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泉州何以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古城新读

2023-04-12 10:13:25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以中国音乐史“活化石”——泉州南音为创意的歌曲《百鸟归巢》,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让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唐宋以来,中原移民数次南迁,把中原音乐文化也带入了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逐步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文化。

  雅乐千年,“和鸣”于今。

  两年前,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以“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美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古泉州何以灿烂夺目?新泉州如何再次扬帆、重铸辉煌?就此,记者近日对话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陈伟平,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局长许颖颖。

资料图:图为开元寺。 王东明 摄

  记者:从“偏居一方”到“东方第一大港”,从历史文化名城到世界遗产城市,历史上的泉州有着怎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许颖颖:泉州,地处于东南沿海,枕山襟海,四季如春,素有“温陵”之称,其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

  先秦古越族人就在这里培育了古越文化,后来随着中原人口的迁徙入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这里源源不断地注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让这片热土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西晋,大批晋人“衣冠南渡”来到泉州并沿江而居。由此,这条大河被命名为晋江。

  及至中唐,黄河流域百姓再次大规模南迁。北宋末年,中原起烽火,“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泉州由此迎来第三次中原人迁入的高峰期。

  定居于晋江两岸的历代中原移民,也和当地人一样,与海相伴,向海而生,久而久之掌握了与海打交道的本领。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经过长期互动、交融,形成了厚重的泉州文化。

  千年前,作为中国南方的四大港口之一,泉州港的商船就已东至日本、琉球、三佛齐(今印尼巨港)。10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迎来了一个光耀史册的繁荣期,形成了大航海时代前的“首个世界体系”,跻身这一体系中的泉州表现格外优异。那时,泉州港帆樯如云,一艘艘满载丝绸、茶叶、瓷器的货船纷纷出港,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忙于卸舱。

  在如今以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有22处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遗址,分布于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它们集中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涵盖了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体现了泉州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认为,它们共同促成了泉州的崛起并蓬勃发展,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世界文化经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记者:从刺桐树到刺桐港,泉州港曾有过怎样的繁华图景?

  许颖颖:泉州先民以及纷至沓来的蕃商行贾,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鲜明印记。

  如今,刺桐树是泉州的市树,刺桐花是市花,在风中摇曳着别样风情。唐代以前,在东南亚,这种布叶繁密、花开红艳的乔木,让泉州先民感到喜庆满满,便紧赶慢赶把它们运回故乡栽植。

  真正让刺桐树名扬天下的,是五代泉州永春人留从效,这位清源军(即泉州)节度使(后封晋江王)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然于胸。他治理泉州17年,功不可没。当税赋有了厚实的储备,他立即重新加版修筑泉州城,并以超前的审美格局,命人沿着四面城墙环植刺桐树。于是,“刺桐”成了泉州的代称。

  宋朝初年,以泉州为主要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迅速雄起。此时泉州远离兵火,社会安定、民康物阜,对外贸易秉持平等互利原则,令各国心仪向往,于是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海外货物运抵泉州港口,陆地交通的后续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宋元时期泉州曾一度掀起建桥的热潮。100多座石桥横跨江海之上,便利了人与货物的往来流通。其中,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的泉州洛阳桥和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安平桥(即五里桥)影响最大,分别享有“海内第一桥”“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也就是海关,泉州成为国家级对外窗口,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保障中外商人在此做生意的权益。占尽天时地利的泉州如虎添翼,甚多外销瓷器由泉州郊外的德化、磁灶窑场烧制,外销铁器由安溪青阳冶铁场锻造。海外贸易的需求激增,还使得泉州成为了中国海船制造中心、纺织业中心以及福建重要的外销瓷、冶铁的生产基地。

  南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更多的泉州商船远航到亚欧非乃至拉美各国。在泉州和广州、明州(今宁波)这三个当时全国重要港口中,泉州凭借宽松的流通环境和坚实的航运基础,拥有“三湾十二港”,地位一步步上升。在泉州丰泽区法石码头的滩涂下,就曾出土一艘南宋商船,载重相当于700头骆驼运输量的总和。

  如今,只要翻翻《马可·波罗游记》《伊本·白图泰游记》,便能窥知当时泉州港帆樯如林的盛况。

  记者:今年新春伊始,“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品中有来自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在陈馆长看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何会如此引人关注、受人喜爱?

  陈伟平:首先,我向读者朋友们推介一下“源·缘——闽台艺术展”。这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共展出400多件闽台艺术作品,涵盖了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多个方面,其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选送了29件珍贵藏品参展。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对清代陶制风狮爷十分引人注目。“风狮爷”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民间信仰,人们相信其具有“镇风止煞、祈祥求福”的法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福禄”。此次参展的葫芦瓷瓶是2016年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10周年而设计,瓷瓶上的“妈祖福安”四字由祖籍泉州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亲笔题写,寓意“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馆主体建筑采用了中华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共通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从基本陈列《闽台缘》到专题展《乡土闽台》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充分展示了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历史事实。

  如果您到博物馆参观的话,建议不要错过主体建筑入口门厅的一幅火药爆绘壁画。它高18米、宽9米,是著名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的作品。他以中国人的古代发明——纸和火药为材料,运用现代艺术演绎了海峡两岸亘古不变而又历久弥新的文化主题:同文、同种、同根生。

  记者:作为我国首个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城市,历史上的泉州又是一座怎样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

