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护好黑土地,端稳中国饭碗

2023-02-25 11:53:11

来源:光明日报

  雨水节气已过,冰封的黑土地渐渐苏醒,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正蓄势待发。作为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守护好每一寸黑土地,不仅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更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黑土地我们责无旁贷!”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党总支书记吴艳良几乎每天都会和黑土地打交道,因此特别关注黑土地保护的相关话题。

  “铁岭市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市现有耕地全部被列为东北黑土区范围。”经过长期的走访调研,吴艳良发现,长期高强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耕地变“瘦”、变“硬”、变“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为此,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艳良提出了《关于实施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建议》。在这份建议中,他提到,加大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扶持力度,扩大黑土地保护示范项目和建设项目规模,实现黑土区保护全覆盖;加强黑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此外,吴艳良还建议,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投资标准。“就铁岭市而言,实施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亩投资标准至少应达到200元;实施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亩投资标准至少应达到3000元以上,否则低标准投入只能保护和建设低标准农田,难以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他说。

  不久后,吴艳良便收到了农业农村部对这份建议的回复——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多措并举提高保护成效、加强黑土地利用效果监测评价……在这份回复中,吴艳良看到,自己的建议被充分吸纳,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一系列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的措施正在补充完善。

  2021年7月,吴艳良再次收到一个好消息,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等典型黑土区开展综合保护治理。通过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肥沃耕作层培育等综合举措,确保“十四五”期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面积1亿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000万亩,治理侵蚀沟7000条,实施保护性耕作1亿亩,有机肥还田面积2000万亩。

  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站上这片希望的田野,吴艳良干劲满满。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做黑土地的守护者,保护好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

  (本报记者 李睿宸)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不负好春光!江苏文旅市场再现蓬勃活力

      明孝陵赏梅客流超10万人次、南京地铁17日客运量达315.5万人次……连续几个周末,江苏省内多个场所日均客流迎来新高,“人从众”的景象再度回归。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这片春日好时光里,江苏多地文旅市场复苏,展现消费的蓬勃活力。  春日芳菲竞盛妍,景区迎来火...

    时间:02-25
  • 东西问·速读丨航天专家:中国空间站是一张“国家名片”,更是重要国际合作平台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马帅莎)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专访时表示,中国空间站是一张“国家名片”,更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未来国外宇航员有很大概率乘坐神舟飞船到访中国空间站,航天应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领域。  2022年,中国空...

    时间:02-25
  • 奋进的春天|贵州:“特意性”旅游资源助力消费扩大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奋进的春天,贵州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旅游一业兴,带动市场百业旺。2月23日,2023“多彩贵州”文旅企业对接会在四川省成都市...

    时间:02-25
  • 学习语|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导推动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涌现出...

    时间:02-25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杨硕: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新网贵阳2月25日电 (杨茜 袁超)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诊室外,病人有序排着队,等着看病。坐诊的医生是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教授杨硕。  双手轻轻搭在病人的脉搏上,两眼微闭,过一会,仔细开始询问病人的情况。对待每个病人,杨医生不急不缓。  这一段时间,除了坐诊看病,杨硕作为全...

    时间:02-25
  • 东西问·人物丨王巍:中国考古要见众生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王巍:中国考古要见众生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倪伟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2002年至2016年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  他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他是中国考...

    时间:02-25
  •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姜涛: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2月20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二),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重庆2月25日电 题:从“吃素”到“吃肉...

    时间:02-25
  • 东西问·速读丨英专家回应“中国太空威胁论”:科学合作是非常强大的团结因素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马帅莎)针对个别国家渲染所谓“中国太空威胁论”,英国国家空间学院院长、英国国家航天中心主任阿努·欧嘉(Anu Ojha)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专访时表示,不同国家之间会存在政治差异,但实践表明,不同立场的国家可以走到一起,相信科学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更...

    时间:02-25
  • 2023年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在南宁启动

      中新网南宁2月25日电(记者 蒋雪林)2023年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启动仪式25日在南宁举行。台湾民意代表郑天财率领台湾花莲县少数民族参访团出席仪式。  广西台办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多年来,广西与台湾、与花莲往来频繁,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热络,成果丰硕。两地连续举办了十九届桂台少数民族交流周...

    时间:02-25
  • 东西问·中外对话丨中国空间站如何成为全人类的“太空之家”?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中国空间站如何成为全人类的“太空之家”?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北京开幕。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年,就在这一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太空之家”遨游苍穹。建设完成的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

    时间:0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