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向

2023-06-20 10:35:0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伴随互联网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大学生,是当前接触和使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观点、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网络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彰显了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性。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充分用好网络空间,准确把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向,努力提高网络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聚焦时代所需,明确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推进网络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之举、应行之策。

高校网络育人,就是利用网络技术、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法治意识等。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获得全面的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理解网络育人的内涵本质,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网络”和“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形态。我们必须认清信息时代的特征和规律,认识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激发网络育人的生机活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对网络育人而言,网络是手段,育人是根本。缺少了“网络”这个工具和手段,很难适应年轻一代的步伐,育人将失去载体和依托;而一旦背离了“育人”这个目的,再好的技术也只是虚有其表,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

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就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浸润人心,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紧扣显著特征,探析网络育人的内在机理

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看,互联网集成了以往所有媒介形式,包含了多种传播形态,具有浸润式育人功能。从古至今,教育媒体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口传媒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五个阶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只要出现新技术,就会产生新的媒体,进而诞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广泛应用时,把人类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实现了以往所有媒体的功能,囊括了以往全部类型的传播形态。

在当前互联网主导的传播格局下,高校育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既带来海量的教育资源、高效的互动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能让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带来诸多消极的隐患。

从群体心理学的视角看,互联网增进了人际之间的互连互通,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群体的一份子,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其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较独立的个体有很大的不同,应当充分利用群体属性来开展网络育人工作

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群体的存在,会给置身其中的个体带来很多心理上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增进了人际之间的协作互补,群体中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视角促进了观点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而社交媒体也让群体的协同行动变得更加便捷,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大、更高效。具体到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互联网让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交往沟通变得简单易行,一门慕课、一次直播、一条推文或视频,可以将大量学生聚集在一起,切磋交流、互评互补。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易受新思潮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拥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的人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自主选择而聚合形成特定风格、价值主张并彼此认同的网络社群。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时常产生碰撞,这既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群体性迷失的主要根源。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需要抓住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加以合理引导,构建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社群文化,涵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健康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理性的精神。

遵循传播规律,把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向

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培养政治过硬的人。举旗定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网络化载体,通过网上课堂、网络宣讲、网络文章和网络新媒体作品等途径,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网络、深入人心,增强网络思政实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教师肩负起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塑造灵魂的重任,提升育人感染力,锻造学生过硬的政治品格。

二是强化“议题设置”,培养积极健康的人。贴近学生心理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强化正面教育引导,是网络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管理,主动抢占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平台,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固阵地;应提高议题设置的能力和水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原则下,从细微处切入,持续推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网络新闻报道和文化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是突破“信息茧房”,培养学识广博的人。当前,一些社交媒体采用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喜好“投喂”相似的信息,使个人“信息茧房”现象越来越突出。高校应注重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掌握信息分析、评价、利用的技术和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渠道,突破圈层认知和算法推荐的局限;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经典名著阅读和通识课程学习,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得人类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自觉抵御网络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

四是克服“群体极化”,培养理性思考的人。群体极化是群体成员中存在的某一种倾向性,通过群体相互影响而使结果得到加强并趋于极端化,从而偏离某种合理性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是群体极化的温床,社交媒体“圈层化”更加剧了群体极化。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对话的素养,在讨论问题时保持理性,营造理性、客观、共同参与表达的共识性的网络氛围;应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平台内容的监管,坚持客观、平衡、公正的原则,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传中考泄题为不实信息

    原标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传中考泄题为不实信息  据“上海辟谣平台”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圈群流传一段聊天记录,称上海中考浦东新区数学考试出现泄题情况。此外,社交平台亦有关于历史、道德与法治试卷泄题等讨论。  6月20日,就网传说法,上海辟谣平台联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对方回应称,网传泄题说法均为不实...

    时间:06-21
  • 幼儿误食避孕药有何后果?专家:危险等级较高

    原标题:幼儿误食避孕药有何后果?专家:危险等级较高  近日,有社交平台曝光了群名为“反渣小分队!”的聊天记录,在该聊天记录中,该小红书网友自称是名幼师,利用职务之便给幼儿喂避孕药,引发关注。  社交平台截图  “所有茶壶都被我狠狠体罚过,每天一个小茶壶,给他们饭里放避孕药,他们长大都废了。”上述网友称。  平台...

    时间:06-21
  • 西南大学留学生毕业典礼上“秀”诗词:愿做一名文化使者

    原标题:西南大学留学生毕业典礼上“秀”诗词:愿做一名文化使者  “优秀灿烂的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期待有一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让中华文化变成‘九万里风鹏正举’,变成‘天生我材必有用’,变成‘天下谁人不识君’。”20日,在西南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该校国际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

    时间:06-20
  • 教育部公布2023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时间安排

    根据教育部“2023高考护航行动”安排部署,结合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2023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将于6月22日至28日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行。活动期间,平台将提供文字问答和视频直播两种方式,文字问答咨询时间为9点至17点,鼓励高校积极采用视频直播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和咨询。各高校将加强...

    时间:06-20
  • 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召开

    6月19日至20日,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中...

    时间:06-20
  • 山东单县警方:虐待体罚学生,一学校教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原标题:山东单县警方:虐待体罚学生,一学校教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山东单县公安局官方微信20日发布警情通报,内容如下:  接到关于单县某学校教师郭某体罚学生的报警后,我局立即成立调查组,对该警情开展调查。经查,郭某存在虐待、体罚学生的行为,涉嫌犯罪。公安机关现已立案,于2023年6月20日对郭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时间:06-20
  • 浙江大学生毕业返乡做“莓”创客 新技术服务“土”产业

    原标题:浙江大学生毕业返乡做“莓”创客 新技术服务“土”产业  傅昊韦在种植园里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杭州6月20日电 题:大学生毕业返乡做“莓”创客 新技术服务“土”产业  作者 童笑雨 徐凯阳  走进6月的浙江杭州建德杨村桥镇绪塘村“空中草莓”农业园,草莓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种植大棚里,刚从宁波财经...

    时间:06-20
  • 华侨大学境内外学子共同体验端午民俗文化

    原标题:华侨大学境内外学子共同体验端午民俗文化  6月20日,华侨大学举办“仲夏赋雅趣 ‘粽’享邻里情”主题活动。 吴冠标 摄  端午节将至,华侨大学20日举办“仲夏赋雅趣 ‘粽’享邻里情”主题活动,三百多位境内外学子齐聚一堂,在一项项民俗活动中,感受端午气氛,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包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一...

    时间:06-20
  •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寄语毕业生:风雨兼程,止于至善

    一晴夏深,青春散场。奔赴山海,师恩难忘。2023届毕业生正收拾行囊,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人生篇章。按下快门,如何更好告别学生身份?鹏程万里,如何担当兴国之重任?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书记、校长的殷殷期盼语重心长。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大学毕业季‘最后一课’”系列报道,愿同学们带着这份叮嘱勇敢地奔赴下一旅程。 人民网...

    时间:06-20
  •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寄语毕业生:少年同风,扶摇万里

    一晴夏深,青春散场。奔赴山海,师恩难忘。2023届毕业生正收拾行囊,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人生篇章。按下快门,如何更好告别学生身份?鹏程万里,如何担当兴国之重任?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书记、校长的殷殷期盼语重心长。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大学毕业季‘最后一课’”系列报道,愿同学们带着这份叮嘱勇敢地奔赴下一旅程。 人民网...

    时间:06-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