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实现科技创新更高质量发展

2022-12-28 08:53:00

来源:光明日报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是重塑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作为在巴渝大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重庆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动解决“卡脖子”难题,努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和重要保障,在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整合全校优势创新资源,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布局建设,聚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力量。第一是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质量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全面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科研方向优化更新和机制模式改革创新,打造支撑引领重庆及西部地区发展创新高地。第二是依托学校材料、物理、化学、电镜中心等学科和平台,加快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目前,该装置已成功入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备选项目。第三是面向国际学科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高标准谋划建设量子物质、未来芯片、合成生物学等高端公共实验平台,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探索研究提供通用性共享平台支撑。

着力引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第一是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强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国际合作育人,以新理念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一流新工科教育和科创平台,大力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第二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第三是在基础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学科中心等,建立人才特区,创新用人模式,赋予平台或团队负责人更多自主权,打造敢于攻坚克难的高水平攻关团队。

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学校大胆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强化有组织、体系化的科研创新,切实提升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第一是组织实施六大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推动科研从小科学、个体化向大科学、集体化发展,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和产品。第二是聚焦涉及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前沿性科学问题与“卡脖子”关键技术,凝练并实施“20个关键科学问题”“20个‘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计划,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瓶颈问题。学校目前在研的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达50余项,先后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增肿瘤与病菌靶向新药创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着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校主动与地方政府、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加强对接,打通渠道链条,做实做深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一是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牵头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与重庆相关区县协同打造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第二是大力实施“头部企业”工程,与国家电网、中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余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体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第三是大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等,组建技术转移研究院,打造从培育、孵化到产业化全链条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转化金额达1.5亿元,吸引投资超3亿元。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将持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建设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引领带动学校科技创新更高质量发展,切实担当起服务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王树新,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科院:《2022研究前沿》《2022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发布

    27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面向全球发布《2022研究前沿》报告和《2022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2022研究前沿》报告以ESI数据库中的12610个研究前沿为基础,遴选出2022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1个大学科领域(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

    时间:12-28
  • 职业教育改革转向何方

    “《意见》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在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如是说。陈子季口中的《意见》,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

    时间:12-28
  • 用创新活力助力齿轮“飞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作为一名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我倍感重任在肩。近年来,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

    时间:12-28
  • 在科教兴国路上绘就科技自主浓墨重彩

    “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党的二十大代表、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最近连续为学校2022级本科生上了数堂形势政策课。舒立春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勉励同学们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重托,以重大人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重庆大学...

    时间:12-28
  • 天津推出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

      本报电(记者武少民)琴歌、民族器乐、传统工笔画……记者近日从天津市教委获悉:经高校自主申报,天津市教委组织专家组评审,确定天津城建大学等10所高校为第一批天津市高等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  据天津市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荣获传承基地称号的高校将把传承项目纳入本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加强学...

    时间:12-28
  • 第五届“清华会讲”在京举行

      本报电(记者任成琦)第五届“清华会讲”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文明互鉴与文明发展新形态”。  此次会讲分为“文化反思与文明发展”“文明进步与共同价值”“文明互鉴与经济发展”等3个分会讲,与会嘉宾们探讨了如何在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正确...

    时间:12-28
  • 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注入青春力量

      王震(右二)正在指导学生。   网络图片  “这是非常前沿而重要的领域,需要做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要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一栋教学楼的实验室里,36岁的王震正在指导博士生在电脑上做博弈智能的实验。  王震是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国家级科技创新团...

    时间:12-28
  • 共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据新华社福州电(记者李昊泽)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文学工作者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如何让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传承中华文化、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桥梁?近日在福建开幕的第七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就这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提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做到艺术性与时代...

    时间:1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