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新华时评:为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2023-02-28 19:08: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为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新华社记者李恒

  “瓷娃娃”“蝴蝶宝贝”“黏宝宝”……这些罕见病别名背后,是患者经历的常人无法想象的痛。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了解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才能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罕见病是诊疗难度极大的疾病,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在我国,不少罕见病患者依然面临“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的难题。

  据调查,以往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为4年。更快更准被诊断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心愿。近年来,我国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加强罕见病医师队伍培训、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系列推进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有力举措,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被看见”。

  “有药可用”事关罕见病患者的健康福祉。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已知的罕见病中95%的罕见病无有效治疗药物。对此,我国不断提升罕见病药物研发能力,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探索同情用药。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也照见医学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温度。

  罕见病治疗费用高,是横在全球罕见病患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覆盖法布雷病、庞贝病、戈谢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这一惠民生的举措有效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温暖着他们的心。

  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对每一个小群体都要关爱、都不能放弃。随着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罕见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得到更好地呵护和保障。(新华网)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专家建议:借鉴惩罚性赔偿模式激励垄断行为受害者维权

      反垄断民事赔偿诉讼少举证难赔偿低 专家建议  借鉴惩罚性赔偿模式激励原告维权   □ 本报记者 张维 刘欣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反垄断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平台垄断、...

    时间:03-01
  • 比唇语专家更懂唇语 读唇语软件识别准确率远超人类

      读唇语软件识别准确率远超人类  “动动嘴皮子”,AI就能知道你在说啥   可以想见,由于公益、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巨大的潜在需求的牵引,以及AI技术飞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在不久的将来,AI读唇语有望实现快速推广与深度普及,产业前景十分可期。  ——闫怀志 北...

    时间:03-01
  • 类器官智能,最前沿生物计算向我们走来

      未来计算机在人脑细胞上运行?  类器官智能,最前沿生物计算向我们走来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张梦然  尽管人工智能(AI)创造的记录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的学习能力与人脑相比依然相形见绌。现在,科学家们揭示了一条革命性道路:类器官智能,即以实验室培养...

    时间:03-01
  • 安徽首批体细胞克隆地方猪培育成功

      科技日报合肥2月28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2月28日从安徽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动物科技学院殷宗俊教授团队开展的定远猪体细胞克隆和胚胎移植实验获得成功,4头通过胚胎移植受孕的大白母猪,顺利产下56头全身被毛黑色、健康状况良好的定远猪仔猪,胎均产仔数14头。本次研究的...

    时间:03-01
  • 退休后两次索贿为何定性不同 从梅云年案说起

      退休后两次索贿为何定性不同  从湖北省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梅云年案说起  本报记者 方弈霏  特邀嘉宾  王祖顺 宜昌市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  王 超 宜昌市纪委监委第十审查调查室副主任  张 尉 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员额检察官  李伟文 宜昌市伍家...

    时间:03-01
  • 北京健全制度规范深化重复举报治理 回应群众关切

      北京健全制度规范深化重复举报治理  回应群众关切 解决急难愁盼  本报记者 程威 刘一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举报工作是我们党密切联...

    时间:03-01
  • 逐梦寰宇问苍穹 在国博感受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非凡历程

      走进国博感受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非凡历程  逐梦寰宇问苍穹  本报记者 柴雅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

    时间:03-01
  • 新华述评: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  近3亿师生重返充满生机的活力校园,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5亿人次的春运交织成流动中国的温暖图景;多个国家盛情迎接中国出境旅游团……穿越疫情的阴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

    时间:03-01
  • 十年两会·温暖记忆|“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新华社郑州2月28日电 题:“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孙清清  黄河北岸的豫东平原,微红的朝霞映衬下,麦田延伸向远方。在河南省濮阳市庆祖镇西辛庄村,一排排小楼干净整齐。门口挂着一串串红灯笼的一处院落,就是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的家。  “记者朋友,快进家!你们来得怪早,等天再...

    时间:02-28
  • 夯实新时代良法善治根基——追寻国家立法五年闪亮足迹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夯实新时代良法善治根基——追寻国家立法五年闪亮足迹  新华社记者熊丰  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编纂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通过香港国安法……回望过去五年,一个个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已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

    时间:0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