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勇做探索先锋、勇闯科研高地、勇担发展重担

2023-03-06 16:38:46

来源:新华网

  中国经济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勇做探索先锋、勇闯科研高地、勇担发展重担

  编者按:“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需要提振企业企业家信心;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同样需要提振企业企业家信心,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和动力。新华网上市公司频道特别推出“中国经济的信心”大型主题系列采访,对话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传递市场声音、提振发展信心、激励使命担当。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黄海荣)“2022年是爬坡过坎、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多重考验,也见证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今日中国经济底盘更加坚实,产业升级根基更加牢固,这让我们对经济整体好转满怀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无论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是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都是科技领军企业逆周期奋进、下好‘先手棋’的重要机遇期。”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夕,雷军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三份建议,分别是《关于推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建议》《关于构建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汽车文化,助力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建议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雷军代表建言增强相关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抓住在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

  蓄势待发坚持技术为本”牢筑“护城河”

  在2023年向小米全体员工发布的全员信中,雷军将今年的关键词定位为“稳健推进,蓄势待发”,意在为未来2-3年的新一轮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雷军代表表示,小米2023年研发投入将超200亿元,2022年至2026年总计将超1000亿元,重点突破自研芯片、AI、影像、快充、IoT等关键技术,加快探索自动驾驶、仿生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在2022年12月14日小米对外发布的知识产权白皮书中引用第三方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9月30日,小米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专利超过2.9万项,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5G标准专利声明份额全球排名第13位。

  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进入12个科技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8项。雷军代表表示,“作为科技型企业,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已经成为我们高端突破、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支撑。”

  全链路产业赋能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未来的产业竞争既是硬核技术的比拼,也是生态之争、体系化能力之争。

  “我们致力于打造全链路产业赋能,助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雷军代表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在北京的二期智能工厂正在加紧施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将建成符合‘灯塔工厂’标准、国际一流的智能工厂。”

  目前,小米智能制造体系正在向制造行业不断输出,一些供应链合作企业已经启用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体系。据介绍,小米已投资110家智能装备公司,拉动上下游产品及技术供应商100余家,初步形成了国产制造装备供给生态集群。

  营造新型科技生态构建全场景美好智能生活

  2020年,小米正式对外宣布冲击高端市场。“三年高端化探索交出了满意答卷,旗舰机实现‘一机两颗自研芯’,在芯片、移动影像、充电、屏幕等一系列关键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雷军代表说。而这只是他所主导的科技生态的一部分,“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全力营造完备的新型科技生态,以人为中心,紧密连接人和万物。”雷军代表坦言,正在构建不断延展的科技场景,从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制造、智能电动汽车以及仿生机器人,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场景的美好智能生活。

  对于外界非常关注的造车进程,雷军代表表示,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进展顺利,首款车将于2024年下线并实现量产。他认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终局是‘消费电子化’,汽车工业的内核将会从‘机械工业’向‘信息工业’、‘消费电子’转变,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软件定义汽车将是竞争的制高点。”

  雷军代表认为,今后汽车行业会变成“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收入将由硬件、软件和各类汽车服务构成。“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电动汽车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充足的机会。”雷军对此充满信心。

  2023年是小米开启全新发展周期的一年,一系列变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据雷军代表介绍,集团开年第一件大事即宣布设立两个关键的集团治理专业委员会,以根本性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上市企业要实现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赋能是内核驱动,构建体系化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则是坚实的基底。

  在采访最后,雷军代表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企业群体已经走进了奋进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给予了我巨大的鼓舞,我们要勇做探索先锋、勇闯科研高地、勇担发展重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初心如磐、奋辑笃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写下生动的注脚。”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120万亿元新台阶

    原标题:国家发改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120万亿元新台阶国务院新闻办今天(6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说,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综合表现十分亮眼。国内生产...

    时间:03-07
  • 三维成像!中国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测试成功

      中国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测试成功  去年11月12日,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搭乘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中国空间站,成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 近日,中国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完成在轨验证,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通过该显微镜成功获得皮肤三维图像。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双光子显微...

    时间:03-07
  •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音源首次被数字化保存

    原标题:守护国宝古乐!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音源首次被数字化保存历经2400余年,青铜编钟依然清脆悦耳,震撼人心!近日,在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传统器乐数字化”项目完成对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的音源采集,“古代乐器之王”在数字世界中被“敲响”,音源有望永久保存。据了解,“传统器乐数字化”项目是落实...

    时间:03-07
  • 你有一份两会晨报,请查收!〔第4期〕

      今天是3月7日,有哪些两会要闻?又将有哪些日程安排?一起在“两会晨报”中,一探究竟!  热点  习近平看望全国政协委员  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

    时间:03-07
  • 两会1+1丨聚焦“国家账本” 一起了解财政资金怎么花→

      3月6日的小组会议上,代表们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审查预算报告,如何看待这份换届之年的“国家账本”?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怎样加力提效?2023全国两会进行时会场内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面孔与声音?今年国家财政预算要办的“头三件”重要大事是什么?如何激发市场主体的信心?点击视频,董倩、白岩松邀您一起关注《...

    时间:03-07
  • 国家“钱袋子”将撑起百姓和企业的“好日子”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7万亿元,增长5.6%  【两会视点】国家“钱袋子”将撑起百姓和企业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 北梦原 罗筱晓 周怿  阅读提示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增长5.6%。对于企业来讲,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也大...

    时间:03-07
  • 委员呼吁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 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针对加班较多挤占职工休息休假时间问题,总工会界别委员呼吁  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 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本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陈晓燕 郝赫 裴龙翔 王维砚)“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相关政策,避免长时间劳作给职工身心带来不利影响,让职工享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国两会上...

    时间:03-07
  • 新闻多一点 | 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总书记还指出,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

    时间:03-07
  • 两会特稿|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题: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

    时间:03-07
  • 两会报告解读|外资怎么引?外贸怎么稳?——从三个报告看推进高水平开放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外资怎么引?外贸怎么稳?——从三个报告看推进高水平开放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李铮、周蕊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对稳...

    时间:03-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