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多向发力让消费活起来

2022-12-29 15:45:49

来源:经济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专家表示,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将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当前,随着一系列优化防控措施接续落地,各类经济活动逐渐回归正轨,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各地紧抓年终岁尾传统消费旺季,推出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

  近一段时间,各地纷纷推出消费券、购物节、主题消费等活动,全力促进消费复苏。

  在北京,首个以节气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冬至团圆节,日前在朝阳大悦城开幕,期间有超过50个商圈和众多零售、餐饮、文娱等场景优质商家参与,开展一系列惠民促消费活动;在湖北,第二批2022“惠购湖北”年货券12月下旬发放,包括商超券、家电券两个券种,计划发券122.52万张,并加大大额家电券资金投放比例,更好对接居民消费需求;在江苏,“2022苏新消费·冬季购物节”也于近日启动,将累计开展18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发放超2.5亿元消费助力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

  “短期来看,消费受疫情冲击增长乏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是以问题为导向,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长期来看,扩大内需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发展战略,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消费为引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应多方发力促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认为,一方面,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收入和分配结构,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条件,加快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升级,以县城为中心提高县域消费供给能力,加快建设数字化新型流通设施;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扩大消费的相关税收制度,完善消费金融制度。

  全力提振消费信心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反映出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

  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恢复短期内仍存一定压力,提振消费信心是当务之急。但也应看到,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发展大势,我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仍在持续。在积极恢复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消费的同时,要逐步调整产能,推动产品和服务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稳消费对于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未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的着力点是消费。

  “要创新消费场景,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以科技赋能引领新型消费发展。”陈丽芬表示,要丰富“互联网+”消费新体验,利用大数据、VR等技术丰富数字消费场景应用。

  近日发布的2023淘宝生态创新创业观察报告显示,截至11月30日,淘宝天猫净增130余万在线店铺数,新增55万直播账号。精耕细分消费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新供给、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是目前中小微企业创业探索的新模式。政策发力方向已在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中有所显现。

  前11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前10个月提高0.9个百分点,自9月份起占比连续提升。

  “全面促进消费,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关利欣认为,在供给端,要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技术创新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不同层级的消费载体;打造更加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在需求端,要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稳定消费预期;适时举办促消费活动,丰富多样化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多位专家表示,提振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预期,是拉动消费的长久之计。

  “应建立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机制,改善职工工资水平。”陈丽芬认为,应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利用好税收政策的再分配效益,减税降费从面向企业转为面向居民个人,切实降低居民负担。

  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关利欣表示,要拓展居民收入来源,落实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推动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增长。

  近年来,我国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日益健全,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留抵退税加快发放,有利于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帮扶,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王军表示,为保证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激活最终需求,可以更多地依靠中央政府加杠杆,以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措资金成立促消费特别基金。

  冯其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湾12月消费信心指数创逾13年新低

      中新网12月27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中央大学”台经中心27日发布台湾地区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总指数创下逾13年新低水平;台经中心执行长吴大任进一步示警,台湾制造业景气还未落底、劳动市场持续恶化,明年想靠内需撑经济恐怕不乐观。台湾民众到台北城中市场采买。 图片来源:台湾“中央...

    时间:12-27
  • 阿富汗媒体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球发展

      阿富汗政治分析师、《每日瞭望报》资深记者胡贾图拉·齐亚12月21日在中国日报网撰文称,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推动中华民族全面实现现代化,而这必将推动全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球发展  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囊括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

    时间:12-23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思想纵横)    ——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

    时间:12-22
  • 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专题深思)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时间:12-21
  • 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

      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思想纵横)  ——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

    时间:12-20
  •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光明论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

    时间:12-19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理论观察·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

    时间:12-19
  • 国际社会看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时间:12-19
  • 东西问丨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孙晓波 佟西中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时间:12-18
  • 东西问丨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孙晓波 佟西中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时间:12-1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