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当职场女性有了娃,如何让“软肋”成为“铠甲”

2023-03-17 08:2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当职场女性有了娃,如何让“软肋”成为“铠甲”

2023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年网络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显示,55%的女大学生将事业稳定作为生育孩子的重要条件之一。

拼事业,还是生娃?对于不少处于育龄期的职场女性来说,很难判断这是个多选题,还是单选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两会青年说》的节目邀请嘉宾共同探寻这一话题:当职场女性事业上升期“撞”上生育黄金期,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如何让女性“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在收获至爱宝宝的同时,也能够在职场获得人生价值与成就感?

升职还是生娃 别成为二选一的题

“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当妈是道坎儿。”40岁的张会敏对这句话深有感悟。

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1岁,小儿子3岁。第一次怀孕前,她是一家商超的店长,西服和高跟鞋是她的职场标配,张会敏至今记得自己在会议室里自信地与客户谈判的样子,那是她职场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一切,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就转向了另一条轨道。

张会敏总结说:“在职场和生育的矛盾中,最难平衡的就是时间。”最令她纠结的时期是孩子0-3岁时,没有父母支持,带娃压力大;上幼儿园后,如何保证按时接送娃又是一道坎儿;如果宝宝生病了,能请几天假来照顾孩子……这一串串问题,接连困扰着张会敏。

和她一样的职场妈妈,有人在工作与照顾孩子的时间中打转,有人困在背奶的窘境里。

32岁的赵越也是一名职场妈妈,她的母亲可以帮她带孩子,这让重返职场的她少了一丝压力。但回去上班的第一天,她多了一项新任务:背奶。

赵越所在的公司有两个母婴室,没生孩子前,她总觉得“利用率很低”,成为背奶妈妈后,她才发现,“使用母婴室是需要排队的”。

为了能尽快吸完奶回去工作,赵越通常会选择无人使用的会议室“速战速决”。但会议室并不能给背奶妈妈安全感。有一次,赵越在会议室的隔间刚吸完奶,原本无人的会议室突然涌进一大群人开会,看着手里装满母乳的奶袋和摊开的吸奶工具,她骤然紧张起来,蹑手蹑脚地坐在隔间,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直至同事开完会离开,她才悄悄打开门出去。

一个背奶妈妈说,挤奶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能忍受,令她不能忍受的是,为什么职场妈妈不能坦然、轻松地挤奶、背奶?背奶带来的尴尬与困窘,反倒成了职场妈妈的普遍心境。

赵峥是一家公司的合伙人兼客户总监,有时哺乳时间正好赶上开会,在涨奶到无法忍受后,不得不留下一句“我需要吸奶”,飞速离场,留下同事们面面相觑。每逢这种尴尬的时刻,赵峥都打心底里期待社会能多点对哺乳期女性困境的科普,让更多人理解职场妈妈的不易。

“其实,升职和生娃并非只能二选一,职场女性也不必强迫自己成为满分妈妈,放轻松些就好。”赵峥希望社会层面更多考虑职场妈妈的状况,公司和公共场所能修建完备的母婴室,让她们感受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体贴与呵护,可以大大减轻职场妈妈的心理压力。

因生育遭受隐性就业歧视不能忍

34岁的逸尘和老公相识7年,结婚4年,没娃。逸尘身边总有亲戚朋友提醒她,“你已经到了该生孩子的年纪”,但她更倾向没有孩子的“丁克”生活。特别是逸尘在职场中发现女性极易因生育而遭受歧视,更降低了生育意愿。

北京一家民企的HR阿雅坦言,考察育龄女性的婚育情况,是公司招聘女性员工的重点。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存在就业歧视,但是职场中依然有一些不成文的“隐性手段”。阿雅透露,HR会通过闲聊或者一些旁敲侧击的提问,让求职者无意中“透露”出自己的真实婚育现状,而对于一些不愿意说明婚育情况的女性求职者,公司很可能直接不予录用。

去年年底结婚的何甜,就职于某世界五百强公司负责行政管理,她的心理压力则是担心休产假回来后自己的岗位被人替代。

25岁的王梓就因为生育被部门边缘化。她曾就职于湖南的一家企业,当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第一反应是“完蛋了”。原本赏识她的领导,把她从核心部门调离至边缘岗位,做着技术含量低且和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琐事。直至孩子快两岁时,情况也没有好转。

其间,王梓忍不住多次找领导表达转岗诉求,得到的多半是不痛不痒的回答。这种隐性职场歧视,让她有种焦虑和挫败感。“希望企业能对职场妈妈多些肯定,不要以偏概全地认为女性在当了妈妈后,就不能委以重任,这既没有人文关怀,也不公平。”王梓并不气馁,她相信自己能在孩子和职场间都能胜任,“因为这也是为孩子做榜样”。

27岁的李书晴在刚毕业就规划好了何时要孩子,在她看来,女性生养孩子,“宜早不宜迟”。她更渴望体验拥有一个宝宝的人生感受,“妈妈”这个人生新角色可以带来力量与信心。

虽然领教过职场和孩子带来的两难,但张会敏不后悔成为一名母亲,现在她成了一名保险行业从业者。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最吸引自己的是能弹性上下班,她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兼顾职场工作

下班回家,孩子会和她分享当天的趣事,笑着展示新学会的知识,在家里加班时,孩子在旁边给她鼓劲儿,她感受到那一刻的幸福与满足感。这座城市有无数个她,为母则刚,她们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努力打拼,让“软肋”成为“铠甲”。

