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农业机械化有力保障夏粮收获

2023-06-23 10:12:16

来源:人民日报

  农业机械化有力保障夏粮收获

  ——从夏收一线看农业强国建设之一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今年“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从6月2日全面展开,由南向北快速推进。截至6月20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9省已收获冬小麦3.01亿亩,收获进度达99%,河北、山东、陕西麦收进入扫尾阶段,山西麦收即将进入尾声,黄淮海地区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夏收一线是我国农业科技装备的展示场,农业机械化有力保障了夏粮收获。

  “多亏了大农机,抢收快,效率高。”河南省正阳县闾河乡大吴村村民高新,刚销售完打下的新麦,就马不停蹄张罗下一季的播种,“花生耕种播一体机进田,半天工夫15亩花生就播种好了。”

  5月下旬,河南遭遇大范围持续降雨,小麦收获面临挑战。“我们村麦田里积了水,急需履带式收割机。”6月2日一大早,高新拨通了县里“三夏”跨区作业值班电话。不到一小时,农机手王晓东驾驶着履带式收割机赶到田头,投入抢收,临近中午,就收完了15亩小麦。

  ——农业机械化是今年夏收的最大底气。

  正阳县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尹启明说,全县投入7500台收割机抢收,确保“丰收在田”的小麦“丰收到手”。在河南,省市县联动,精准调度,发挥农机合作社市场化协作机制,昼夜不停抢晴抢收,半个月时间,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完成机收。今年“三夏”,全国共投入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装备,开展夏收、夏种和夏季田管机械化作业,一台台收割机奔忙田间,助力夏粮颗粒归仓。

  不断刷新的麦收进度背后,是农业科技装备的强大支撑。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突破核心技术,拓展应用场景,能生产4000多种农机产品,满足国内90%的市场需求。北斗导航大马力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高性能新农机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与现代农机深度融合,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其中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总量超过13万台。目前我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94%、78%。

  “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是夏粮抢收的最大底气,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支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说,技术新、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的农业机械,助力粮食收获。

  ——农业机械化带来生产方式变革。

  夏收夏种环环相扣,“三夏”变“两夏”。山东省禹城市莒镇村,联合收割机进田,种粮大户陈光峰的700多亩小麦刚收完,秸秆还田机、智能复式播种机接着进田,从灭茬到播种一次性完成,“智慧农机展身手,收种一条龙,还能实时监控种肥播施情况,为秋粮丰收打下好基础。”陈光峰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各地高效推进收种衔接,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性能智慧农机,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放眼沃野田畴,打药用上植保无人机,点点手机屏幕就可以精准施肥,北斗导航智能一体化播种机,播种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上天、入地、联网,各式各样的智慧农机装备“大展身手”,耕种管收一体化、智慧化作业,手机成了新农具,乡亲们种地挑上了“金扁担”。

  新时代十年来,粮食生产实现“动力变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大国粮仓根基不断夯实。

  ——农业机械化是节粮减损的重要保障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元固镇西屯庄村千亩示范方里,智能北斗导航收割机轰鸣,拨禾轮飞转,切割、脱粒、分离、卸粮,操作一气呵成。

  “过去,收割小麦损失率在3%左右,原因是拐弯处操作不精准,收割机车轮会碾轧小麦。智能北斗导航收割机根据小麦干湿情况、地块边界自动调整,精准作业,大幅减少了机收损失。”农机手陈瑞祥说,今年“三夏”,他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培训,并在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中取得了第一名。

  “收得快还要收得好,我们对秸秆留茬高度、机收损失率等指标都有明确规范。”肥乡区副区长张伟介绍,区里组织农机专家对机手进行机收减损培训,引导各个农机合作社深挖潜力,有效降低麦子损失率。

  夏收期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巡回技术指导,紧抓机具状态良好、机手操作规范两个关键,努力提高机收作业质量减损失、提升机播作业质量促单产。未受阴雨天气影响的地区进一步挖掘机收减损潜力,大部分地区正常条件下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左右。

