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辞岁迎新 相约兔年

2023-01-19 08:3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孙 帅作

  图为郑蒨和室友春节时包的饺子和汤圆。

  罗元胜(右三)在比利时和邻居包饺子合影。

  胡江儒雅(前排左一)新春演出时留影。

  黄立志(右二)过年时和朋友在南非旅行合照。

  许寒阳在日本留学时留影。

  迎接下一个春天

  郑蒨文/图

  人在海外,便格外在意中国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除岁迎春的春节。在维也纳留学,我已过了3个春节。

  2020年,刚来维也纳数月的我有幸参加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组织的庚子鼠年春节招待会。在耳熟能详的诗歌朗诵与热闹喜庆的舞狮表演之中,大家尽情品尝准备精致的中西菜肴。吃完饭后,我在学生宿舍的门上贴上了大使馆发的福字和春联——“国泰民安歌盛世,家和人寿庆斯年”,还为兴味盎然的外国同学解释其含义,就这样我开启了留学生活。

  2021年,搬出学生宿舍的我与室友两人在合租的公寓度过春节。我们提前调好肉馅、包好饺子、熬好豆沙、做好元宵。尽管是简单的年夜饭,但我们准备的食材也摆满了小小的餐桌。餐前我的奥地利导师发来祝福:“鼠实不易,牛转乾坤”,让人暖心。在异乡求学1年,我带着收获与成长继续前进。

  2022年,朋友邀请我参加了小型的新年聚会。有人带了肘子,有人带了虾,我则带了卤好的酱牛肉。大使馆给我们发放了新年包,里面有大白兔奶糖等零食,增添了浓厚的年味。电视里播放着春晚,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和国内的亲人视频。还记得那天我凑齐了支付宝五福,拆开的福气词写着“所念皆成真,所行皆坦途”。

  至于2023年春节,我和小伙伴们准备邀请导师,带他体验一次中国农历新年。我的导师经常往来中国和奥地利之间,他善用筷子,喜欢夫妻肺片、糖醋里脊和各种馅儿的包子。为了让导师吃到中国美食,我们打算包饺子、吃火锅,此外每人再做一道自己的拿手菜,我还计划蒸上两笼他曾盛赞的酱肉包作为手信。

  其实,早在维也纳今年的第一场雪之前,我便已数着从冬到春的节气:立冬挂起柿饼,遥望冬至上霜;腊八泡上蒜瓣,坐盼大寒着绿;小寒捡来断枝,漫待立春发芽。在墙上《九九消寒图》笔笔勾画“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四季更替,时光飞逝,我将开启在维也纳求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在这个冬季,暂且停下来享受年味,迎接下一个春天。

  (作者系维也纳工业大学建筑学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生)

  

  在比利时包饺子过年

  罗元胜

  比利时的年味慢慢浓了起来。亚洲超市上架了福字、春联和大红灯笼等年货,鲁汶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开始张罗起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鲁汶是一座大学城,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美食往往能拉近大家的距离,美味的华夫饼、精美的巧克力和品类繁多的啤酒几乎是比利时的名片。春节将至,我邀请了外国邻居一起包饺子。我想,这不仅可以向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和春节习俗,也能借此缓解一下大家在考试季的紧张情绪。

  除了我和我的中国室友,参与本次活动的还包括3名来自比利时和1名来自菲律宾的邻居。他们表示对中国的饺子有一些了解,但都是第一次动手包。制作饺子皮的时候,有人用酒瓶代替擀面杖,有人直接用手指将面团捏成了不规则的平面。等到真正包饺子时,各种各样的包法层出不穷。有人将面皮摊在砧板上,像包韭菜盒子一样包饺子;有人则将面皮擀得很大,像包包子似的捏饺子;最终的成品是一盘形状各异、厚薄不均的“面皮包肉”。

  到了就餐环节,原本手握刀叉的比利时邻居对筷子兴趣盎然,他们纷纷丢下刀叉,学起了如何用筷子夹饺子。第一次使用筷子的他们手法生疏,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能成功夹起饺子。菲律宾邻居说,他在菲律宾用筷子的机会也不多,因此用筷子进餐对他而言也是个技术活。

  新冠疫情前,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等地的唐人街会在春节期间举办舞龙舞狮、太极拳、国乐和品茗等活动,吸引了许多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本地居民关注,纷纷前来参与。

  在国外过春节,没有和父母一起大扫除时的忙碌,也少了一家人在超市里采购年货的乐趣。在即将到来的除夕之夜,我打算和几名中国留学生一起做年夜饭,每人烹饪一道家乡的特色菜肴,在异国他乡共度新春,希望也能感受到故土的温暖。