  许颖颖:泉州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首个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城市。

  古代,随着绵延不绝的海上商贸往来,泉州先民义无反顾地出洋打拼,成为中华文化的早期海外传播者。与此同时,船来帆往,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也相继来到泉州,有些长期定居与当地人联姻,于是出现了“蕃客”“土生蕃客”“五世蕃客”等。当时, 在泉州城南的晋江沿岸建立了外商聚居区,宋朝政和年间还专门“请建蕃学”,为“蕃商”子女提供就学场所。越来越多的海外蕃商,已然成为泉州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宋元时期,泉州香料交易繁盛,阿拉伯商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不少以制香为业的家族。他们购入进口香料,加工成香品后投放海内外市场。当时,泉州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海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赢得了马黎诺里、伊本·白图泰、马可·波罗等旅行家的造访与盛赞。多元文化在此交融互鉴、和谐共生,泉州当之无愧地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如今行走在泉州,历代蕃商带来的域外文化与本土文化互鉴融通的遗存,俯仰之间随处可见。位于泉州西街、始建于公元686年的开元寺,其大雄宝殿的飞天乐伎斗拱是以印度迦陵频伽为原型的。宋元时期,泉州创建了形制仿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清净寺、世界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存草庵寺。泉州古城出土了众多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题材石刻。这些留存至今的宗教文化建筑或其构件,为泉州赢得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3期。)

  原标题:《涨海声中万国商 爱拼敢赢启新航——关于古城泉州的对话》

  监制|杨新华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康坤全

  采访|刘雅

  编辑|刘娴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加强两岸青年交流 国台办表态“愿意为此创造一切条件”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张晓曦 邢利宇)回应马英九关于两岸青年“多一份接触,多一份情谊”的期望,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2日在北京表示,大陆方面乐见并支持两岸青年加强交流互动,愿意为此创造一切条件。  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当日举行。朱凤莲介绍,日前随马英九先生来访的台湾青年有很多是第...

    时间:04-12
  • 中国PM10沙尘污染过程持续 影响范围波及苏浙皖鄂等地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阮煜琳)今年以来中国遭遇的第八次沙尘过程12日持续。随着冷空气继续南下,沙尘污染范围波及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地。监测显示,12日13时,北京、天津、石家庄、合肥、西安、南京、杭州、荆州等城市空气质量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显示,12日,受沙...

    时间:04-12
  • 巴西总统将访华!中巴已成发展中大国团结合作携手发展的典范

      中国网4月11日讯(记者 李智)近日,中国刚送别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又将迎来老朋友——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宣布:经双方商定,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将于4月12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卢拉曾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两次访华,并在2008年...

    时间:04-12
  • 全球连线|洪都拉斯希望与中国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洪都拉斯总统顾问、前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日前表示,希望洪中两国加强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共同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展开合作。  4日,塞拉亚和洪外长雷纳在总统府会见了中国驻洪都拉斯使馆建馆小组组长于波参赞。塞拉亚表示,近期他一直在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

    时间:04-12
  • “琼”尽好物看消博|国“潮”正当道,它们凭实力“出圈”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国内省市自治区展区中,带有中国元素的潮品,在展馆内掀起了一股“国潮”风,不少好物凭实力“出圈”。  北京馆内,航天元素满满的定制潮玩让人眼前一亮,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器应接不暇;来自上海馆的“国民奶糖”大白兔,变身“国潮兔”,用怀旧元素唤醒美好记忆;河南馆里的创...

    时间:04-12
  • 通讯:巴西人眼中的中国“绿色能量”——记中国企业助力巴西可持续发展

      新华社圣保罗4月11日电 通讯:巴西人眼中的中国“绿色能量”——记中国企业助力巴西可持续发展  新华社记者陈昊佺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技术不断涌入巴西可再生能源领域,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日益深化,为巴西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助力。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巴合...

    时间:04-12
  • 通讯:“这是老中合作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老挝热切期待中老铁路跨境客运开通

      新华社万象4月12日电 通讯:“这是老中合作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老挝热切期待中老铁路跨境客运开通  新华社记者章建华 林昊 孙一  中老铁路13日将开通昆明南至万象站双向运行的跨境客运列车,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老挝各界高度评价中老铁路...

    时间:04-12
  • 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见证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感受中国革命老区的蓬勃生机、近距离观察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果、帮助外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多名长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青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

    时间:04-12
  • 上海首条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高铁并行段隧道贯通

      4月12日,随着眼前出口井缓缓注水,全长4.9公里的高铁并行段隧道正式贯通,该标段作为上海机场联络线的重点工程,隧道从虹桥枢纽出发,从地上转入地下,全线并行的沪杭高铁是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高铁线路和盾构机隧道的最小距离仅8.1米,且高铁行车密度大,最小行车间隔仅3分钟,因此沉降控制要求极高,不能超...

    时间:04-12
  • 梯田为“布” 光影为“沙” 点亮乡村“夜经济”

      央视网消息:近日,浙江绍兴覆卮山景区的夜光梯田正式启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夜间乡村旅游新场景。  夜光梯田灯光演绎效果以沙画形式表现,梯田为“布”,光影为“沙”,通过明暗虚实间的转换展示生动别致的动画,实现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交融的沉浸式游览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夜间观光互动体验。 ...

    时间:04-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