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张颐武:如何打造大运河“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2023-11-12 19:3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题:如何打造大运河“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中新社记者 杜燕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从起始到纵贯南北已历2500多年,延绵不绝,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中国大运河有何独特价值?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动沿线城市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如何将中国大运河打造成为“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与世界其他运河相比,中国大运河有什么独特价值?

  张颐武:从字面上讲,“运”意为运输。运河既是一种独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水系沟通方式,还是文化交流、沟通、传播的方式。可以说,运河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路径,是人类共创美好生活、共享资源、共享自然的重要路径。从古到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2021年出版的《世界运河辞典》,世界范围内有约1100条运河、4000多座运河城市。世界上所有人工运河中,中国大运河是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

  由于自然地貌,中国的江河多从西向东汇入海洋。而有2500余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则纵贯南北,全长3200千米。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份,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重要文化区域,逐渐汇聚起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等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通过推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沿线水源、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运河遗迹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更多人看到大运河的原始面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其独特性体现在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时代性、交融性、开放性、和谐性。它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丰富自然的见证,是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见证。可以说,大运河整体上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类文明传承生生不息的体现。

2023年10月29日清晨,货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江苏省宿迁段。柴军委 摄

  中新社记者: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您看来,大运河如何打造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地标性“超级IP”?

  张颐武:中国版图上,可看到“一纵一横”的文明标识,“一横”是长城,“一纵”即大运河,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连接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沿线成为民族多元与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区域,是中国的国家符号,是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大运河贯穿南北,加强了南北沟通,可保障经贸物资畅通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繁荣、政权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大运河以洛阳、西安为重要节点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以扬州、宁波等城市为重要节点串联海上丝绸之路,并通过水陆交通系统连接泉州、福州、广州等重要“海丝”主港,进而连接世界。因此,大运河不仅是绵延千年的中华历史文脉,是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流动血脉,更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渠道和见证。大运河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但有相互沟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意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标识。

  如何让这一独特标识进一步享誉世界?十余年来,大运河所拥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要打造大运河“超级IP”,不光是重点基础工程建设,还有水系梳理、挖掘沿岸文化等,就是“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才能让大运河成为“超级IP”。

2023年11月4日,杭州,第十届中国大运河庙会游人如织。鲍梦妮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从历史悠久且保持连续性的中国大运河,如何理解中国

  张颐武:人类很早就开凿运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运河。

  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紧密联系亚洲、非洲及欧洲,从1869年通航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

  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巴拿马运河,可追溯到16世纪。它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914年正式通航,目前也仍是世界航运要道。

  与以上两条运河一样,中国大运河对沿途的交通和文化沟通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联系南北,更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历经两千多年的持续发展演变,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中国大运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以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制度体系——漕运为例,这是世界上唯一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

  漕运兴于秦,终于清末,存在两千余年,大运河见证了其形成、发展和衰落。漕运是解决南北自然资源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挖掘漕运文化在内的运河文化故事,对于激发人们认识运河、了解中国有很大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大运河促进了古代中国世界的外交往来。比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苏禄王墓,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的陵墓,距大运河河岸不到1000米,已有600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运河对外交流的重要遗迹。

  运河沿岸留下许多中外交流故事,等待进一步挖掘和传播。

2023年10月7日,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淮安市新港集装箱码头一派忙碌景象。贺敬华 摄

  中新社记者:大运河沿线诸多城市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人们更是常说“运河上飘来北京城”。如何在保护运河的过程中,促进城市发展

  张颐武:要保护好才能够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跨越8个省市,沿岸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又彼此包容,在大运河畔流淌、融汇,形成了一条“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

  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北京为例,人们常说“运河上飘来北京城”“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可见大运河对北京极为重要。

2022年12月11日,夕阳映照大运河,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里落日余晖映晚霞,一抹夕阳美如画。王丹枫 摄

  从辽南京城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这座北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物资、生活物资多借助运河运输。随着人员的南北交往,京剧、烤鸭、“燕京八绝”等,都与运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运河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也是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廊道,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尽管大运河的某些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

  长期以来,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仍存不足,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还不够。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六条世界遗产运河。这些年,相关研究有所增加,但研究的广度、深度,对运河文化的挖掘,仍需进一步加强。

  保护大运河是所有运河沿线地区的共同责任。如今,运河沿岸各省份、各城市联动日益活跃,跨区域统筹协作日益增强。在打造大运河“超级IP”时,就要统筹考虑,形成统一、丰富的传播系统,在交流互鉴中推进跨文化理解,从而产生更强的效果、更大的影响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完)

  受访者简介: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湾夫妇的“佛系人生”:跨界开小吃店以食会友

      中新网贵阳11月12日电 题:台湾夫妇的“佛系人生”:跨界开小吃店以食会友  作者 周燕玲  在一间20平方米的台式小吃店,戴着口罩和帽子的林群翔听着音乐一边炸鸡排,一边与吧台上吃卤肉饭的食客聊天,香脆的鸡排做好后,林群翔又拿起吧台边的咖啡豆磨起来,不一会工夫,一杯手冲咖啡摆在食客面前。图为林群...

    时间:11-12
  • 西藏民族高校师生情

      中新网咸阳11月12日电 (记者 赵朗)88岁的王联芬鹤颜白发,精神矍铄。22岁毕业那年,她未曾想,会与西藏、与西藏的教育事业延续着半个多世纪的不舍情缘。  1957年,王联芬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是西藏民族大学(前西藏公学)第一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采访中,她讲述了参加工作时的难忘经历。...

    时间:11-12
  • 看图学习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书记深入学校、社区、村庄、水利工程工地,实地察看村容村貌,了解基础设施恢复建设提升等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

    时间:11-12
  • 新华时评:地球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题:地球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社记者李蓉  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两国元首将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

    时间:11-12
  • 刘鸿生诞辰135周年 民建先贤之光照亮浙江“千岛之城”

      中新网舟山11月12日电(林波 洪玲)11月12日,刘鸿生诞辰135周年纪念暨生平事迹研讨座谈会在浙江舟山举行。专家学者、民建成员等齐聚“千岛之城”,深入探讨刘鸿生的大商、大仁、大爱的创业实践和爱国精神,在追忆和交流中重温先贤故事、沐浴先贤之光、解码奋进基因。座谈会现场。 洪玲摄  刘鸿生是...

    时间:11-12
  • 第1视点丨深情的牵挂

      1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先后来到门头沟、保定等地,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在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习近平听取该村情况介绍,随后步行察看村容村貌,了解基础设施恢复建设提升等情况。在村民李盟家,习近平详细询问房屋受损、修...

    时间:11-12
  • 第一观察丨从一天考察行程看总书记擘画防灾减灾工作

      立冬刚过,华北地区气温骤降。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今夏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跨越北京、河北两省市,涉及一个社区、一所学校、两个村庄、两处水利工程,中途...

    时间:11-12
  • 东西问丨王平:中国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对西方文学有何影响?

      中新社济南11月12日电 题:中国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对西方文学有何影响?  ——专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平  作者 王采怡  2023年,中国歌手刀郎创作的新歌《罗刹海市》走红,其创作来源《聊斋志异》也广受关注。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的《聊斋志异》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是一部...

    时间:11-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