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传统农耕蕴含低碳智慧

2023-07-08 14:12:40

来源:人民日报

  中华传统农耕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典范,为现代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智慧与方案,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在这些遗产地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古法栽培和传统种养中,处处蕴含绿色低碳的中华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地是气候韧性动植物资源的活态基因库。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库容量150万份,目前长期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已经超过54万份。在这些宝贵的种质中,有采集于天津的“小站稻”、云南德宏的“毫秕”等水稻,以及内蒙古敖汉的“黄金苗”和“红谷”小米等农家品种。在上万年的进化、驯化及上千年的传统农耕培育下,这些农家品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气候韧性,而且耐瘠薄、抗病抗虫。虽然产量不如现代高产品种,但品质优异、风味独特,可以少用约30%的肥料和农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以上。这些珍稀的农家品种至今仍在养育一方百姓、振兴一方产业,并为现代适应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排放品种创新提供优良基因。

  因地制宜的传统稻作系统利于甲烷减排。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稻田则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但其排放量远低于临近的自然湿地或沼泽地。华夏先祖因地制宜,开山成梯、围圩筑埂、挖泥堆垛,在崇山峻岭之腰、江河湖洼之滨,构建了丰富多样的稻田系统和稻作体系。如江西崇义梯田、江苏兴化垛田等稻田,以及云南广南和广西隆安等生态稻作体系,仍然保存着完好的华夏传统稻作文化。由于水稻植株具有非常强的通气组织,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缺氧的稻田土壤中。这不仅可以降低土壤甲烷产生菌的活性,减少甲烷产生,而且可以促进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将土壤中80%的甲烷氧化消耗掉。因此,稻田甲烷排放量仅相当于自然湿地排放的30%左右。另外,传统稻作非常重视收集河泥、塘泥、沟淤等,将其直接或经堆沤后施入稻田,用作肥料。这不仅减少了水稻的施肥量,从而降低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还减少了自然湿地洼地的有机物淤积,使甲烷产生菌没有足够的“食物”,进而显著降低自然湿地或洼地的甲烷排放。此外,在稻、鱼、鸭共生的传统稻作系统中,鱼鸭活动也可以明显增加稻田水体和土壤含氧量,进而抑制甲烷产生、促进甲烷氧化,比淹水稻田减排达15%以上。

  在近1500年之前的《齐民要术》中,我国就有了“谷田必须岁易”的粮豆轮作养地之术。用地养地结合的传统旱作系统能促进农田固碳减排。“地力常新壮”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学思想,先民们通过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施用有机肥、轮作间套作等措施,实现土壤肥力的持续提升。在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辽宁阜蒙旱作农业系统、山东岱岳汶阳田农作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地,以及我国黄淮海及东北,正在大力推广的粮豆轮作与间套作种植系统,都秉承了中华传统农耕的“地力常新壮”和用地养地结合的思想理念。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全球豆科作物年固氮量达1.3亿吨。另外,粮豆轮作及间套作等传统旱作,还可以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保护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和碳库容量。

  农林复合的传统种养系统助力农村节能减排。中华先民不仅从农田获取食物等农产品,而且通过农林复合和种养结合等方式,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中获取更多生活所需农产品。在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以及陕西古枣园、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和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地,仍然存在以自然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节能减排种植模式。畜牧粪成为牧民的家用燃料,果木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以作为村民日常炊煮及冬季取暖燃料,甚至加工成生物质压缩燃料。在甘肃皋兰古梨园,每亩梨树每年的修剪可产生1.5吨树枝生物质燃料,相当于节省0.75吨标准煤。在浙江桐乡和山东夏津,每亩桑树每年可产生约1吨枝条,用作生物质燃料,相当于节省0.5吨标准煤。这些生物质来自农林系统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燃烧之后再排放到大气之中,是一个取之于自然又还之于自然的过程,不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抵消化石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当今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挑战,亟须寻找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自然向好的气候韧性农业及食物新系统。中华传统农耕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典范,为现代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智慧与方案,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伫立在中华文明的岁月星河,遍布中华大地的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历史的脉络,突出展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

    时间:07-08
  • 台胞青年领略大美潇湘:“打卡”、圆梦、旅行、“回家”

      中新社长沙7月8日电 题:台胞青年领略大美潇湘:“打卡”、圆梦、旅行、“回家”  作者 刘曼 唐竟淳 郑和泽  “湖南菜真是太好吃了,我还打卡了老长沙人最青睐的德园大包和年轻人爱喝的茶颜悦色。”来自台湾台中的范怀方之前对湖南的印象就是“辣”,这次来湘后发现,这里是一座缤纷多彩的“美食城”...

    时间:07-08
  • “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丛书”在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

      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7月8日在北京举行,丛书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研究员和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鄢德平共同为丛书首发的两个分册新书揭幕。方荣祥院士(右)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鄢德平共同为新书揭幕。 中新社...

    时间:07-08
  • 300余名中外学者聚新疆 共谋可持续发展之道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8日电 (胡嘉琛)“2023丝绸之路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与会学者,将围绕丝绸之路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相关议题进行思想碰撞,共谋可持续发展之道。  “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开幕式嘉宾致辞时提及...

    时间:07-08
  • 上海举办领导干部统战理论和政策专题研讨班

      中新网上海7月8日电(记者 范宇斌)记者8日获悉,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委党校近日联合举办领导干部统战理论和政策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班。专题研讨班坚持理论学习和推动工作相结合,专题授课和研讨交流相结合,旨在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各领域对铸牢中华...

    时间:07-08
  • 张晓强任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

      中新社兰州7月8日电 兰州官方8日对外发布消息称,兰州市今天上午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和甘肃省委关于兰州市委主要领导任职的决定。中共中央批准:张晓强同志任甘肃省委委员、常委,免去朱天舒同志甘肃省委常委、委员职务。甘肃省委研究决定:张晓强同志任中共兰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中共兰州...

    时间:07-08
  • 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阔步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题: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新华社记者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

    时间:07-08
  • 天天学习丨这段“破冰之旅”为何被习主席多次称赞

      天天学习7月6日,习近平主席向中英贸易“破冰之旅”70周年活动致贺信,信中提到了几代“破冰者”。  这些“破冰者”并非冰雪运动员,而是打破了意识形态坚冰的企业家。  1950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了贸易封锁。次年,在一位剑桥大学经济学者的推动下,从事服装生意的英国商...

    时间:07-08
  • 一见·三组词,看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  来到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企业研发人员都是年轻人,总书记十分欣慰。在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总书记勉励年轻研发人员“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悉心关怀,谆谆嘱托。通过三组词,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

    时间:07-08
  •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千年史诗《玛纳斯》生生不息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赓续历史文脉,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谱写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盛世中华,何以中国,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

    时间:07-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