放缓,居民部门2.3万亿美元的超额储蓄正在逐渐消耗,疫情管控放松后对服务消费的促进效应持续弱化。从历史上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看,该指数如果低于60且较长时间内难以上升,则美国经济不但会下行更会进入萧条状态。目前,该指数是二战后第三次低于60,并且创下了新低,此前两次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阶段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阶段,预测2023年全年消费都将较为低迷。第三季度GDP增长几乎全靠净出口拉动,制造业PMI等景气度也显示美国经济活跃程度在快速下降,相关经济指标也将回落,2023年美国经济将较为疲软。在美联储2022年创纪录快速加息的背景下,美国三大股指从2023年年初开始单边下行,其中纳斯达克指数表现最弱。高通胀与高利率导致的成本压力或将继续侵蚀企业利润,美股面临较大盈利下行压力。

  欧洲:雪上加霜 进退两难

  不过,相较于欧洲而言,美国的衰退程度或仍较轻。美国当前失业率仍在历史低位,企业部门信用风险依然较低,虽然通胀相当顽固但加息引发经济失速的危险似乎还没有那么大。金融业和高科技行业已经开始裁员,而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等就业人数仍在小幅扩张。总体而言,美国衰退虽难免,但深度衰退的危险尚不紧迫。

  与此同时,欧洲则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可能更加顽固的“滞涨”。由于一直以来较为激进的环保主义政策和难以调和的欧元区内生矛盾,欧洲近些年来所受“困扰”不小,2022年更可谓雪上加霜。

  英国终于脱欧成功,但自己也“受伤”不轻。两个月内英国换了三任首相,财政大臣和内政大臣的更换也犹如走马灯。然而,英国通胀仍然飙升至两位数,经济增速则匍行于地,激进财政政策一度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英镑更是跌至“美元平价”。英国人发现,在通胀高企、经济恶化之余,还必须在政局动荡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当然不仅是英国,其他欧洲国家的境遇也没有好多少。早在2021年就被屡屡提及的“能源危机”如今愈演愈烈。俄乌冲突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和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暴涨,严重冲击了欧洲的工业生产和消费需求。欧元区全年通胀指数亦在两位数,欧元区零售销售同比增速自去年10月开始落入负值,德国IFO全国企业景气度指数已经接近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水平,ZEW欧元区经济状况评估指数自2021年9月开始快速回落,目前接近于2012年欧债危机时期水平,行业信心调查连创疫情以来低位,持续对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决策产生负面影响。欧洲整体景气度极弱。

  2023年,欧洲经济的滞涨风险仍大,需求疲软和顽固通胀都难以应对。加上美联储加息还会继续,美元走强必然引发资本回流美国,欧洲各国贸易顺差将迅速缩窄,基本面或还将恶化。即使俄乌冲突结束,地区分歧是否能在短时间弥合?相关制裁与“反制裁”措施是否会停止?能源安全的不稳定性是否将进一步加大?这些变数都可能导致欧洲经济信心继续飘摇。当前,经济疲软与高通胀密不可分,欧央行加息步伐或难以放缓。与此同时,欧元区整体杠杆率非常高,且有一半国家政府杠杆率已超过2010年欧债危机时水平,其中包括了欧洲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国家中的四个: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由于疫情等原因赤字率本就爬升,此时再推行刺激性财政政策面临极大限制。欧洲工业企业部门面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需求不旺、利率还需继续增长的多重压力。目前已有一些工业巨头将部分工厂外迁,试图找到成本更低的“乐土”。由此看来,欧洲的前景似更加暗淡。

  新兴市场国家:艰难中期待复苏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分化也将愈加显著,新兴市场国家将是美联储加息的“最直接”受影响者。因其相对更为脆弱的经济发展韧性、相对更加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及更加依赖资源出口而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如其正处在杠杆率过高、政府治理能力欠佳的当口,则极易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目前,从金融市场准备上说,在上一轮美联储加息时一些国家就受到冲击并有所准备。从杠杆率和加息情况看,有准备的国家抗压能力都更强。像巴西等遭遇美联储加息,就对通胀更有把握,汇率和物价都保持了更大韧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危机的发生并不总是从同一个切入口开始。最近几年,巴西因为通货膨胀、新冠大流行以及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粮食供应状况持续恶化,有三分之一的巴西人难以养家糊口。美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约6130万巴西人正在遭受中度或严重的粮食不安全,这相当于巴西总人口的28.9%。作为全球著名的农业产出和出口国,巴西的“饥荒”恐怕离不开两个重要背景:一是贫富悬殊,粮食危机在今天往往不是总量供应危机,而是分配不均的危机;二是其土地大量被大财团甚至是外国财团持有,无法保证“耕地红线”。而这些,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痼疾。

  当新冠疫情到来时,疫苗鸿沟提醒着人们贫富差距的国别差异;当新冠疫情即将过去时,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的警钟长鸣。能源危机看似在欧洲的影响力更加直接和巨大,但其实欧洲的经济韧性和居民收入在全球已经非常优越。能源不仅仅会影响能源价格本身,原油、天然气等既是燃料也是原料,对化肥价格等影响也非常直接,其价格上涨不但会导致工业生产成本高企,也会带来农业生产的成本骤升。加上地区冲突使粮食减产、运输不畅。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居民恐将受到更大影响,从而引发饥荒、粮食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社会和政治危机。