  (作者系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歌舞迎新春

  胡江儒雅

  春节到,喜眉梢。原本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但今年由于学业规划,我选择独自在韩国过年。

  这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春节,不管怎样,仪式感还是不能少。年前,我就和其他留韩朋友制定了年夜饭计划,也把春节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相信这将是我留学期间最难忘和珍贵的回忆之一。

  说到过年,春节联欢晚会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最近,全韩中国学联举办了春节联欢会。我在上学时加入了全韩学联文艺部,很喜欢文艺活动,当我得知有晚会后,就立刻报名了。

  2022年12月,我与全韩学联文艺部的同学一同参与了歌舞节目《美丽中国》的排练,我在其中跳蒙古舞,2023年1月初我们通过录制视频提交了节目,当时,我和其他唱歌、跳舞的同学穿上了中国各民族的特色服装。我们一群人在1个月的时间里不断地学习、打磨,力争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今后回首,我会永远记得这段准备经历。

  之前每年春节我都和父母一起过,今年我独自在海外,难免感到一丝冷清、孤独。不过,爸爸妈妈每天都会给我发来信息,让我穿厚实些、吃好一点,这些日常问候让我感到时时刻刻被家人挂念,心里涌起暖意,仿佛和他们离得没有那么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3年,我将结束在韩留学生涯。如果说每年都有关键词,那么我的新年关键词是“学业”与“事业”。我即将结束留学之旅,开启人生的新征程,希望新的一年学业顺利,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硕士课程,成功拿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录取信,一帆风顺!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这是我对2023年的期待。

  (作者系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学研究生院学生)

  

  我在南非度过的5个春节

  黄立志

  南半球的新学年总是从1月末开始,因而每次到中国农历新年都恰好碰上新学期的紧张与忙碌。不过,这倒给我留下了别具特色的在南非春节记忆。

  我有幸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南非金山大学学习与生活了近5年,研究祖鲁语与非洲历史。我在南非度过的5个春节,正是自己的成长影集。

  2018年1月末,我刚到南非。安顿好住处、开始新学期上课不久后,就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时,我还处在刚到约翰内斯堡的兴奋中,面对一切都有懵懂、强烈的新鲜感。

  大年三十晚上,我一边煮着西红杮鱼汤,一边练着新学的祖鲁语软腭音。吃下简单的晚餐,和家人视频,将从唐人街买来的窗花剪纸贴上,这便是我张罗新年的仪式感。到了大年初一,我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遇到南非朋友,我向他们拜年,赠送他们中国特色小礼品,解释春节典故,同时开启未知的留学生活。

  2019年,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当地朋友相约以旅行的方式庆祝春节。我们驱车从约翰内斯堡出发,一路向南行驶,随后北上再返回出发地,整个行程近20天。

  一路上我欣赏南非的秀丽河山,体会多元的风土人情,看到了课本之外的南非。尤其是在南非乡村里停驻的那几天,我们摸索着穿越山路,山间布满雾气犹如仙境,路边停驻着自由休息的闲散牛群,我感受到了南非乡间的恬静与淳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段记忆独特又美好。

  2020年,我和身边的中国同学成立了金山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我们决定举办新春喜乐会,与南非同学同乐,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年味。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我们把中国农历新年的庆典仪式搬进了学校中心的大草坪,有近400名来自中国和南非的同学与我们一起欢庆春节。作为主创人员,我身兼数职忙得不亦乐乎,更加明白了中非青年建立友谊以及开展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

  2021年,我担任了南非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带领更多同学策划新春互动。我们筹备大合唱、办音乐会、编排歌舞,制作回顾南非中国留学生历史的纪录片,让曾在南非留学的第一代华人学者与现就读于南非的中国留学生进行对话,带着温暖与感动结束了线上互动。

  去年恰逢北京举办冬奥会,我和南非金山大学的学者将冬奥会歌曲翻译成祖鲁语,号召当地学生一起为冬奥加油。我们的努力得到了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赞赏,也得到了南非国家电视台的报道。一时间,我们在南非过年欢聚、为中国冬奥加油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被当地民众所了解。

  此外让我们自豪的是,这一年,我们还有两个节目入选了全球中国留学生网络春晚。

  回顾这5年,每一年我在南非过年的内容与方式都在变化,或许这也是离家追梦的中国留学生成长剪影。我在年复一年中变得更加成熟,找到并追求更富意义的人生使命。

  又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今年我在家中书房安静地写作与记录。身旁有家人陪伴,亲情围绕,我格外珍惜。我相信,对每一名中国留学生而言,不论是以哪一种方式、在哪儿过年,只要用心,每一年都是好年。

