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马克龙广州阅琴:《高山流水》的弦外之音

2023-04-12 09:31:14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刘娴

  近日,到访中国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松园驻足聆听了中国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千年古琴奏千年绝唱,古琴中蕴含着怎样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音乐中蕴含着中国人怎样的智慧?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就此话题,“道中华”专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

  记者: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那么,古琴中蕴含着怎样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田青: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人们发明和使用着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乐器。但是,像古琴这样负载着如此深厚文化内涵的乐器却极罕见。它不但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3000多首乐曲,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公元7世纪一直沿用至今的乐谱系统,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琴家,更重要的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孔子以琴歌“教化人生”,所以古琴又被称为“圣人之器”。

  古琴虽是一件乐器,但其基本结构却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些思想,反映了中国人基本的自然观和天地观。

  古琴由两块木板合在一起,上面是面板,有弧度,下面是底板,是平的,象征“天圆地方”。一张典型的古琴,长度是旧尺3尺6寸5分,暗合一年的365天;琴表面有13个徽,是取音的标志,暗合12个月加一个闰月。琴弦据说原来只有5根,即宫、商、角、徵、羽,代表五行中的君、臣、民、事、物,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了一根弦,遂成7弦。琴有琴额、琴项、琴肩、琴身、琴尾,象征人身,于是天、地、人三才具足。琴额附近架弦的叫“岳山”,琴首有“凤舌”,琴尾有“龙龈”,琴底支撑的两个脚叫“雁足”,两个发音孔分别叫“龙池”“凤沼”,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古琴“九霄环佩”。(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记者:据说,马克龙总统聆听的这张古琴有着悠久历史,请您分享一下这张古琴的故事。田青:这张古琴名曰“九霄环佩”。说起这张琴,我来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2007年4月12日晚,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举行了一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国事演出。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与以往都是以国家级专业院团代表国家艺术水准的选择不同,这场演出除了个别戏剧演员,基本上由来自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

  作为这场演出的艺术总监和主持人,我希望能让观众感到惊艳,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认识。我们以往几乎所有晚会的“开场”节目都火爆、热闹,叫作“震场”,面对日本各界的精英,如何能让这些看过太多世界一流艺术的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呢?为此,我安排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古琴独奏《流水》。

  上台后,我先简要地介绍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孔子以弦歌教化众生,传说中,日本朋友都熟悉的诸葛亮就是弹着它在空城之上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的”。

  接着,我请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将他即将演奏的唐琴展示给大家。我说:“古琴和人一样,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叫‘九霄环佩’,形容她的声音就像天上传来的仙女走路时玉佩碰撞的声音。这张琴是唐琴,琴腹里写着制琴的年代‘至德丙申’,即公元756年。”

  为了让大家对时间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接着说:“这张琴出生的那一年,中国的诗仙李白55岁,诗圣杜甫44岁。”这时,我听到台下似乎有惊诧声,于是加了一句“这张琴制作出来之后的3年,伟大的鉴真和尚开始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

  李祥霆弹的是著名《流水》,除了“九霄环佩”的泠泠仙乐,整个剧场鸦雀无声,真的是掉一根针在地上都能听见。面对如此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面对这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你曾对中国有了解还是有偏见,那一刻你只能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敬。

  这就是中国古琴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当千年之后的人们再捧起它的琴身,聆听古弦再次奏响《高山流水》,仿佛和古代圣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更加凸显出它的智慧与价值。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音乐中蕴含着中国人怎样的智慧?田青:假如只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的话,那就是“和”。这个“和”字,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最高体现之一,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终极追求。

  公元前522年,一个叫晏子的政治家就是以音乐为例,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和”:“和”的本质,就像音乐一样,要有不同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而“同”,则是“以水济水”,假如音乐只是一个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和而不同”道理上升为哲学,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古代乐器展。(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记者: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音乐?田青:中国的音乐文化不但开始得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人非常重视音乐。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音乐有着非常清晰、深刻的论断。孔子不但认为人格养成的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自己也会弹琴、唱歌,并且“无故不撤琴瑟”。

  我们的祖先发现,把“礼”和“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用荀子的话说:“乐合同,礼别异”。“礼”使人和人有区别,有尊卑,有秩序;“乐”则是通过音乐这种人类能够理解、欣赏和共情的艺术形式,找到人们的共同点,让人和人之间有关爱、有亲情,从而达到“和”的境地。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间都有一个“和”字,中国人的音乐更是如此。祖先们在音乐中追求的是平静与和谐,是心与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与万物、与天地的和谐。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传说:黄帝命令臣子伶伦制定乐律,伶伦来到昆仑山,听到凤凰的鸣叫,凤(雄)叫了六声,凰(雌)叫了六声。于是,伶伦就在山下的“嶰溪之谷”模仿凤凰的鸣叫,用竹子做了12根律管(确定音高标准的竹管),这12根长短不同的竹管所依次发出的各差半音的声音,就是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的“黄钟”,被作为中国音乐的标准音;而十二律,则成为中国音乐千百年来的基础和规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相信只要制定了本朝的音乐制度,尤其是制定了“黄钟”这个音高标准,便可以“天下大定”。这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最中国”的一件事。

  自周公建立西周的礼乐制度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改朝换代之后的新王朝要做的“国之大事”,其中便包括制礼作乐。首先,便是制定“黄钟”的音高标准。

