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黄汉儒:千年壮医药如何从民间“土郎中”走向世界?

2023-07-11 19:52: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宁7月11日电 题:千年壮医药如何从民间“土郎中”走向世界

  ——专访中国壮医药学科主要奠基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副会长黄汉儒

  中新社记者 杨陈

  壮族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目前仅中国境内的壮族人口就超1900万。在长期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壮医药,是壮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内容。

  曾对壮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积极贡献的壮医药,为何直至2002年才被鉴定为壮医学科?在民间传承千百年的“土郎中”壮医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中国壮医药学科主要奠基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黄汉儒主任医师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壮医药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黄汉儒:壮乡广西在历史上曾经是山岚瘴气弥漫、恶虫猛兽不绝于路,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的区域。壮族先民之所以能在这片地方生存并兴旺发展至今,离不开防病治病的有效医药。据专家考证,举凡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挂药、药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及金针等多种壮医医疗技法,于先秦时期草创萌芽,经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基本齐备。

  壮乡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元龙坡西周古墓出土的两枚医用青铜浅刺针,骆越故地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医用银针,均表明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针刺治病并制造金属针具的民族之一,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所言的“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提供了实物例证。

  壮医药形成与发展时期的跨度比较大。大约在唐宋之际,壮医理论已处于萌芽状态,其标志是壮医对岭南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痧、风、湿等病证的防治达到了相当水平。唐宋以后,岭南壮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明清时期中医与壮医的互相渗透,壮医迅速发展。进入民国时期,壮药使用的品种范围更加扩大,用药经验日趋丰富,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创制了大量的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壮族名医日渐增多,为壮医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黄汉儒(左)准备为患者进行药线点灸治疗。杨陈 摄

  中新社记者:壮医药经历了怎样的发掘整理过程?壮医理论为何直至2002年才被鉴定为壮医学科?

  黄汉儒:由于壮族没有本民族的规范化通行文字等历史原因,壮医药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全面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除了散见于数以百计的地方志、博物志和中医药文献外,主要以口耳形式传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古老的壮族医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5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以发掘整理研究壮医药、瑶医药为主攻方向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成立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专业队伍搜集了大量的壮族民间医技验方、医史文物和有关文献资料,同时采制了数以千计的壮药标本,建立起民族药标本室,从而为壮医药的全面发掘整理打下了基础。

  1998年12月,《壮族医学史》一书出版。2018年出版的《中国壮医学》则是在《壮族医学史》的基础上,更全面、系统地介绍壮医药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临床各科以及有代表性方药的一部壮医学专著。

  2002年2月2日,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及临床实验研究科研成果,通过了主管部门组织,由民族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古老的壮医药终于上升为一门学科——壮医学。

黄汉儒参与编写的书籍。陈冠言 摄

  中新社记者:古老壮医药在保护传承过程中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黄汉儒:首先,经过多年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壮医药理论已通过了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多种“简便廉验”的壮医独特诊疗技法和方药,经过规范化整理研究,已成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和方法,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基础和条件。

南宁市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民族医疗特色诊疗中心,壮医医师为病人进行药物竹罐疗法。陈冠言 摄

  例如,原来只流传于广西柳江一带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经过发掘整理和规范化研究提高,现已在中国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并传播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西欧、北美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壮医目诊、壮医经筋疗法、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等诊疗技术,也受到海内外民众的信赖和欢迎。著名的壮药田七,由于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疾病的独特疗效,多年来,在壮族地区大规模栽培种植,加工出口,已形成上百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

  与此同时,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骆越人的主要后裔。与壮语同属壮侗语族的民族在中国国内有8个,在东南亚有10多个,总人口约1亿人。这些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文化上的认同有利于壮医药首先在这些“同根生的民族”中交流、合作和推广。

  多年来,应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药学院和泰国生物学会的邀请,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代表团曾到泰国访问,并进行了民族医药的学术交流。越南卫生部民族医药代表团也应邀到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美国中华医学会、德国传统医学研究院、日本关西大学等有关专家学者,还多次到广西进行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方面的学术交流。

  此外,广西还于2018年专门成立了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旨在将壮瑶医药辐射东盟,走向全球。目前,该院已与柬埔寨金边宏恩医院、老挝万象湄公河医院、老挝盛龙国际医院、缅甸中缅友谊医院、新加坡中华医院等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协助以上医院建设中医科(壮医科)或民族医诊室,有计划地派出民族医专家赴境外医院坐诊。通过教育培训机构海外设点,累计培训国际壮瑶医药人才1000多人。