  中国:恢复常态化的一年

  中国经济在抗疫三年后基本走向正常化,2023年必然是恢复常态化的一年。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作出了精心部署,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2023年,货币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各项托举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也会陆续出台。

  由于在疫情早期就防控得力,中国三年的经济增速一直为正,货币政策在疫情防控期间较为克制,整体通胀水平保持了较为平稳的状态。在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的2022年,人民币汇率遭遇一定压力,但经过央行在市场的调控也维持了币值稳定,均为下一步的货币政策使用留出了一定空间。

  2023年,中国房地产和消费有望实现更好的增长。202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较低,第三季度末开始,“十六条”等房地产刺激政策密集出台,全方位改善房地产企业融资,落实保交楼。可以预期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会回到正增长。2022年消费亦受疫情影响较大,而在不断提升内需各项政策的带动下,后疫情时代正常化步伐应会加大,消费会有明显增幅。

  当然,在欧美和其他一些主要经济体将继续加息并可能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预计会受到更多干扰,既需要优化贸易伙伴结构和层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更多贸易和投资往来,也需要提升有效内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修复创造更好的条件。

  2023年,全球或仍将继续纷乱,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阴霾难去。囿于自身结构性矛盾冲突难以解决,一些国家恐会进一步挥舞保护主义大棒,继续出台贸易保护、投资排斥等政策,为世界性割裂、脱钩“摇旗呐喊”。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已经让人们看到,不合作、不协同、不互助只能让大家都不受益甚至受害,地区冲突频频发生就是明证,许多国家内部爆发的种种冲突也已说明了这一点。但某些国家仍难以脱出搞小圈子、冷战思维的“路径依赖”。二战已过七十余年,以世纪百年计,世界或已步入中年危机。2023年,世界经济阴霾不退,国家间和各国内部的分化还会加大,社会面所受到的经济分化影响会愈加明显,从而让各国的内生问题继续加重。在此形势下,全球治理危机愈发凸显。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已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明晰方案,将“办好自己的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也为世界经济穿越低谷,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机遇。

  (光明日报 作者:万喆,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深刻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时间:01-06
  • 2022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51.8% 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中新网1月6日电 题:2022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51.8% 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中新财经记者 阮煜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51.8%,较2021年均值下降4.3个百分点。从全年看,在疫情、通胀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下,全球制造业需求收缩压力持续加大,全球制造业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从...

    时间:01-06
  • 2022年12月亚洲制造业PMI为49% 亚洲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

      中新网1月6日电 题:2022年12月亚洲制造业PMI为49% 亚洲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  中新财经记者 阮煜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亚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连续2个月低于50%。指数变化显示,在疫情及全球经济收缩压力影响下,四季度亚洲制造业存在下行压...

    时间:01-06
  • 2022年12月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8.6% 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未变

      中新社北京1月6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6%,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显示全球制造业呈现继续下探走势,并且全球制造PMI指数已连续3个月位于50%以下,意味着全球经济短期偏弱运行。  分区域看,2022年12月,欧洲制造业PMI为48.2%,较上...

    时间:01-06
  • 美媒报道: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光明

      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2日报道,笼罩中国股市的阴云正在散去。最近几个月,在中国采取一些果断措施支持国内经济后,一些原先看跌中国股票的投资者和策略师转为看涨。  报道称,过去三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防止疫情在境内扩散的中国,现在正迅速退出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此...

    时间:01-05
  • 台湾PMI连续6个月紧缩 制造业对前景看法悲观

      中新社台北1月3日电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3日公布,2022年12月台湾经季节调整后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跌0.2个百分点至43.7%,已连续6个月呈现紧缩。中经院表示,制造业仍在持续节衣缩食、等待曙光。  综合中央社、联合新闻网等台媒报道,中经院调查指出,PMI的五项组成指标中,新增订单、生产与人...

    时间:01-03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求是》杂志评论员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

    时间:01-02
  • 2023“聚英”论坛在京举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中新网1月1日电 题:2023“聚英”论坛在京举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2023“聚英”论坛暨环球英才峰会12月3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诺奖得主、院士和专家,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代表,人才、科技等部门单位和高校院所、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负责人等300余人出席,...

    时间:01-01
  • 2022央视财经论坛举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新动能

      中新网12月31日电 题:2022央视财经论坛举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新动能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22央视财经论坛”30日以线上形式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新动能”为主题,邀请国家及部委领导、机构学者、企业家等重量级嘉宾,共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

    时间:12-31
  • 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回落 多数企业认为市场有望回暖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统计局12月31日公布,2022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0%,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调查中多数企业认为,随着疫情形势逐步好转,后期市场走势有望回暖。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本期数据时表示,疫情对企业产需、人员到岗、物流配送带来较大影...

    时间:12-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