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科技小院日志

2023-05-21 07:51:50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到如今,学校已在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本期教育版,我们选取5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毕业生在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编 者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人物:

  张桂花,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河北省曲周县葡萄科技小院

  第一次对“三农”有切身的感受,是2021年在科技小院参加研究生新生培训的时候。

  以前的我特别喜欢下雨天,感觉雨天能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让人放松。但当我看到数场大雨之下,农民的院子被淹、葡萄树被连根刨起、甜叶菊发黑颗粒无收时,我才理解“风调雨顺”对农户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调研淹水情况时,农民们得知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都十分友善。那种信任与期盼的目光,让我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也督促我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去年2月,正式入驻前衙科技小院后,我便怀着满腔热情,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受大雨影响,前衙村70%的葡萄被刨。但我们走访发现,被刨的葡萄大部分是树龄大、经济效益低的葡萄品种,对当地农民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了解新品种种植情况、调研市场接受度、与村委会商讨后,我们决定在前衙村推广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相比于常见品种,这种葡萄平均每亩能增收2.5万元。

  由于没有实际种植经验,我就和师兄一起,奔赴辽宁营口鲅鱼圈区葡萄科技小院、河北邢台常阜科技小院,向其他同学请教,学习阳光玫瑰种植技术。回村后,我们立即开展阳光玫瑰种植知识培训,同时寻找村里有意向的农户,举办田间观摩。

  很幸运,我们第一年就带动了4位农户种植30亩阳光玫瑰。从浇水施肥、到剪枝插枝、到抹芽疏果,我们一天也不敢懈怠。今年8月,我们打算举办阳光玫瑰展销节,助推葡萄卖上好价钱。

  除了帮农民提升种植技术,我还是曲周县的农技特派员、前衙村的妇联副主席。克服饮食文化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当我真情实意与农民交往、实打实地为农民着想,我和他们就成了朋友。村民结婚生子,我们去做客;过年过节,我们一起包饺子;如今,前衙村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乡。

  用心用情、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能成就乡村振兴这件大事。

  一线实践,积累人生财富

  人物:

  任红阳,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奶牛科技小院

  初来小院,迎接我的是一片昏黄的天空和打到脸上有些刺痛的风,还有像是被“春雪”笼罩的盐碱地。

  搬进空了1年多的住处,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改造小院。联系工人修暖气、修水管,晚上睡觉太冷就插“小太阳”取暖,就这样熬过了一周又一周。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我们慢慢适应,也要开始准备试验了。

  牛粪堆肥、臭气熏天,这一点我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来到堆体旁边,在阳光热浪下,看到虫子、蜘蛛和苍蝇的时候,我还是“不争气”地感到阵阵恶心。

  堆肥试验,需要加入一些辅料来中和。为了寻找辅料,我每天骑车在周边寻找。每天我都带着一把烫手的两米长土钻、一个拎起来都很费劲的橡皮锤,压着一顶大大的帽子。当时很多村里人都以为,帽子下的是个男孩,不可能是个矮矮瘦瘦的小姑娘。

  不管天气如何,每天我都要给堆体测温。取样的时候在粪堆旁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回小院时头发都被“腌”入味了。即便这样,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试验期间,在师兄师姐带领下,我参与了农民培训会。由于是第一次讲,也不清楚农民真正需要什么,我就结合自己的专业讲解了有机肥的小知识。结束后,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上来问我,“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呀,怕今年再遇到”。那一刻,我很惶恐,即便之前看过很多文献、听过不少讲座,我也无法迅速回答生长在杭锦后旗的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因此只能留下老爷爷的联系方式,回去请教老师之后,又去地里看看,希望能找到答案。

  也是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立科技小院的意义,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来农村一线,为什么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今年开学再次来到小院,我的角色已经由新生转变为师姐,得到更多当地百姓的认可,成了他们口中亲切的“小任老师”。但更重要的转变,是从以前害怕吃苦到如今自找苦吃,小院经历成为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为洱海更清、农民更富贡献力量

  人物:

  王明阳,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

  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

  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一直觉得冬天就应是一片白雪皑皑,直到来到古生村我才知道冬季还可以这般暖意融融。转眼间,我们这群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村落已生活了450多天。

  古生村科技小院肩负着发展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水稻绿色生态模式构建、油菜绿色高值模式探索、土壤氮磷的径流损失和限量标准……面对不同的研究题目,大家试验过程中都有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外出取样。