  不仅如此,这个吹出“黄钟”音的竹管(玉管)还是制定国家“度量衡”的标准——以黄钟律管长“九寸”来定“尺”的长度,这是“度”。“量”指的是容积,在农业社会中量器是最常用的计量工具,汉代的量器分为龠、合、升、斗、斛;“衡”指的是重量,汉代衡权分为铢、两、斤、钧、石。将黄钟律管里装满“黍”,再倒出来后称其重量和体积就是量器和衡器的标准。将黄钟律管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器,可见古代中国人是多么重视音乐。

  记者: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田青: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发明了“八音”的乐器分类法,即根据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金”指青铜,如钟;“石”指玉、石,如磬;“土”指陶土,如埙;“革”指皮革,如鼓;“丝”指弦线,如琴;“木”“竹”指竹、木制乐器,如管、笛、柷、敔;“匏”指葫芦,如笙。其中最高贵的,即由编钟和编磬组成的“金玉之声”。古人认为“金声玉振”是可以上达天庭的声音,而美满婚姻也被称为“金玉良缘”。

  

▲箜篌。(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筒钦。(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数千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桑间濮上,人们用歌声寻求着爱情;队列行进,人们用歌声统一着步伐;共同劳作时,“吭唷”之声不断;冲锋陷阵处,金鼓之声齐鸣。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知多少关于人和音乐的传说: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而肝胆相照;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以音乐为媒而永缔佳缘;张良靠一枝洞箫“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亲兵;孔明用一张古琴、两扇城门,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乐由心生,《礼记·乐记》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如今的中国人,不但应该记住祖先的伟大创造,传承赓续,发扬光大,还应该多欣赏音乐。有条件的话,可以唱唱歌、学一件乐器。音乐,也是养成完美人格的重要标志。

  (《中国民族》杂志对此文亦有贡献。)

  受访者简介:

  

  田青,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记者 | 刘娴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加强两岸青年交流 国台办表态“愿意为此创造一切条件”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张晓曦 邢利宇)回应马英九关于两岸青年“多一份接触,多一份情谊”的期望,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2日在北京表示,大陆方面乐见并支持两岸青年加强交流互动,愿意为此创造一切条件。  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当日举行。朱凤莲介绍,日前随马英九先生来访的台湾青年有很多是第...

    时间:04-12
  • 中国PM10沙尘污染过程持续 影响范围波及苏浙皖鄂等地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阮煜琳)今年以来中国遭遇的第八次沙尘过程12日持续。随着冷空气继续南下,沙尘污染范围波及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地。监测显示,12日13时,北京、天津、石家庄、合肥、西安、南京、杭州、荆州等城市空气质量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显示,12日,受沙...

    时间:04-12
  • 巴西总统将访华!中巴已成发展中大国团结合作携手发展的典范

      中国网4月11日讯(记者 李智)近日,中国刚送别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又将迎来老朋友——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宣布:经双方商定,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将于4月12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卢拉曾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两次访华,并在2008年...

    时间:04-12
  • 全球连线|洪都拉斯希望与中国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洪都拉斯总统顾问、前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日前表示,希望洪中两国加强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共同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展开合作。  4日,塞拉亚和洪外长雷纳在总统府会见了中国驻洪都拉斯使馆建馆小组组长于波参赞。塞拉亚表示,近期他一直在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

    时间:04-12
  • “琼”尽好物看消博|国“潮”正当道,它们凭实力“出圈”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国内省市自治区展区中,带有中国元素的潮品,在展馆内掀起了一股“国潮”风,不少好物凭实力“出圈”。  北京馆内,航天元素满满的定制潮玩让人眼前一亮,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器应接不暇;来自上海馆的“国民奶糖”大白兔,变身“国潮兔”,用怀旧元素唤醒美好记忆;河南馆里的创...

    时间:04-12
  • 通讯:巴西人眼中的中国“绿色能量”——记中国企业助力巴西可持续发展

      新华社圣保罗4月11日电 通讯:巴西人眼中的中国“绿色能量”——记中国企业助力巴西可持续发展  新华社记者陈昊佺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技术不断涌入巴西可再生能源领域,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日益深化,为巴西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助力。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巴合...

    时间:04-12
  • 通讯:“这是老中合作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老挝热切期待中老铁路跨境客运开通

      新华社万象4月12日电 通讯:“这是老中合作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老挝热切期待中老铁路跨境客运开通  新华社记者章建华 林昊 孙一  中老铁路13日将开通昆明南至万象站双向运行的跨境客运列车,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老挝各界高度评价中老铁路...

    时间:04-12
  • 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见证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感受中国革命老区的蓬勃生机、近距离观察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果、帮助外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多名长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青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

    时间:04-12
  • 上海首条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高铁并行段隧道贯通

      4月12日,随着眼前出口井缓缓注水,全长4.9公里的高铁并行段隧道正式贯通,该标段作为上海机场联络线的重点工程,隧道从虹桥枢纽出发,从地上转入地下,全线并行的沪杭高铁是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高铁线路和盾构机隧道的最小距离仅8.1米,且高铁行车密度大,最小行车间隔仅3分钟,因此沉降控制要求极高,不能超...

    时间:04-12
  • 梯田为“布” 光影为“沙” 点亮乡村“夜经济”

      央视网消息:近日,浙江绍兴覆卮山景区的夜光梯田正式启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夜间乡村旅游新场景。  夜光梯田灯光演绎效果以沙画形式表现,梯田为“布”,光影为“沙”,通过明暗虚实间的转换展示生动别致的动画,实现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交融的沉浸式游览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夜间观光互动体验。 ...

    时间:04-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