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艾库斯卡:我眼中的中非科技交流

2023-03-10 21:25: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3月10日电 题:我眼中的中非科技交流

  ——专访南非黑尔堡大学教授艾库斯卡

  中新社记者 王曦

  当前,中非关系不断深入,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科技交流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在航天、农业、生物、化学等领域频繁结出硕果,推动非洲科技及经济发展进步,促进中非双边关系持续向前。

  近年来专注于中非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的南非黑尔堡大学教授奥鲁斯根·奥耶巴德·艾库斯卡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中非科技合作的发展特点及意义。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非科技交流的基本情况。

  艾库斯卡:科技合作是“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埃及、南非、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签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

  几十年来,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在农业、医药、卫生、环境、新能源、信息、通信、交通、生物、新材料、航天等双方共同关心的科技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非中科技合作已从单纯的政府间合作模式演变为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模式。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主题花坛夜景。贾天勇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科技交流合作有何特点?

  艾库斯卡:从交流领域来看,由于非洲不同国家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在双方科技合作过程中,合作的领域也不同。如南非经济科技基础相对较好,所以比较注重医疗、信息、新材料技术方面的合作;而埃及国内分布大片沙漠,双方在环境保护和荒漠治理技术领域的合作更多。

  从交流主体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进入非洲,企业在非中科技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在南非的150多家中资企业中,科技企业占了近三分之一,近半数在非中国企业为当地市场带来了新产品或者新服务,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带来了新技术。特别是在电信、手机、新能源等领域推动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铁建中土尼日利亚公司承建的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成功交付使用。图为乘坐城铁出行的尼日利亚小学生。王曦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科技交流合作的重大项目及其优势在哪里?

  艾库斯卡: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是由全球超过十个国家合资建造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阵列大科学项目。南非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相关科技基础,成为SKA全球两个场址之一。中国是SKA创始成员之一,不仅建有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且在SKA天线的研发、生产上具有相当实力。因此,SKA成为非中科技交流合作的一大项目,双方未来在相关领域科研上将开展更多合作。

  中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既是一个卫生健康项目,也是一个重大科技交流合作项目,已于2020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有利于双方一道实施好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健康卫生行动”,加快非中友好医院建设和非中对口医院合作,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农业是双方合作的另一大支柱。从1960年到2010年,中国在非洲完成了200多个农业援助项目。中国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可为非洲提供很多帮助。例如坦桑尼亚的Mbarali农场,其水稻产量一度占坦桑尼亚国内水稻产量约四分之一,为其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非洲记者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了解中国杂交水稻。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科技交流合作有何效果和意义?

  艾库斯卡:非中科技交流合作为非洲解决卫生健康、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3月,在西非发现并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截至2015年3月5日,累计派出13批102人次赴西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此次援非抗疫行动派出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工作覆盖广,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马达加斯加水稻灌溉面积在非洲国家中数一数二,曾被称为“印度洋的粮仓”,但因水稻种植技术落后,粮食不能自给自足。2007年,马中两国开始进行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中方技术人员在马达加斯加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超过5万公顷,平均稻谷单产每公顷7.5吨。现在,马达加斯加是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也是首个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的非洲国家。

  去年,中国驻南非使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天宫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乘组与非洲青少年问答”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活动形式非常开放新颖,加深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彼此了解,激发了南非乃至非洲的青少年对于航天科学的兴趣。

  可以说,非中双方携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双方的科技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媒体人来到山东青岛一庄园考察。俞方平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中非科技交流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新式殖民主义”质疑?双方未来方向在哪里?

  艾库斯卡:“新式殖民主义”完全是无稽之谈,中国在非洲并没有殖民行为。中国懂得为什么非洲应受到尊重。

  以科技领域为例,一系列事实足以说明一切。中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交流中没有附加条件,为非洲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例如中国的菌草技术,如今已经在非洲大陆开花结果,成为非洲人民走向富裕的钥匙之一。

  非中双方的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在农业、生物、医药卫生、信息通信等多个领域,合作形式多元多样。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指引下,非中科技合作研究愈发蓬勃发展,非中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机制正不断建立。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桌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佳鹏 摄

  当然,双方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非洲由于经济、社会等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科技工作人员吸引力不足;其次是合作领域范围相对狭窄,高精尖领域的交流合作比较稀少;三是非洲相对动荡的社会条件,使得一些非中科技交流合作项目难以为继。

  在我看来,未来,非中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将聚焦消除贫困饥饿和确保粮食安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信息通信及数字经济、资源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人文交流、能力建设等方面。(完)

  受访者简介:

  奥鲁斯根·奥耶巴德·艾库斯卡,南非黑尔堡大学教授、知名科学家、动物学博士,近年来专注于中非科技领域交流合作。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会正在进行 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发表讲话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会正在进行,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发表讲话。...

    时间:03-11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时间:03-11
  • 转存了解!国务院机构改革要点双语版来了

      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批准。“科学技术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这些机构,你知道用英文怎么说吗?“数字中国”、“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科技自立自强”,这些常见表述,该怎么翻译?双语知识帖↓↓收藏学习!...

    时间:03-11
  • 中国两会凝聚现代化远征的共识与力量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中国两会凝聚现代化远征的共识与力量  新华社记者 顾钱江 李云路 王秀琼  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国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建言献策,讨论兼具当下与长远意义的年度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代表、委员中间,阐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

    时间:03-11
  • 外国专家看两会: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南亚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马哈茂德·哈桑·汗3月10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中国全国两会已经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现代善治模式典范。  文章指出,两会生动展现了中国的法治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中国政府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

    时间:03-11
  • 伟大领航汇聚磅礴力量 团结奋进书写新的华章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952名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投下庄严一票,参与、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代表们表示,习近平主席全票当选,充分反映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

    时间:03-11
  • 五集政论片《中国的民主》第五集《有力的监督》

      1945年7月,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百年大党始终坚持党内自我监督与不断接受人民监督,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坚强有力。  人大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促进。它的...

    时间:03-11
  • 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有呼有应】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总流通72375万人次;文化馆3503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

    时间:03-11
  •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各界看两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这老汉亲眼看见,这句话在我们苏木山变成了现实!  苏木山地处晋蒙冀三省(区)交界处,“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门就爬坡”,海拔高、气候寒冷。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只在避风背阴处零星生长着几棵白桦树。  1958...

    时间:03-11
  • 让立法成为生动的“法治课”(两会走笔)

      “管法的法”要如何与时俱进?3月7日,在各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现场,大家积极发言,气氛热烈。在一次次的深入讨论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得以深入践行,更加深入人心。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是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

    时间:03-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