怎样给职场妈妈“稳稳的幸福”

2023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全方位保障“她”权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丽云看来,该法的施行对更加全面地保障职场女性的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后强化了妇女平等就业权保障,明确禁止招录性别歧视情形,加大对孕哺期妇女权益的保护。”张丽云解读道。

各地针对育龄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出台了相关法律条例。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中明确提出,对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或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行为,依法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

上海市年初开始施行的《上海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中,新增了性别平等统计报告制度、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并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保障制度。

在张丽云看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立法从根本上制止职场歧视行为,根除显性就业歧视,对一些“隐性歧视”具有威慑作用。“现在女性的法律素养明显提高,若招聘过程中存在歧视问题,女性可以向妇女联合会、工会、劳动行政部门、当地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求助,一经查实,劳动单位将按法律赔偿求职者。”张丽云说。

除了育龄女性面临的就业歧视问题,对于背奶妈妈的困扰,国家也放在了心上。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母婴设施,落实母乳喂养促进行动。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程娇影坦言,职场女性通常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她呼吁,职场要多给背奶妈妈一些实质性的关爱。如配备照顾女性隐私的母婴室,在其间安置着循环播放小宝宝视频的电视,可以帮助背奶妈妈缩短挤奶的时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胜慧说,当事业上升期“撞”上生育黄金期,解决职场女性生育难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到社会、企业、家庭等各方合力。她建议,企业除了相应的职能或经济利益追求外,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给予生育阶段女性更多关照;家庭中,男性要多参与育儿环节,共同承担家务、子女陪伴等家庭事务;女性自身也应树立积极的生育观。

阿雅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比如给招聘育龄女性的中小企业一些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招聘育龄女性的积极性,也让适育女性不再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而放弃生育。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齐秀敏看来,只有在兼顾企业利益、女性员工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让企业愿意更好地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让生育期的女性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在产科执业近20年的程娇影说,倘若能看着一个小生命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她经常和年轻妈妈说:“每个宝宝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记者 温维娜 黄丹玮)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在京举办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于15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论坛就“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全域国土空间碳汇宏观管理、能源转型、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现场。校方供图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指出,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成为人...

    时间:03-17
  • 90后初代“鸡娃”长大后,还会继续“卷”吗?

    “鸡娃”,是新兴的网络用语,常被用来形容不断给孩子打鸡血以敦促其学习的行为。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鸡娃”的讨论不绝于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一朵大大的积雨云漂浮在每个家长心头。那么,“鸡娃”究竟是为了什么?被“鸡”的孩子,真的会如家长预期一样走向一条精英之路吗?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王食欲及母亲永...

    时间:03-17
  • 北京市大兴区举办孙健校长办学实践研讨会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李依环)记者从北京市大兴区教委获悉,为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代表性的办学思想,更好地发挥名校长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名校长的区域带动性,北京市大兴区永华实验学校16日举办以“大健康教育赢在未来”为主题的孙健校长办学实践研讨会。据介绍,从教32年来,北京市大兴区永华实验学校...

    时间:03-17
  • 2023年北京高校系列形势政策首场报告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16日,2023年北京高校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讲。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高校开展的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第一场,也是学习宣传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学期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会议现场。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赵忠秀从世界与中国两个视角回顾2022年经济形...

    时间:03-17
  • 寻找科学探索的乐趣(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核心阅读  带领团队攻关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薄首行最重视的两件事。10多年来,他在新型电池技术领域孜孜不倦,致力于开发出能量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固态电池。坚定科学志向,注重交叉融合,他和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电池里的液态电...

    时间:03-17
  • 用好儿童春季生长期(民生服务港)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长个子的黄金时期。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在春季往往长得更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表示,春季气温回升,孩子户外活动增加,充足的光照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为孩子骨骼的生长提供充分的原料。此外,春季...

    时间:03-17
  • 云南多措并举引才用才留才

      本报昆明3月16日电(记者杨文明)云南省紧盯人才政策落地难、见效难问题,全面推行“兴滇惠才卡”,为33类高层次人才提供26项服务。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发放“兴滇惠才卡”4157张,组织培训高层次人才4348人。  据介绍,云南省建立人才工作问题、需求、建议“三个清单”,实行专人负责、销号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

    时间:03-17
  • 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一次远行》海报  出品方供图   《WE留学生》海报   网络图片  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中外留学生的双向流动逐渐回暖。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自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

    时间:03-17
  • 备受巴西孩子青睐的葡中双语学校

      日前,学生在巴西尼泰罗伊的葡中双语学校图书馆学习。  (新华社发)  “上高中前我和家人考察了很多所州内学校,葡中双语学校在里约州排名第一,虽然我没有接触过中文,但我喜欢学外语,能多学一门语言为什么不呢?于是我就选择了这里。”刚刚入学不久的巴西男孩蒂亚戈·莫雷蒂如是说。  葡中双语学校位于与巴西里...

    时间:03-17
  • 华裔青少年云端领略中国之美(侨界关注)

      图为“大乐园”上课情景截图。   图为学生的手工和插花作品。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毛里求斯、阿联酋、比利时、荷兰、蒙古国等1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华裔青少年,在“2023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亚洲园”度过了难忘的12天。通过“实景课堂...

    时间:03-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