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3-06-17 11:11:01

来源:人民日报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写在第二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林草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治理重点、坚持科学治沙、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指示精神,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深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改善沙区生态和经济状况

  “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走进陕西省榆林市高西沟村,绿树掩映、流水潺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在陕北大地铺展开来。

  从1950年筹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到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如今,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

  陕北沙地由黄变绿,是我国通过推进荒漠化治理,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3.05亿亩,封禁保护总面积达2707.65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9个,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筑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筑牢了坚实根基。

  过去1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营造林保存面积达4.76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84%,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33.3亿立方米;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过去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945.9万公顷,工程固沙6.6万公顷,草地治理97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0.59%增加到18.67%,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

  此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实施,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沙区不断探索“以沙致富”新模式。

  山西右玉,拥有悠久种植历史的沙棘成了近几年绿化造林中的主力树种,栽种面积已达28万亩。当地企业年产沙棘果汁、原浆等各类产品3万多吨、产值2亿多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饲料、经济林果等林沙产业,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产业基地,据统计,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6月6日,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荒漠生态系统天生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在不适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观望、畏手畏脚。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才能让荒漠这种特殊资源保值增效。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和质量。

  宁夏境内黄河北岸的沙坡头,曾经饱受风沙之苦。在固沙治沙初期,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盖等固沙方式,都被风沙掩盖殆尽。一次偶然机会,林场职工发明用树枝、秸秆等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状挡风墙以削弱风力侵蚀的“麦草方格”固沙法,后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在固沙事业上,被誉为“中国魔方”。

  内蒙古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完善了“锁边林带”治理沙漠技术模式,依据风沙流运移规律,采取“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治理流沙的技术,成功控制沙丘前移,在大漠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荒漠化防治还需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荒漠化防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等相关制度、规划相继出台。我国防沙治沙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与工程建设体系等,在防治思路、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我国还积极履行公约义务,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进程,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

  夏季,塞罕坝机械林场绿意盎然。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一代代治沙人扎根坚守在荒漠,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人工造林面积的绿色奇迹。

  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为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列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规划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明确分类保护沙化土地,要求推进重点区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定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为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遵循。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这次座谈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林草系统将牢记嘱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人民日报 记者 董丝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发布 中国对自然科学贡献首超美国居首位

      本报讯(记者 赵语涵)6月15日,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2023 Nature Index Annual Tables)揭示了研究成果发表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对高质量的自然科学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和国家。该榜单显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已超越美国,位居榜首。  “自然指数”是一个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146种高质量自然科...

    时间:06-18
  • 国家医保局推出16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 医保跨省转接缩至15个工作日

      本报讯(实习记者 柴嵘)国家医保局昨天发布《关于实施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的通知》,提出办理基本医保跨省转移接续时间将由原来45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并推行医保经办服务“一窗通办”,推动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在就医购药全流程应用。  国家医保局将实行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实现医...

    时间:06-18
  •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发生3.7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8日04时46分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北纬35.81度,东经79.80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片来源: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时间:06-18
  • 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西安6月17日电 (记者龚仕建、董丝雨)记者17日在第二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主场纪念活动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初步建立了法治、工程、...

    时间:06-18
  • 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发布

      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发布  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30年将达70%  本报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常钦)近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对促进设...

    时间:06-18
  • 中塞不断深化旅游合作

      “中国游客对塞尔维亚旅游十分重要,期待来塞中国游客数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塞尔维亚旅游与青年部国务秘书坎蒂奇日前表示。  近年来,中塞两国旅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协议于2017年生效。2019年有14.5万人次中国游客赴塞尔维亚旅游,中国成为塞国际游客数量最大来源国。去年,中...

    时间:06-18
  • 筑牢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2023年五四青年节...

    时间:06-18
  •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发生3.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8日1时8分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北纬35.80度,东经79.78度)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时间:06-18
  • 台胞:村里长交流将促进桂台两地基层民众加深了解

      【港澳台专线】台胞:村里长交流将促进桂台两地基层民众加深了解  中新社南宁6月17日电(记者 蒋雪林)“村里长交流将促进桂台两地基层民众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在乡村振兴中取长补短。”台湾花莲县花莲市里长联谊会会长颜春有17日在广西南宁表示。  当天,花莲市村里长交流参访团一行35人参观考察了...

    时间:06-18
  •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发生4.4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8日0时14分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北纬35.79度,东经79.83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微博...

    时间:06-1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