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找课本茬”背后的创新精神培养

2023-01-08 08:59:00

来源:光明日报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多少度数的角?“除了30度、45度、60度、75度……应该还有165度!”据媒体报道,对小学课本上的这道数学题,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四年级学生米之贤、廖钧宇发现,自己找到的一个答案并不在所列参考答案中,他们就这一疑问给教材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回信中,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同时表示,在教材修订中采纳他们的建议。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而被采纳的报道屡见报端。孩子们自称“偶然”发现的背后,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品质?在学教材、用教材过程中,怎样正确看待“标准答案”,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又该如何激发?记者进行了采访。

挑错的过程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爸爸,你看语文书是不是有点问题,课文讲的是秋天,那插图怎么画的是春天开的花?”一天,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被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问住了。

“相比文字表述,低年级学生往往对图画更敏感。孩子听新闻上说有小朋友给课本挑错成功了,对新学期发下来课本也好好‘审看’了一番,还有种兴奋感,相信自己也能发现些问题。”王飞腾说。

据媒体报道,2021秋季学期,沈阳市126中学7年级学生崔宸溪致信出版社,指出英语课本上的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当年10月,上海市小学生吴叶凡在翻看美术课本时看出书上的“树叶”应该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出版社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2022年4月,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张裕周,发现七年级上册《人文地理》课本中一幅地图里海地所在的位置及周围都被标为“西班牙语”,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张裕周认为应当是法语,出版社给予肯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吕文清表示,这几个挑错成功的案例里,从发现疑点、查阅资料到写信求证,孩子们经历了一个真实问题探究的过程,同时还表现出各自的潜能和优势。

“一是有深度觉察和思考的习惯,二是有良好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三是有专业层级的知识和志趣,四是有高阶思维和认知能力。”吕文清分析,孩子们不仅用新的角度计算方法给参考答案补了漏,还表现出概念转换、知识联结、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和认知能力,这也是更具高价值的创新能力;运用生物知识识别出配图问题,则表现出了专业志趣、知识积累和评鉴能力;而发现地理课本地图标注错误,不但探究意识、质疑精神突出,还表现出深度阅读、问题意识、联系社会、资料查证等创新性学习能力。

不把“参考答案”奉为圭臬,重在发展知识建构能力

在课堂讲题过程中,云南会泽茚旺高级中学数学教师赵庆准也曾多次“点拨”学生们尝试“不一样的想法”。“虽然没有给课本挑出错,但他们确实表现出很强的自学能力。有次讲到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如果运用高中知识,需要通过构造函数求解,然而这一函数一般不容易想到。一位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接触过泰勒公式,说运用它求解就简单了。虽然这‘超纲’了,但还是对他敢于发现予以肯定。”

王飞腾也认为,即使没有成功挑错,敢于探索求证本身就有价值。“长颈鹿非常喜欢吃金合欢的叶子,但金合欢树在书里画得既高又粗,当时我儿子就问,这个配图是不是错了?”王飞腾引导孩子查阅百科全书等资料,发现课本并没有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了解了金合欢和长颈鹿彼此因生存竞争而‘相爱相杀’的科普知识,他非常感兴趣。我想,这才是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他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王腾飞表示,教师应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解答学生提问。

“在我看来,只有‘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教材和教参、练习册后面的答案只是作为我们做题、学习的一个参考而已。不论学生是有疑惑,还是有不同看法,我都会鼓励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赵庆准说,“提出问题之后,我会引导他分析,这个问题是我们所学知识能解决的吗?问题本身逻辑有无差错?总之要和学生平等探讨、以理服人,不能打击学生自信心。”

“一味地让学生背记标准知识点和标准答案,一味地套用参考书给出的标准模式,会逐渐形成固化的思维和习惯,孩子们就会自动屏蔽‘思考’,乐于‘听说照做’,进而影响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吕文清表示,“应当把课本作为缩略的‘脚本’,重在培养解决问题意识,一步步接近本质、把握本质;把课本要求作为指引,重在培养元认知能力,一步步把课本读‘薄’读透;把课本知识作为探究素材,重在发展高阶思维,一步步把知识学精学活;把标准答案作为范例,重在累积知识建构的方法和能力,一步步把课本读通。这样才可能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也才可能应对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复杂事物和各种不确定性。”

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

科学课本上的植物,到底是如何“长”出来的?去年2月,中小学课程研究专家、中科院植物研究专家,与中关村一小、海淀少年宫和人大附中朝阳实验学校等一线课程教学专家,组织多名5至10岁的孩子开展了一场“植物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志愿者导览观察、植物专家指导观察、科普画家引领精细观察和专家教学显微镜观察后,孩子们将观察结果自主记录,回到讨论室查资料,进行回溯、描述和讲解,用大白纸写写、画画,与同学、老师、专家提问交流;专家引领小朋友们游园,讲解科学家发现植物活化石的经过;教师领着孩子们采风写诗,创作科普绘画,练习传统插花……“更喜欢观察花草树木了,观察事物精细了”“探究活动让我主动探究游泳池水的颜色变化”。吕文清表示,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他们的观念、思维、方法、责任感都有了真实的进阶。

