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第一观察 | 包容四海、兼纳百川,这场欢迎仪式意蕴深长

2023-05-20 15:54:32

来源:新华社

  5月18日晚,陕西西安,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大唐芙蓉园举行欢迎仪式,盛情迎接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五国贵宾。

  紫云楼前,这场以“大唐盛礼”为主题的迎宾仪式上,64名舞者以中国古代最高礼仪舞蹈八佾舞,向中亚宾朋致以深切敬意;100名表演者以飞旋舞动的芙蓉花,向远方宾客寄予深情祝福。

  包容四海、兼纳百川,这一唐朝传统迎宾仪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西安,这座穿越岁月走来的历史古都,再一次奏响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华彩乐章。

  【坚定文化自信】

  盛唐气象,大国风范。泱泱华夏,礼仪之邦。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天下为公、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这些内化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今年4月7日,广东省广州市松园,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两国元首共同观赏岭南园林的独特景致,临水而坐,观景品茗,纵论古今。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主席说。

  【坚持文明互鉴】

  拉开时间的长镜头,更能廓清历史大势、理清文明脉络。

  两千多年前,从长安出发,张骞凿空西域,踏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商贸大道与文化交流之路。

  今天,古都西安,中国与中亚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焕发新的生机。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习近平主席以宏阔的文明视野和宽广的世界眼光,鲜明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今年3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此次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后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导演组特意选择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人文风情、建设成就等具有代表性的画面,精心编辑成为舞台背景,充分展现双方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释放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共识和心声。

  【坚守命运与共】

  置身百年变局的历史关头,对话还是对抗,合作还是分裂,决定着人类的前途与命运。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十年来,从全球层面到特定区域、特定领域,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共同体”倡议,展现了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今年2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和广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阐释。

  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此次中国—中亚峰会文艺演出,在中国与中亚五国歌手《美美与共》的齐声放歌中落下帷幕,再一次宣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这是中国与中亚五国面向世界发出的共同宣示:唯有同舟共济方能共克时艰,唯有命运与共才能共创未来。

  策划:霍小光

  监制:张旭东

  主笔:丁小溪、王艺霏

  统筹:刘华、罗辉、王绚

  视觉 | 编辑:张惠慧、潘一景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陕西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习言道|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融互鉴,多次以茶论道,作出重要论述。...

    时间:05-21
  • 更加紧密 习近平同中亚伙伴再谈“命运共同体”

      联播+|更加紧密 习近平同中亚伙伴再谈“命运共同体”  5月17日、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西安分别同来华出席中国—中亚峰会并进行国事访问的哈萨克斯坦总统、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塔吉克斯坦总统、土库曼斯坦总统、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会谈。  一年前,习主席主持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强调...

    时间:05-21
  • 第一观察丨领会习近平主席中国—中亚峰会主旨讲话的深意

      5月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围绕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亚提出“四点主张”,就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着眼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提出“八点建议”...

    时间:05-21
  • 治沙防沙还需用沙

      要想富,先修路。路是最基础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中,沙漠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壁垒。近年来,新疆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让沙漠变通途,实现了增绿带动增收。  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接续修筑,新疆沙漠公路总里程已达1770公里...

    时间:05-21
  • 科技小院日志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

    时间:05-21
  •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殿堂

      5月23日,是中国美术馆建馆日。六十年砥砺奋进的中国美术馆,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与美术家携手,以经典力作丰富国家艺术宝藏,以大美丹青展示时代华章,以美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60年前,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在建设过程中,周恩来总理亲自实地勘测、审定修改中国美术馆设计方案。...

    时间:05-21
  • 国家节水型城市已建成145个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丁怡婷)5月14日至20日是2023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主题为“推进城市节水,建设宜居城市”。记者近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已建成11批共145个国家节水型城市,这些城市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全面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节水经验模式。...

    时间:05-21
  • 强化爱农情怀培育

      小满时节到,最爱垄头麦。一碧千里的华北平原,小麦籽粒开始饱满,活脱脱、笑朗朗。正值灌浆期,眼下最重要的,就是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  在基层搞农技、做研究的,往往会长期做记录。这两天,翻看科技小院学生的工作日志,小麦夏管、试验进展、培训计划,问题及办法梳理...

    时间:05-21
  • “寸土”何以生“寸金”(深阅读·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图①: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将台乡复垦改造后的高山梯田。  刘 辉摄(影像中国)   图②:贵州省黔西市协和镇化甲村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后,村庄布置有序,田间绿意盎然。  周训超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

    时间:05-21
  • 同圆共享中国梦

      日前,以“融通中外 推动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在京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位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共谋发展。  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每个海外侨胞都是中...

    时间:05-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