  ——农业机械化是粮食“丰收到手”的有力支撑。

  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汇丰园烘干中心,一辆辆运粮车排队驶入。看到抢收的小麦烘干入库,种粮大户卓长飞说:“麦收赶上阴雨天,幸好能及时烘干,今年的小麦销售没受影响。”据介绍,县里有1352台粮食烘干机,批量处理能力达到两万吨以上,有力保障粮食品质,减少产后损失。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从主要作物耕种收环节向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补上设施装备短板,建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善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国粮食产地烘干需求,应急烘干作业能力齐备,粮食产后损失显著下降。

  “我国烘干设备区域分布‘南多北少’,近年来降水线北移,北方的小麦玉米产后烘干需求急速增长。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

  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夏收一线,各地采取超常举措抢收小麦,全力抓好夏种夏管,田间地头激荡科技动能,强化粮食安全支撑保障。农业农村部提出,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全面融合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加坚实支撑。

  田野上,粮食生产压茬推进,各式先进农机驰骋奔忙。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我们一定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人民日报 记者 常钦 顾仲阳 朱佩娴)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46个国家级气象站破历史极值 北方为何热过南方?

      这几天,华北、黄淮一带高温发展迅猛,许多地方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23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持续高温天气成因有哪些?何时结束?北方为何热过南方?  北京冲破40℃  受暖气团和强太阳辐射影响,23日截至14时,北京观象台气温已达40℃,全市556个气象监测站中有305个测站最高气温39℃...

    时间:06-24
  • 海草床严重退化!该如何守护海洋的“发际线”?

      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富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

    时间:06-24
  • “叶子烟” 毒“邮票”……新型毒品乔装打扮潜伏人们周边

      新型毒品乔装打扮潜伏人们周边【 “神仙水” “跳跳糖”】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外形看上去只是普通香烟,实际却“暗藏玄机”。为了缓解工作压力,网络主播王女士无意间接触到一种“叶子烟”,殊不知却掉入了新型毒品的陷阱。所谓“叶子烟”,其实是合成大麻素类毒品和普通烟丝混合而成的卷烟。 ...

    时间:06-24
  • 李强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并发表讲话

      中新社巴黎6月23日电 (记者 郭金超)当地时间6月23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巴黎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闭幕式并发表讲话。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会议,6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  李强表示,中方历来高度重视全球发展和治理问题。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时间:06-23
  • 台湾学子陕西领略“古”与“今”:品周秦汉唐之韵 享移动支付之便

      中新网西安6月23日电 (记者 张一辰)“之前来大陆时,想要在网上进行外卖订餐都需要大陆的朋友帮我,甚至在群里抢红包,我都无法参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蒲柏安笑言。  23日,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北市静心中学的50余位师生,来到陕西西安,在领略以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古”元素...

    时间:06-23
  • “继续尽全力促进比中、欧中友好”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比利时知名友好人士董博,鼓励他继续积极促进中比、中欧友好。  6月20日,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把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交到董博手里。“我特别感动!对我来讲,这是一份惊喜!”董博激动地说:“我将用心珍藏这封珍贵的回信,继续尽全力促进比中、欧中友好。”  董博是比利时天堂动...

    时间:06-23
  • 天天学习丨端午节,听总书记讲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丨天天学习丨习近平总书记善讲故事。在会议发言、出访演讲、调研谈话等场合,他常常以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阐释道理、传达深意、感染他人,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端午佳节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学习笔记》特撷取总书记讲述过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与您一起体会故事中的深意。   总监制...

    时间:06-23
  • 新华述评 | 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题: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

    时间:06-23
  • 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问: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

    时间:06-23
  • 94岁老战士获终身成就奖!他的作品太震撼

      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在河南三门峡举办  19位摄影人  获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张崇岫、蒋铎获得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94岁高龄的张崇岫  曾是新四军战士  抗美援朝战地记者  他将镜头对准了炮火硝烟的战场  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段视频看  张崇岫回...

    时间:06-2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