  我们土壤组,每个作物生育期和施肥前后都需要取一次土样,每次降雨后都要去径流桶中抽取径流液获取水样,同学们时常呈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模样。

  骑着三轮车在田间地头来来回回,皮肤晒得黝黑,村里的叔叔伯伯都说快认不出我了。印象最深的一次,去地里取样后赶上大暴雨,我们组师徒四人一起推着三轮车在雨中艰难前行,雨水混合汗水把大家都浇透了,我们开玩笑说这就是现代版西游记的故事。

  做科研、做试验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更大的挑战是让村里的村民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最初在村里做调研,每次敲开农户的门都要耐心介绍很久“什么是科技小院”“我们来做什么”。日子久了,我们和村民们的接触越来越多,教老人们用手机、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渐渐的,村里的老人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小娃”,这让我高兴了许久。

  去年11月,古生村科技小院党支部正式成立。当发现当地村民有着刺绣好手艺后,党支部萌生了带动当地村民创业的念头。此外,小院还开办了电商培训班,向村里的年轻人教授拍摄、剪辑的技巧。村里的“孃孃”说,跟我们走得近了,自己的眼界也变宽了。

  我有时会把在村里唱歌跳舞、参加民俗活动的照片发给爸爸妈妈,他们很开心,说我在古生村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让洱海更清、农民更富,我们会一直努力。

  科学种田,让村民得实惠

  人物:

  沙野,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

  地点:

  吉林省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

  扎进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转眼6年了。

  我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三棵树村的时间,远超在校园的时光。每天起早摸黑下地,在试验田里做科学研究,在田埂边做农业科技推广,从白净小伙儿晒成了黝黑庄稼汉,我却乐此不疲。

  今天,我又被村民错认为修路工人了。扛着一把铁锹,围着擦汗毛巾,穿着从劳保市场买来的工装,确实不像个博士。

  回想6年前,我来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农户家吃饭。为了让大家尽快学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正确选择玉米品种、科学提高玉米产量、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我总是饭桌上“说话最多的人”。

  一来一往间,关系越拉越近。现在,这些“种田老把式”终于愿意相信我这个“小院研究生”比他们更懂这片黑土地,能种出成本更低、产量更高的玉米。

  田间地头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优化良种选择,使玉米从高秆粗茎、养分低效型变成了耐密、抗倒伏、高产高效型玉米品种;升级先进农机技术,使秸秆覆盖少免耕在东北这种热量条件较差的雨养区能够有效推行;推广玉米促根壮苗技术,利用微生物菌剂及玉米生长调节剂技术让生产效率提高;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6年来,我感受到村民们对科学种田的认可,他们对技术培训的渴望追求得到满足,就像大地遇上了一场春雨。

  如今,我所接触的农户,化肥使用量少了,除草剂使用量少了,种地成本节约了,玉米平均产量大幅增加。在田间观摩会上,这些“种田老把式”也成了“土专家”,会积极与其他农户分享自己的种地经验、护田方法。这样的分享真好,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能惠及更多村民了。

  前不久,村民老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家里的苞米比上年多卖了1000多元,算上省下来的化肥钱,一墒地多挣了2000多元。这帮小院的学生,确实懂农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天黑了,星星真亮。从试验田里采集回来的作物样品铺满了院子,明天又该忙了。

  继续书写小院科技故事

  人物:

  陈延玲,中国农业大学2015届博士毕业生、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

  地点:

  山东省莱西市胡萝卜科技小院

  这些天,我指导的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项研究生正在进行论文开题,我邀请了自己读研时的导师、中国农业大学米国华教授担任组长。和米老师一起在小院的点点滴滴,再次浮上心头。

  吉林省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是我曾奋战6年的地方。2009年,硕士入学后不久,我随米老师来到梨树。“啥样的玉米种子好?”“玉米丫子该不该掰?”面对农民的提问,身为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我,却被难倒了。说实话,很受打击。然而,看着大爷大娘期盼的眼神,我鼓足勇气留了下来,学习、服务。

  一茬一茬的玉米丰收,我也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

  毕业后,我入职青岛农业大学。当时,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锁把我从北京一路送到青岛。飞机上,我们谈了很多。我想,如果在青岛农业大学也把科技小院建起来,用老师当年培养我的方式培养学生,该有多好!

