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浙大黄祖辉的53载“三农”情

2023-03-17 08:3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浙大黄祖辉的53载“三农”情

黄祖辉

2022年夏天,70岁的黄祖辉前往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展调研。对他而言,这趟从东到西,需要赶飞机、坐大巴,辗转十几个小时,跨越2600公里的出差并不陌生。自从2013年受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顾问后,整整10年,每年他都要跑一趟景东。讲课培训、决策咨询,想尽办法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

黄祖辉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获得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竺可桢奖。除了这些,黄祖辉还有个身份,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他与“三农”的情缘就此开始。

从大上海到北大荒

黄祖辉出生于上海,和很多城里孩子一样,小时候没去过农村下过田地。人生的轨迹在17岁那年画了一道弧线,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他去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成了黑龙江北安县引龙河国营农场的职工。

赶牛车、下大田……此后3000多个日日夜夜,黄祖辉在广袤无垠的“北大荒”挥洒青春汗水。同时,他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自己的出路,还有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

1977年恢复高考,黄祖辉抓住机会考上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己的人生算是有了出路,可是中国发展的“压舱石”产业、广大的农民兄弟们该怎么办?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这个青年心上生了根。

扎根农村9年,让黄祖辉对现实问题有了更多思考,比如,“即使农场职工没日没夜地干,大多数国营农场也依然亏本,其中的症结何在?”大一那年,黄祖辉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三农”论文——他和几位知青同学一起撰写的《应重视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

黄祖辉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成果归因于自己扎根农村的真实经历。“与其说是我们学了一点理论知识后,对当时国营农场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的一些看法,不如说是我们在黑龙江农场9年知青生活的感悟。”

初生牛犊不怕虎,黄祖辉和同学们把文稿寄给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想请他指点。没想到于光远很重视这篇文章,经他推荐,论文最终发表在了权威刊物《经济研究》上。

至此,知青迈入学堂,成为“专业三农人”,黄祖辉开启了44年与“三农”绑定的学术生涯。

“顶天立地做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983年,黄祖辉考上了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后合并入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师从赵明强先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其间远渡重洋,在瑞典农业大学有过一年“洋插队”的经历,攻读新制度经济学。

扎实的理论学习、丰富的田野调查和多边的国际合作让黄祖辉对于“三农”问题的洞察和思考愈发深入。在他看来,一个学者的价值,在于敏锐地察觉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千年“皇粮国税”,一朝终成历史。最早在两会上提出“暂停征收农业税”建议的学者就是黄祖辉。2002年的浙江省两会上,黄祖辉和徐立幼、陶勤南等浙江大学教授提出了取消农业税的提案。黄祖辉这样阐述他的观点:农业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税不仅对农民是一种负担,而且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不能再“损不足而补有余”。

不过由于税制改革的权限限制,当时浙江省只能实行农业税的暂停征收。2003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提案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赞同,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得以实现。

至今,黄祖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多部,先后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供“三农”研究决策咨询报告和提案百余件,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批示,为国家政策设计作出了突出贡献。

搭建助农平台,培养助农人才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黄祖辉认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农经学科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聚八方英才汇八方合力。

在黄祖辉的努力下,1999年“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卡特”)这个以农经学科为核心,同时组合经济、管理、法学、农学等相关学科力量而组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在浙大落户。2006年,在“卡特”中心的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作为“卡特”的掌门人,黄祖辉执掌浙大农经学科20多年。在他看来,中国的农经学科是一个与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是一个包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色学科。在农经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他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多学科优势,创新学科发展体制机制,倾力打造浙大农经学科平台、团队和“卡特”这一浙大农经学科的品牌,吸引各路才俊加盟。

被誉为中国农业品牌“拓荒者”的浙江大学教授胡晓云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国内很少有学者做农业品牌的研究。胡晓云加盟“卡特”之后,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把传媒技术和农业经济融合起来,用品牌唤醒沉睡的资源,威宁苹果、尼勒克蜂蜜、奉节脐橙、平泉香菇……一个个贫困地区的区域公用品牌,在“卡特”手里成熟,成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梁。

“以基地为平台,以‘卡特’为品牌,以项目为纽带,以学术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黄祖辉带领“卡特”建立了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品牌、农村电商3个研究中心,汇聚了几十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分别解决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等中国“三农”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农业品牌、拓展营销渠道,推进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

