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王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

2023-04-21 20:2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

  作者 王铭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文化遗产是文明互鉴的见证者和讲述者。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以下简称“中国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已有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数量居世界第一。

  这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人类非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为人们讲述世界文明故事,尤其“中国茶”对中国世界而言,具有独特意义。

  中国茶”:申遗成功背后的文明互鉴见证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如是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制作技艺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技术价值。相关文化习俗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独特见证。

  茶是中国人与自然密切互动的产物,从造字之初即与天、地、人产生了特殊的关联。“茶”字在造字法上属会意字,由上部的草头、下部的树木、中部的人组成,即“人在草木间”,既用文字描绘了茶农采茶的画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说明茶文化是在中华传统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天、地、人的和谐共生中良性互动,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社会观,具有生态文明互鉴的中华基因意义。

2023年4月,河南信阳新天地合作社茶农正在采摘信阳毛尖茶。谢万柏 摄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等遗产项目榜上有名,形成了中国各地区各具特色的茶农业文化系统。

  “中国茶”申报人类非遗成功后,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在今年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以“茶”之名为一座古茶山申遗,整合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人文生态景观格局。若申遗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016年5月,云南普洱,当地村民在景迈山古茶园采茶,这里的茶树树龄大多在百年以上。刘冉阳 摄

  茶起源于中国,唐朝时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17世纪传至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中东、俄罗斯等地区,盛行世界中国茶文化更是传播海外,与各国国情、文化基因结合而催生出具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各种茶文化,比如日本茶道、英式下午茶等。

  “中国茶”申遗成功,在茶文化遗产复合性、有机性的系统保护方式上具有重要国际示范意义。这种全新保护方式为世界贡献了颇具价值的遗产保护思路,其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和生态智慧,在当代世界具有文明互鉴的独特意义。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这为人们从国际视野看待茶在经贸、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世界交流窗口。

2023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东山村一茶园,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制茶知识。王树成 摄

  丝路非遗:“一带一路”传播的文明互鉴案例

  丝路非遗见证了中国特色商贸物资的对外贸易。与“中国茶”一道被世界熟识的,还有“中国瓷器”“中国丝绸”。茶、瓷、丝,三者可谓中国最受世界青睐的“丝路商贸三大件”,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丝路非遗见证了中华特色产品制作技艺的海外衍生。历史上,中国世界输出特色优质瓷器产品;伴随着丝路贸易的中间商垄断、远洋贸易的商品供不应求等历史因缘,欧洲、中亚、南亚、东亚等地逐渐出现一些模仿或改良而形成自身风格的瓷器,例如日本的伊万里瓷、土耳其伊兹尼克瓷等,刮起了一股行销世界的“中国风”。

2022年6月,甘肃省张掖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藏族姑娘,展示省级非遗织锦带。闫姣 摄

  丝路非遗见证了中国关键技术发明的世界传播。中国“四大发明”中,与古代造纸术紧密相关的安徽宣纸制作技艺是“中国造纸”的代表,与“中国书法”“中国篆刻”等人类非遗项目密切相关。中国纸、中国字与中国印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意象的绝美艺术画卷,得到世界的欣赏并被广泛学习;雕版印刷技艺、活字印刷技艺等“中国印刷”的代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传播,影响了世界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效能。

  丝路非遗见证了海洋文明的习俗和技艺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密切相关的人类非遗项目有福建南音、妈祖信俗等,随海外移民带到了东南亚,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最典型的是妈祖信俗,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人类遗产,在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信众,其广泛传播与华人努力海外开拓和习俗交流密切相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基于闽南人创造的民间仪式,成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共同申遗成功的人类非遗项目,展现出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

2020年12月,福建厦门市钟宅畲族社区举行“送王船 做好事”传统民俗活动。吕明 摄

  人类非遗:世界交流共生的文明互鉴平台

  文明互鉴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着非遗保护工作中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世界上最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中国在非遗的海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世界提供了对遗产的独特理解方式。

  从中国翻译“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个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看到中国对于世界范围内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保护的理解进路:“非物质”体现了“日用即道”的工匠精神,“文化”体现了“活态见证”的人文交流,“遗产”体现了“文化家底”的当代互鉴。其保护级别冠以“人类”的名词限定,则强调了全球不同国家、族群、社区、集体中“人”的核心作用,文明互鉴正是依靠地球上不同地区人们的广泛交流而推动的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和相互信赖。

  文明互鉴过程中,文化遗产提供了更有仪式感的见证和叙述。物质文化遗产可让人们看到实地、实物、实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让人们看到实人、实物、实事,及贯穿其中的传承人和代际赓续的口传心授。这些正是中国故事的上佳讲述材料,具有鲜明的可见、可达、可触、可感的天然优势。

2023年2月,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俄罗斯留学生晓燕(右二)体验非遗“井陉拉花”。翟羽佳 摄

  在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中,中国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留下诸多痕迹,是中国世界对话的见证,其蕴含的中外文明互鉴内涵鲜明指向共生、共建、共筑以及交往、交流、交融的突出价值和非凡意义。

  人类非遗用诸多实际案例在讲述一个重要理念: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非遗传承本身是全球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更好地服务于本民族和世界

  品味人类非遗,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完)

  作者简介:

  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礼制史、中古墓葬考古、北京文化遗产尤其大运河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在《中国史研究》《考古》《中华文史论丛》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合编6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让国企民企在法律上、制度上受到平等对待

      昨天上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近期,不少地方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提上立法日程,在此次记者会上,发言人臧铁伟围绕国家立法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有关问题作出最新回应。  臧铁伟表示,全国人大法工委将认真研究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时间:04-22
  • 来自40万米高空的凝望!200余颗在轨遥感卫星守护“美丽中国”

      今天(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更直观了解这些工作成果,今天,我们选择通过国产高分卫星的“眼睛”,从40万米高空来观察中国。  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美...

    时间:04-22
  • 今年预计免除国家助学贷款利息23.25亿元(权威发布)

      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负担,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部分可再申请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4月21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

    时间:04-22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心铸魂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心铸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董振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

    时间:04-22
  • 透过“上海窗口”,看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 题:透过“上海窗口”,看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首次“走出”中国外交部蓝厅的蓝厅论坛,带着“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这一主题,“走进”了上海世界会客厅。  21日晚,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嘉宾登船夜览黄浦江。浦东、浦西两岸灯火璀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正...

    时间:04-22
  • 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人才之家”,组织部门当统筹谋划人才工作,向建设人才强国聚焦,打造爱才、育才、引才、用才全链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组织部门承担...

    时间:04-22
  • 【大国基理】以“礼”服人,浙江衢州的基层治理经验

      光明网讯(记者 李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时间:04-22
  • 人民财评:燃旺人间“烟火气”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我国餐饮收入达12136亿元,同比增长13.9%,显示了“烟火气”加快回归。餐饮业营业收入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0%以上,吸纳就业超过2000万人。餐饮业复苏势头持续向好,对当下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创意创新踊跃,内生动力充足,餐饮...

    时间:04-22
  • 蓝厅论坛|对话布鲁金斯李成:“气球事件”受到美国利益集团的左右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4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办。  论坛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就近期中美关系现状以及影响未来双边关系走向的因素,采访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以下为采访实录:  ...

    时间:04-22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人员按职级划分图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77.6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23.1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35.8万件,谈话函询7.5万件次,立案13.8万件,处分11.1万人(其中党纪处分9万人、政务处分3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1人,厅局级干部633人,县处级干部4669人,乡...

    时间:04-2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