  真正做起来才知道,落地一个科技小院有多不容易。拿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为例,为确定选址,我们提前半年把莱西市所有乡镇走了一遍、所有作物情况摸排了一遍。最后,小院选址在莱西市店埠镇双河村村委会。这儿有体育设施,晚上有很多村民跳广场舞,便于学生结识村民、融入乡村。

  小院老师有很多角色,是老师,是小院“管家”,有时甚至像“爹妈”。学生刚到小院,知识水平有限,我们就手把手教,给农民开讲座、下地指导,学生再模仿着干。想到这些,更感念自己导师当年的不易。

  小院有苦,也有乐。最快乐的是看到学生在小院的成长。

  很多学生刚来的时候,一说话就脸红,更谈不上对农业的了解。几年下来,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转变。比如学生赵颖,从小在城镇长大,到小院第二天,她就开始进大棚、取土样,现在她已是胡萝卜科技小院院长,立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她的父母说,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看到这些,我觉得科技小院的工作太值得了。

  如今,我的一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深造。我想,未来,他们中也会有人成为科技小院的建设者。科技小院的故事,还会不断地书写下去。

  (本报记者吴丹、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采访整理)(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在长春成立

      中新网长春5月21日电 (记者 郭佳)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吉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21日在长春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学思当选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吉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吉...

    时间:05-21
  • 中国—中亚峰会丨这些年,习近平主席种下这些友谊之树

      5月19日中午时分,中国-中亚峰会结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棵石榴树。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将石榴引入中国。石榴树,既见证中国同中亚千年友好交往,也象征中国同中亚紧密团结合作,更寄托对...

    时间:05-21
  • 台湾一溯溪团遇大雨受困 目前5获救2死3失踪

      中新社台北5月21日电 台湾一个10人组成的溯溪团20日在屏东县飞龙瀑布溯溪时突遇大雨、溪水暴涨,5名成员当时即被水流冲走。经持续搜救,截至21日傍晚,有5人获救,3人失踪,2人死亡。  综合中央社、《联合报》等媒体报道,该溯溪团由溪降及攀岩活动爱好者组成,20日早晨相约进入飞龙瀑布,部分成员是训练有素...

    时间:05-21
  • 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聚首羊城 分享职业教育发展观点

      中新网广州5月21日电 (记者 王坚)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21日正在广州举行。其间,逾200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相关负责人齐聚羊城,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职业教育分论坛(下称“职业教育论坛”)。  职业教育论坛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为主题。论坛现场,不仅有...

    时间:05-21
  • 美光公司在华销售的产品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

      中新网5月21日电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日前,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法对美光公司在华销售产品进行了网络安全审查。  审查发现,美光公司产品存在较严重网络安全问题隐患,对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造成重大安全风险,影响我国国家安全。为此,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法作出不予通过网络安全审...

    时间:05-21
  • 35位台胞台属在安徽农大聊茶事、品茶香

      中新网合肥5月21日电(赵强 储玮玮)参观茶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茶艺室内品茶、交流茶文化……5月21日正值第四个“国际茶日”,由安徽省合肥市委统战部联合合肥市台办组织的35位在安徽合肥工作生活的台胞台属,赴安徽农业大学(下称“安徽农大”)茶叶基地,开展“同心科创工程”活动。  合肥市台...

    时间:05-21
  • 台湾“三三会”理事长林伯丰:台商绝不可忽略大陆市场

      中新社苏州5月21日电 (记者 钟升)从人群中穿过,林伯丰停留在题为“永远是那个苏州”的展示牌前,定睛凝视着上面的文字,神情若有所思。  苏州发展大会21日在江苏苏州开幕。受邀参会的台湾三三企业交流会(简称“三三会”)理事长、台湾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伯丰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 ...

    时间:05-21
  • 东西问丨张云:西藏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西藏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 张云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到国际学术界受关注。70多年来,从自然田野发现到科学地下发掘,从外国人主导到中国人全盘掌握,从业...

    时间:05-21
  • 东西问·汉学家|土耳其汉学家阿尤布:了解当代中国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土耳其汉学家阿尤布:了解当代中国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陶思远  “1991年从安卡拉大学汉学系毕业后,我才真正开始爱上汉学,并立志从事汉学研究。那时候我常在思考,土耳其与中国交往了2000多年,为什么土耳其汉学却是由德国人创立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所有土耳其汉学...

    时间:05-21
  • 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暨南大学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中新网广州5月21日电 (记者 郭军)5月19日上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暨南大学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主任陈旭参加会议并讲话。  陈旭对暨大过去三年在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传...

    时间:05-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