  (作者系南非金山大学学联主席,现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春节祝福冬日暖流

  许寒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冬去春来,兔年春节又要来临。记得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贴春联、穿新衣、看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年夜饭。当时不曾想到,在赴日求学后,回家过年成了奢侈。

  虎年春节时正值东京新冠疫情肆虐,加上学业压力较大,我和许多留日同学没有回家过年。那时,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尽管在东京的虎年春节略显冷清,但祖国却以最暖心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关怀。

  那是一个春节前的午后,我正在图书馆里查阅论文资料。这时,早稻田大学学友会的微信群中发布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放春节包的通知,里面有汤圆、饺子、国内常见零食等。收到春节包,我和同学感到惊喜又感动。

  作为早稻田大学学友会的一员,我和其他学友会成员还希望把过年温暖传递给更多同学。于是,在春节前夕我们做起了手工,用充满喜庆的中国红贴纸点缀春节包。此外,我们精心准备了饺子、汤圆等美食送给大家品尝,将过年关爱和祝福汇聚成冬日里的暖流。

  身在东京,我并非“独在异乡”,除夕夜我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在朋友家里聚餐过年。尽管我们的菜品相对简单,厨房也比较狭窄,但当我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的春晚倒也不觉得孤单。到了晚上,东京的地标建筑东京塔亮起了灯,红色的灯光烘托着节日的喜庆。

  回家时遇见了我的日本邻居,在互相问候之后,他好奇地询问我汉字“福”为何要倒过来贴,我向他作了解释。虽然我也希望与家人团聚,但这样的春节也是一种珍贵的回忆。

  虎年已经接近尾声,兔年的脚步正在迈进。回首这一年,在留学生活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独处,也在独处中不断提升自我。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愿新年胜旧年。在新的一年里,我期待生活更加灿烂,也希望实现理想、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本科生)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山沟沟里有座人才公寓(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上峁入村,豁然开朗。一栋栋两层小别墅,白墙灰瓦,整齐矗立。山坡上,一排排日光节能温室大棚顺势排开,在黄土梁峁之间格外亮眼。这里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榆岭窊村。绿油油的茴子白、刚结出小黄花的西葫芦、枝蔓上的麒麟西瓜……步入大棚,暖意融融。60岁的村民张如英正忙着给辣椒苗去掉多余的枝叶,把吊着的细绳一圈圈绕在...

    时间:01-19
  • 涵养优良学风 勇攀科研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

    图①:张治军   李小红摄   图②: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量子频标研究团队   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   图③:张信荣   李媛媛摄   图④:王军成   厉运周摄   图⑤:印开蒲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图⑥:潘彤(右)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供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路虽远,行则将至...

    时间:01-19
  • 中医药文化展闪动“智慧之光”

    图为观众观看屠呦呦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记者 洪星摄18日下午,“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开幕式。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预计19日起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精心遴选500余件(套)文物藏品,类型涵盖玉石、陶瓷、骨器、金银器、古籍、书画、革命文物等,辅以20...

    时间:01-19
  • 外国儿童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从古至今,母亲在家庭分工与生产中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成为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英国经验哲学先驱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早已经关注到父母教养对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强调父母应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法国思想家卢梭尤其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关键作用。18世纪和19世...

    时间:01-19
  • 科教融合: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与挑战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在传统大学之外,通过升格和新建等方式建立了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技能教育,服务于区域劳动力市场和个体就业的需求。对于这类机构,各国命名不一,但英文名字逐渐统一为应用科学大学。1.科研需求的驱动力刚开始,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但随着其发展,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

    时间:01-19
  • 线上自习室莫要失去学习初衷

    近年来,通过学生开启多人视频模式,把镜头对准自己和书本,随时随地直播学习状态,营造学习氛围感的线上自习室App日趋火爆,尤以在寒暑假为甚。然而,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线上自习室App由于低俗信息、社交化明显、广告营销等原因被不少用户吐槽。媒体报道总结了目前线上自习室的三大主要问题:背离软件设计初衷,社交功能大行其道...

    时间:01-19
  • 我科学家观测结果证明:“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假设不成立

    天体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然而,我国天文学家却发现,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有评论认为,这一发现将对天体物理多个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数据...

    时间:01-19
  • 福州高新区一季度重大科教项目开工

      福州高新区高新科技制造园效果图。  本报电(陈则周)近日,福建福州高新区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福州大学城举行,这些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涉及科技、教育等领域。其中,高新科技制造园项目集生产、研发、办公、展示为一体,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成后,高新科技制造园将成为福建聚集高新技术产业...

    时间:01-19
  • 首批“新基石研究员”揭晓

      本报电(记者周姝芸)日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首期获资助名单在北京揭晓,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等两大领域的58位科学家成为首批“新基石研究员”。  据了解,“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新基石研究员项...

    时间:01-1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