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2023-07-08 22:18:10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伫立在中华文明的岁月星河,遍布中华大地的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历史的脉络,突出展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何循着历史的脉络,找寻文明的根源,绘就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画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性地落到了每一位文物工作者身上。

  文物保护滋养文化传承发展之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文物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亦是滋养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连绵不绝的生机与活力。

  多年来,文物工作者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赓续历史文脉。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推进, 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施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强化文物保护空间管控要求。建立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完成全国石窟寺、长征遗址、黄河文物等专项调查,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41座,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1336个。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长城、大运河保护管理获得国际社会好评。“十四五”以来组织实施150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石窟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等得到有效保护,长江三峡文物、西藏重点文物、山西南部早期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延安革命旧址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孔府档案、战国楚简等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复,博物馆标准化库房建设基本完成,出台实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改善重要文物保存状况。多部门联合出台涉文物犯罪法律适用意见,协同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文物行政执法制度、火灾风险防范指南落地见效,文物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严防、严管、严打、严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文物领域对现代科技的集成应用和跨界融合能力显著提升,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领域技术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馆藏文物智能展柜、考古发掘方舱、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文物云建设工程加强文物数据资源跨地区、跨层级统筹管理、全民共享,“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公布19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素材供全社会免费使用。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全链条”提升,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力、赋能、赋彩。

  积跬步至千里。经过多年努力,文物保存现状得到根本改变,分布广泛而又类型丰富的文物资源,诠释着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构筑起绵延中华民族历史、纵贯民族复兴进程、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深厚滋养。

  文物考古研究阐释点亮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礼出东方”焦家遗址、“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商邑翼翼”殷墟遗址……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考古和历史文明研究逐步深入,沿着中华大地上的江河湖泊和山川地理,展现了祖先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成长,描绘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动人画卷。

  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第五期,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夏文化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十四五”以来系统实施18项重大考古研究课题、268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等考古新发现备受关注。科技考古快速发展,实验室进驻考古现场,现代科技手段和科研成果应用更为普遍,考古发现和分析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入坞,南海1500米深度海域取得世界级重要发现,水下考古开启深海考古新阶段,进一步勾勒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全面深化。

  边疆考古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高昌故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和西藏玛不错、桑达隆果等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发现,逐渐构建新疆、西藏地区历史发展脉络,为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物证据,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北庭故城遗址的众多考古发现实证了汉庭元等中央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治理的历史。众多考古研究成果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和发展历程。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透过对珍贵历史文物的考古发掘与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审美取向等,不断深化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未来之路。

  文物活化利用激活文化传承发展之力

  文化传承发展在时间维度中,不仅意味着今人连接古人,还意味着今人传向后人,让中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文物活化利用作为“源头活水”,是推动文化繁荣,激发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何以中国”读懂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在“汉字中国”领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历史长卷......6565家备案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阵地。“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说话”,不断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摄制推出《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寻古中国》《古韵新声》《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精品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文化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传承与发展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中不断展现。我们看到,博物馆里过七夕、迎中秋、贺新春已成常态,博物馆作为群众文化休闲和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有意愿走进博物馆,去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近年来,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加强协作,主动作为,革命文物焕发勃勃生机,成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等300余项重要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献礼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落成开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闽西、金寨、延安革命旧址群等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项目助力老区振兴,红色资源发挥重要教育作用,生动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中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新时代,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中华文明正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文物工作者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兼收并蓄的姿态,积极将文化遗产外交工作融入国家外交,持续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化“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中国-中亚峰会文明对话思路,在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吸收借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进文化传承取得长足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物工作者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彰显文物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更好发挥文物实证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文明、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用文物的力量,筑牢文明的根基,书写文化的未来。

  (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执笔: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 李瑞)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国家防总维持针对内蒙古等10省份的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7月9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防汛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会商研判当前汛情发展趋势,视频连线内蒙古、江苏、重庆、贵州等省份防指办公室,研究部署重点地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目前,国家防总维持针对内蒙古等10个省份的防汛...

    时间:07-09
  • “两岸学者面对面”:畅谈闽台音乐、戏曲交融互鉴

      中新网厦门7月9日电 (记者 杨伏山)“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五场9日在厦门举办,两岸专家学者以“维系海内外的共同心声:从闽南歌谣到歌仔、南音和戏剧”为主题,娓娓道来,展开深度对谈。  在本场“两岸学者面对面”活动中,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三庆与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时间:07-09
  • 评论:台青“新面孔”络绎于途 为两岸交流注入清新气息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 题:台青“新面孔”络绎于途 为两岸交流注入清新气息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暑期来临,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在各地次第展开。从6月中旬启幕的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到正在进行的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台湾青年首登大陆。“新面孔”络绎于途,成为独特又靓丽的青春风景线...

    时间:07-09
  • 耶伦称访华之行有助美中更好了解彼此行动和意图 “脱钩”对两国都是灾难性的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郭超凯 李京泽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9日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总结此次访华之行。她表示,自己此访与中方高层官员的会晤是“直接、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有助于美中更好了解彼此的行动和意图,同时她再次重申美国无意与中国经济“脱钩”,“脱钩”对两...

    时间:07-09
  • 看图学习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苏州、南京等地,深入工业园区、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实验室等进行调研。总书记强调,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一起来学习! 监制:张军 于锋统筹:伍刚 王薇策划:田甜设计:魏星宇...

    时间:07-09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

    时间:07-09
  • 镜观·领航丨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7月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这是7月6日上午,习近平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亲切交流。这是7月6日上午,习近平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

    时间:07-09
  • 中国智慧“圈粉”东盟“Z世代”

      【东盟专线】中国智慧“圈粉”东盟“Z世代”  中新社桂林7月9日电 题:中国智慧“圈粉”东盟“Z世代”  作者 陈秋霞  “一个‘赢’字就包含了‘亡’‘口’‘月’‘贝’‘凡’五个字,代表着赢家必备的五大要素。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能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很有意思,值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籍...

    时间:07-09
  • 浅浅的海峡与矮矮的坟墓:台湾里长“摆渡”去台老兵魂归故里

      中新社盐城7月9日电 题:浅浅的海峡与矮矮的坟墓:台湾里长“摆渡”去台老兵魂归故里  中新社记者 谷华 葛勇 朱晓颖  9日晨,在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兴桥镇青华村青华公墓,刘德文把江苏籍去台老兵唐步良的墓碑擦了又擦,给碑前的小石狮系上红丝带。他轻语道:“唐叔叔,我答应你的家人要带你回家,今天终于实...

    时间:07-09
  • 第一观察|四次调研四堂党课,总书记指导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3个多月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四次地方考察调研,分别对主题教育根本任务中的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四方面内容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党课,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步步深入。  4月,在广东,强调“以...

    时间:07-0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