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加大技术防治网暴力度,打造理性网络生态

2023-03-09 07:43:23

来源:工人日报

  【社评】加大技术防治网暴力度,打造理性网络生态

  防治网暴更应着力涵养全体网民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共同体意识,让更多人意识到网暴有多恶劣,无理性的情绪宣泄、吃瓜式的站队等传导到受害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霸凌和伤害。要让更多人意识到,如果没有足够的制度约束,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网暴的人。

  据3月6日新华社报道,日前,“多家网站平台发布防网暴指南”的新闻冲上热搜。多家网站平台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维度,帮助网民防范网暴侵害。近一周以来,各重点平台主动向2300多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累计拦截涉网暴违法违规信息400多万条,处置账号8500多个。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出台反网络暴力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网络暴力”。

  公众苦网暴久矣。从刘学州、“粉发女孩”到旅游博主“管管”,都因不堪网暴而自杀,近期一名高考百日誓师的女生也遭遇网络攻击。网暴轻则损害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重则会使被网暴者遭受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其精神崩溃等严重后果。

  “不能让网暴者逍遥法外”,但治理网暴之难超乎很多人想象。

  首先是对网暴的定义、标准等有待明确。给负面评论点个赞算不算网暴?骂人到什么规模和力度才算网暴?不同的人对待网络攻击的反应不同,如何界定实际伤害和影响?因而,被网暴者常常陷入另一种苛责,“太矫情了,几句批评就算网暴了?”

  其次是在司法实践层面,有代表委员提出,缺乏反网络暴力的专项法律条款作为指引,在实际诉讼过程中,法官裁判规则难以统一。同时,网站平台主体责任不够明晰。当前,部分平台尚未实施实名制登记,部分网络平台虽有内容审核和投诉举报机制,但常常处于“时灵时不灵”状态。

  此外,治理之难往往不在“点”而在“面”。各平台虽然可以通过投诉举报或主动识别等手段对特定账号实施惩戒,但往往滞后、被动。也就是说,处理一个个“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遏制一个个“点”扩展成“面”、形成汹涌的潮水。

  事实上,相关方面一直在发力治理网暴。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都有涉及治理网络暴力的条款,但是,实践中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出来。

  此番重点网站平台发布的防网暴指南,在“一键防护”“主动识别”等技术治理上有了新的探索,这是对去年中央网信办《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中“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要求的落实,也是对公众呼声的回应,其效果值得期待。

  未来如何更加有效遏制网暴,形成具有推广意义和震慑作用的长效治理范本,各方还应不断探索。比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顶层设计,探索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等技术介入机制等。特别是平台作为最有能力发现和制约网暴行为的运营方,应对可能存在的现实变量设计更多技术约束方案,包括针对同一件事不同博主的二次创作和不同平台的多次转发,可能给被害人造成伤害,这种现象该如何避免?施暴人更换身份、绕开黑名单等惩戒机制的情形又当如何遏制?

  只有让防网暴的机制更加健全有力,被网暴者面对汹汹恶意时才不会孤立无援,才会有更多对抗网络暴力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让更多潜在的施暴者心有敬畏、学会理性发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防治网暴更应着力涵养全体网民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共同体意识,让更多人意识到网暴有多恶劣,无理性的情绪宣泄、吃瓜式的站队等传导到受害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霸凌和伤害。更关键的是,要让更多人意识到,如果没有足够的制度约束,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网暴的人,“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共建繁荣美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期待有更多技术手段能有效遏制网暴的滋生和蔓延——相信,你我都会是其中的受益者。

  吴迪(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检测极限压至十亿亿分之一 中国科学家实现一种极稀有同位素极限检测

      中新网合肥3月9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家近日将一种极稀有、放射性同位素单原子灵敏检测极限压低至十亿亿分之一量级。相关成果3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据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卢征天教授、夏添博士与同事合作,利用原子阱痕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极稀有同位素钙-41的单...

    时间:03-09
  • (两会声音)续双城情谊 上海市台联副会长廖志豪盼与台北恢复实体交流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朱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台联副会长廖志豪在北京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春暖花开之际,盼上海与台北早日恢复实体交流,延续双城情谊。  2010年以来,上海与台北共同打造“双城论坛”,深化交流合作成果。近年虽受新冠疫情及民进党当局限制等因素影响,双城民众...

    时间:03-09
  •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张漫子)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

    时间:03-09
  •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重庆)授牌成立

      中新社重庆3月9日电 (记者 刘相琳)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重庆)9日在重庆授牌成立,该合作区旨在建设成“台资西移”的重要承接点、台资企业在西部的重要集聚地,创新渝台经贸交流合作模式。  2022年11月,重庆获批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和生物科技及农业食品产业等...

    时间:03-09
  • 代表委员谈教育科技人才|增机会挑大梁,让青年成为创新生力军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陆成宽  3个月前,31岁的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申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该研究有望实现廉价大宗石化原料到药物的高价值转化,并为某些化工行业的“卡脖子”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的取得,离不开...

    时间:03-09
  • 在通道问答中,感受中国

      每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采访活动,也是了解我国政治生活大事的重要微观切口。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列席大会的国务院部门负责人在此接受媒体记者提问,以自身履职经历讲述意愿心声,回答民众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热点议题,通道问答成为国计民生...

    时间:03-09
  • “乙类乙管”实施2个月,目前出入境情况如何?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距离今天已经过去2个月,目前出入境情况如何?对出入境人员的防控措施要求如何?  “乙类乙管”实施2个月 出入境流量大幅回升  自1月8日我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截至3月7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972.2万人次,出入境交通...

    时间:03-09
  • 拎稳“菜篮子”,给设施农业升级

      中国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80%以上,其中大部分种植蔬菜——  拎稳“菜篮子”,给设施农业升级(“一号文件”新提法传递哪些信号④)  春茬蔬菜种植,育苗是第一环节。在北京市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杨镇育苗基地内,全自动喷灌车正在为幼苗浇水。这里有8栋温室大棚,移动式育苗架与地面土壤隔绝,避免...

    时间:03-09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广大干部群众热议文化强国建设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两会时间)    ——广大干部群众热议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时间:03-09
  • 如何切实为“自己人”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几点要求

      作者:沈鹏远 陈方刘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重申了党对民营经济的政策。一句“始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不...

    时间:03-0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