如何让课本带动学生深度思考?吕文清表示,根本之策是课本升级进阶,课堂上活学活用,真正落实创新驱动,特别是对常态化教与学进行有效引导。

“我想,在教与学层面要特别关注四点:一是在更高维度上使用课本,要明白课本知识是人类实践成果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要在强化实践这个‘第一手知识’的基础上使用课本。如低年级要注重家务、劳动、自然观察、小探究等。二是要在更开阔的连接中把握课本,把抽离的课本知识放置在一个大的框架中,如科学与技术的整合,科学与社会的连接,以及各种综合学习的设置,有学科的整合和连接才有可能接近课本本质。三是要在‘深度理解’中穿透课本,要明白课本知识是学科知识的‘浓缩版’,是提取的精华,需要原情境的支持。如一些古诗文,能否放在作者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设计呈现方式,给学生深度理解搭建情境。四是要在创新实践中延展课本。要明白课本完成的是‘以手指月’,而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真的‘把玩’一下,我们强调跨学科实践和项目学习,核心价值就在于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课本内容,把课本要求作为学习指引,把课本知识作为探究素材,把课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作为范例,争取‘以一驭十’。”

吕文清表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用好课本,难点在于如何平衡标准知识、标准答案、标准路径、标准方法、标准评价等问题;在于教与学环节如何摆脱对课本的过度依赖,甚至把它作为学习内容的全部,老师只教课本,学生只学课本。“我们应当承认课本承载能力有限,它像是一座桥,让孩子们看看桥上的风景,然后走过去,而不是把‘标准’圈起来。”

(记者 周世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孙继学:扎根乡村学校30年 诗在平凡工作中

    原标题:孙继学:扎根乡村学校30年 诗在平凡工作中  学生参演节目,孙继学不苛求演出质量有多高,他注重让孩子们敢于登台,培养自信心。 受访人供图  冬日斜阳透过玻璃,正在忙着安装纱窗的孙继学,额头上细细的汗珠晶莹可见。  “纱窗都是新做的。今年夏天,老师和孩子们就能拒蚊虫于窗外了。”孙继学说。  今年54岁...

    时间:01-08
  • 2023年内地高校招收澳门保送生考试举行

    原标题:2023年内地高校招收澳门保送生考试举行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7日发布消息称,2023年内地普通高校联合招收澳门保送生考试,7日在澳门教业中学举行。今年内地来澳门招生高校数量、保送名额、报考人数均创历年新高。  据介绍,因应澳门特区政府配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发展四大产...

    时间:01-08
  • 8岁男孩捡到“近一万个包子” 父母带其报警寻到失主

    原标题:8岁男孩捡到“近一万个包子” 父母带其报警寻到失主  捡到近万元现金的吴锦诚。 傅程 摄  近10000元现金是什么概念?对于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做小吃生意的徐小庆一家来说,意味着要卖出近一万个包子。  1月5日,徐小庆8岁的儿子吴锦诚和小伙伴在外玩耍,无意看到一个用白色袋子包起来的小包裹。吴锦诚打...

    时间:01-08
  • 湖北启动“春风行动” 提供就业岗位超85万个

    原标题:湖北启动“春风行动” 提供就业岗位超85万个  图为湖北多家企业开展招聘直播 武一力 摄  记者8日从湖北省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启动仪式上获悉,今年“春风行动”于1-3月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湖北各地将组织各类招聘活动2486场,参加招聘会的企业近2万家,提供就业岗位超85.6万个。  当天,“春风...

    时间:01-08
  • 大湾区大学邀请海外人才申报国家海外优青项目

    位于广东东莞的大湾区大学筹建办公室7日发布消息称,为了招揽全球高端人才,提升科研力量,该校邀请海外青年学者依托大湾区大学申报202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加入大湾区大学,共谋发展。作为落实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战略部署,大湾区大学(Great Bay University)于2020年正式开始筹建,由北...

    时间:01-08
  • 2023年度国考今举行:拟招3.7万人 近260万人报考

    今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将举行,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近260万人报名过审,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近260万人报名过审 平均竞争比约70:1按照日程,8日举行的考试中,行政能力职业测试考试时间为上午9:00—11:00,申论时间为14:00—17:00。此前一日,8个非通用语...

    时间:01-08
  • 科学家实现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教授等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郭强兵博士等合作,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纳米。这是目前国际报道的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小型化、集成化是解决空间光学量子系统稳定性差、不可扩...

    时间:01-08
  • 中国农科院成功培育粉红色棉花

    记者杨舒、通讯员葛晓阳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成功将甜菜红素在棉花纤维中富集,创制出纤维呈现粉红色的棉花,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多类型彩色纤维棉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上。该团队介绍,为了获得美观、花色多样的织物,棉花在纺...

    时间:01-08
  • 古生物学家发现“奇异罗平龙”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论文通讯作者尚庆华研究员介绍,奇异罗平龙代表了多指节型鳍...

    时间:01-08
  • 2023合成生物学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

    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知”,合成生物学将颠覆我们现有的认知。“2023合成生物学国际论坛”7日在杭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担任会议主席,这是我国合成生物领域高规格、高水平、高参与度的年度盛会,政府、产业、学术、投资各界共同探讨中国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应用、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论...

    时间:01-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