打造国家“三农”研究高端平台和智库,面向国家“三农”重大问题和重大战略,组织团队开展攻关研究,也是长期以来黄祖辉研究“三农”问题的特点和亮点。

大平台谋划大项目,大项目吸引大团队。如此的良性循环,受益的不仅仅是“卡特”本身。浙大的农经学科和“三农”研究借由“卡特”建立在了一个层次更高、力量更强和包容开放的研究平台基础上。

培养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忙于科研的同时,黄祖辉悉心培养年轻一代的“三农”学者。至今,他门下的各类学生有200多人,其中博士生已经超过百人,而且毕业后大多活跃在“三农”研究领域。截至目前,已有10位毕业学生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曾师从黄祖辉,他记得读博期间,黄祖辉曾对他们说过,“要顶天立地做研究”。在黄祖辉的带领下,学生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立足在无数份问卷调查和数不胜数的农村走访中。

2022年5月,黄祖辉有了一个新身份——竺可桢奖得主,这是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知道自己得奖后,他说:“很吃惊,没想到。”平静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地说:“以后要更加努力呀!”

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三农”问题这么多年,千帆过尽仍对“三农”事业充满热爱,也许就是这位“三农”教授此刻最大的满足。

(吴雅兰 见习记者 程思)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在京举办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于15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论坛就“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全域国土空间碳汇宏观管理、能源转型、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现场。校方供图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指出,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成为人...

    时间:03-17
  • 90后初代“鸡娃”长大后,还会继续“卷”吗?

    “鸡娃”,是新兴的网络用语,常被用来形容不断给孩子打鸡血以敦促其学习的行为。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鸡娃”的讨论不绝于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一朵大大的积雨云漂浮在每个家长心头。那么,“鸡娃”究竟是为了什么?被“鸡”的孩子,真的会如家长预期一样走向一条精英之路吗?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王食欲及母亲永...

    时间:03-17
  • 北京市大兴区举办孙健校长办学实践研讨会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李依环)记者从北京市大兴区教委获悉,为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代表性的办学思想,更好地发挥名校长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名校长的区域带动性,北京市大兴区永华实验学校16日举办以“大健康教育赢在未来”为主题的孙健校长办学实践研讨会。据介绍,从教32年来,北京市大兴区永华实验学校...

    时间:03-17
  • 2023年北京高校系列形势政策首场报告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16日,2023年北京高校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讲。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高校开展的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第一场,也是学习宣传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学期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会议现场。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赵忠秀从世界与中国两个视角回顾2022年经济形...

    时间:03-17
  • 寻找科学探索的乐趣(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核心阅读  带领团队攻关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薄首行最重视的两件事。10多年来,他在新型电池技术领域孜孜不倦,致力于开发出能量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固态电池。坚定科学志向,注重交叉融合,他和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电池里的液态电...

    时间:03-17
  • 用好儿童春季生长期(民生服务港)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长个子的黄金时期。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在春季往往长得更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表示,春季气温回升,孩子户外活动增加,充足的光照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为孩子骨骼的生长提供充分的原料。此外,春季...

    时间:03-17
  • 云南多措并举引才用才留才

      本报昆明3月16日电(记者杨文明)云南省紧盯人才政策落地难、见效难问题,全面推行“兴滇惠才卡”,为33类高层次人才提供26项服务。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发放“兴滇惠才卡”4157张,组织培训高层次人才4348人。  据介绍,云南省建立人才工作问题、需求、建议“三个清单”,实行专人负责、销号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

    时间:03-17
  • 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一次远行》海报  出品方供图   《WE留学生》海报   网络图片  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中外留学生的双向流动逐渐回暖。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自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

    时间:03-17
  • 备受巴西孩子青睐的葡中双语学校

      日前,学生在巴西尼泰罗伊的葡中双语学校图书馆学习。  (新华社发)  “上高中前我和家人考察了很多所州内学校,葡中双语学校在里约州排名第一,虽然我没有接触过中文,但我喜欢学外语,能多学一门语言为什么不呢?于是我就选择了这里。”刚刚入学不久的巴西男孩蒂亚戈·莫雷蒂如是说。  葡中双语学校位于与巴西里...

    时间:03-17
  • 华裔青少年云端领略中国之美(侨界关注)

      图为“大乐园”上课情景截图。   图为学生的手工和插花作品。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毛里求斯、阿联酋、比利时、荷兰、蒙古国等1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华裔青少年,在“2023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亚洲园”度过了难忘的12天。通过“实景课堂...

    时间:03-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