南宁市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民族医疗特色诊疗中心,壮医医师为进行壮医天阴阳脐环穴针法治疗的患者盖上艾灸葫芦。陈冠言 摄

  中新社记者:未来如何加强壮医药等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黄汉儒: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各国民众纷纷试图寻找更自然、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与日俱增。世界卫生组织已呼吁各国采取切实措施,促成传统医药的进一步研究提高和推广应用。

  中国的传统医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成体系的传统医药之一。灿烂的传统医学文化,不但造福了中国各族民众,而且也逐步为世界各国及各民族民众理解和接受。加强壮医药等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也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在国际传统医药的合作与交流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努力达成共识,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黄汉儒(左)为患者把脉。杨陈 摄

  一是重点开展传统诊疗技法方药研究提高和推广应用,以及疑难病症研究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如艾滋病、红斑狼疮、白血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壮医药、瑶医药对这些病症的防治和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料,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攻关。

  二是加强中国—东盟民族传统医药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为双方培养地区性的传统医药高层人才。

  三是加强民族传统医药养生保健资源开发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的交流合作。

  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回归传统、崇尚自然的潮流,为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古老的壮医药、瑶医药等中国传统民族医药,在发掘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盟各国传统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经过按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改造与提高,互相取长补短,必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造福全人类。(完)

  受访者简介:

  黄汉儒,壮族,主任医师,教授,著名壮医药学家和中医医史文献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副会长、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终身名誉会长。1985年主持创办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在5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致力于中医和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壮医从口耳相传,师徒授受,民间流传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较高层次的壮医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没有壮医学学科的空白,是中国壮医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著有《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发掘整理中的壮医》等著作8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湖南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湖南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高质量融合 高效率服务  能写稿、会拍片,能出镜、会直播,全媒体时代越来越需要技能多样的青年记者。近年来,湖南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架构,构建装备齐全、技术先进、开放融合的媒体矩阵。全省12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创新...

    时间:07-12
  • 中方驳斥北约峰会涉华内容 坚决反对北约“东进亚太”

      中新社布鲁塞尔7月12日电 中国驻欧盟使团当地时间11日驳斥北约峰会涉华内容,正告北约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反对北约“东进亚太”。  有记者问,北约维尔纽斯峰会发布联合公报,声称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北约利益、安全和价值,中国构成“系统性挑战”。中方对此有何评...

    时间:07-12
  • 全国低碳日来啦 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与技术实现这些突破

      全国低碳日来啦 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与技术实现这些突破→  今天(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低碳日的活动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记者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了解到,过去十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行动保障体系已经基...

    时间:07-12
  • 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湖南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  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人民日报 记者 颜 珂 王云娜  又到水稻丰收季。在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杂交水稻田内迎来了忙碌喜悦的人们。其中的稻种,来自万里之遥的中国湖南……  前不久,一段名为《走进非洲|马达加斯加:一粒稻种的万里行程》...

    时间:07-12
  • 中国成功发射朱雀二号 系世界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中新网酒泉7月12日电 (曾玥)北京时间7月12日9时,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汪江波 摄  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火箭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呈两级构型,箭体直径3.35米,...

    时间:07-12
  • 联播+|不远万里 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用尊重赢得尊重

      联播+ 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习主席指出,中国和太平洋岛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加强互帮互助,并特别强调了“四个充分尊重”。  相互尊重是中国发展同太平洋岛国关系的准则,共同发展是中国开展同太平洋岛国合作的目标。央...

    时间:07-12
  • 2022年我国医保改革继续深化 群众待遇巩固完善

      央视网消息:国家医保局昨天(7月10日)公布了《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国家医保局推动医保改革继续深化,群众待遇巩固完善,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根据《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592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

    时间:07-12
  • 【权威部门话开局】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建设美丽中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关情况。  自然资源部表示,截至目前,国家部署实施了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各类生态要素,以流域为主要单元,实施系统治理...

    时间:07-12
  • 火箭军某部一名发射营营长:上任之始,打起铺盖住进发射班

      岗位调整后,专业能力欠缺,如何取信于官兵?请看火箭军某部一名发射营营长的经历——  上任之始,打起铺盖住进发射班  ■解放军报记者 邹菲 特约通讯员 桑朋  盛夏子夜,密林深处,火箭军某部一场导弹攻防战斗演练激战正酣。  指挥车内,该部某发射营营长孙世晶认真研判战场态势,灵活指挥官兵连破险...

    时间:07-12
  • 各地采取务实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四川省教育部门组织省内高校集中访企拓岗,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专项行动。湖南通过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落实实名帮扶,重点开发一批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

    时间:07-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