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23-02-21 08:19: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东北大学】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跨越、担当新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东北大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建设一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要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亮底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2023年是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东北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建校百年来,从发出“培育英才、御侮图强”的时代强音到成为“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从一次次开创多个“中国第一”到为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懈奋斗,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新征程上,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作用,扎实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命题。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高校,东北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育心铸才”工程,科学构建思政工作体系,构筑“问题开启、目标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扩大课程思政“思业融合燎原计划”覆盖面;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培育国家所需、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扎实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聚焦国家战略 矢志建设一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一体安排部署,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社会重大关切和产业重大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东北大学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原创性成果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高端金属材料制备、绿色钢铁冶金、深部地下工程岩爆预警等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C919用8万吨模锻液压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等“国之重器”以及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聚焦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学校将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群引领重塑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持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和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筹建“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装置,打造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和交叉创新平台,主动承担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防急需和支撑行业转型的重大项目,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目标,学校积极营造爱才、识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推行“项目+人才”“平台+人才”科技攻关模式,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机制创新和平台搭建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高水平优秀青年人才百人引进计划”“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以院士领衔的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学科交叉重点创新团队以及一批高水平青年创新团队,构建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以才聚才平台,努力形成良好人才生态。

  加强协同创新 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扎根辽宁、融入辽宁、服务辽宁,是东北大学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服务辽沈振兴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协同创新、校地合作、产教融合,通过培养面向数字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新型高端智库、吸引海外优质科教资源等系列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努力形成“学校+名城”“学校+名企”互动发展新格局。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确立的以冶金为鲜明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启动服务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在地质―采矿―选矿―冶炼―轧制―材料―机械全产业链学科专业群的整体优势,大力开展深地资源开发、高端金属材料制备、绿色低碳冶金等工艺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全产业链工艺、技术、装备集成,促进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熊晓梅,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谋划,特别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进行整体论述、系统部署,将教育、科技、人才赋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地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

    时间:02-21
  • 春招市场暖意浓

    原标题:春招市场暖意浓  2月19日,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春季促就业暖心行动公益现场招聘会,招聘企业工作人员与求职者交流。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连日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举办十余场春季促就业暖心行动公益现场招聘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院校、不同群体,安排不同主题的招聘对接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少应聘者...

    时间:02-21
  • 00后大学生付费就业咨询热潮渐起

    原标题:00后大学生付费就业咨询热潮渐起  春招如火如荼,00后大学生付费求职咨询也随之热闹起来。  广东一高校大四学生张元在甄选规划师进行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职业规划咨询”这一行似乎并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大家都像是刚入行不久的新人,价格也相差悬殊,从十几元到上万元。”  在知乎“有没有靠谱的线上职...

    时间:02-21
  • 贵阳生物群或揭开大灭绝后生命恢复之谜

    原标题:贵阳生物群或揭开大灭绝后生命恢复之谜2月11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宋海军教授团队主导,与多个国内和国际科研机构进行的联合研究有了新成果,论文《中生代一个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揭示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在《科学》杂志发表。该研究揭示了我国又一个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

    时间:02-21
  • “云码云学”:教师精准教 学生个性学

    原标题:“云码云学”:教师精准教 学生个性学  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找到对应章节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师登录教学终端平台即可查询班级作业每道题的正确率,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可以在手机上收到孩子课堂作业情况……这是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应用场景。  进入“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云龙教育高质量...

    时间:02-21
  • 2022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今日可查

    截图来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网站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李依环)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网站消息,2022年下半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成绩查询服务于今天上午10时开通,考生可通过中国教育考试网及其相关小程序查询考试成绩。2月28日10时起,考生可登录中国教育考试网,免费查询、下载本次考试电子成绩报告单。...

    时间:02-21
  • 弘扬延安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原标题:弘扬延安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创新探索能力,更需要有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构筑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

    时间:02-21
  • 营造良好生态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原标题:营造良好生态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专家视角】   数字技术改变着社会主体之间的连接、沟通、互动与交易方式,重组生产组织模式,将形成与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运转机制。数字技术不仅拓展了社会单元连接的边界,重组了社会生产组织模式,也带来了社会治理新课题。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

    时间:02-21
  • 抓好“四个融入”,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原标题:抓好“四个融入”,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

    时间:02-21
  • 在课堂“一日三餐”中调配“创新营养”

    原标题:在课堂“一日三餐”中调配“创新营养”   【一线探索】   前不久,有学生给课本“找碴”“挑错”,其背后的创新意识受到专家肯定。进一步探讨研究如何让创新教育成为课堂的“一日三餐”,普种“拔尖创新人才”根苗,对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又逢ChatGPT横空出世,新一代人工智能崛起,全球性教育...

    时间:02-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