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更多粮田变良田

2023-01-16 05:56:52

来源:人民日报

  更多粮田变良田(经济新方位·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2023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农田建设怎样才算“高标准”?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谁来建?建成之后如何管护?近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委负责人和一线干部群众。

  “高”在哪?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万亩粮田变良田。示范区开展方田化和灌排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地变得好种了,好收了,打粮多了,卖粮也有了保底。”齐家镇长泡村村民王海波说。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给出“标准答案”: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吴洪伟说,从各地建设实践看,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三高”:一是农田质量高。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产出能力高。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三是资源利用效率高。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显著提升水、肥、药利用效率。根据调查,项目区节肥13.8%、节药19.1%,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吴洪伟说,从近几年各地旱涝灾害发生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抗灾能力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多年罕见干旱。“以前一遇到旱情,原有的沟渠不通水,心里干着急。现在好了,新修的灌溉及排水工程,铺设了高效节水输水管道,想啥时灌就啥时灌。去年有旱情,但我家的600多亩水稻每亩仍增产100来斤。”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江西省泰和县上圯乡种粮大户肖仁和很感慨。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2019年、2020年每年建成面积超过8000万亩,2021年建成面积超过1亿亩,2022年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在建设布局上,围绕提升粮食产能这一首要目标,突出粮食主产区,突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从区域分布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07亿亩,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7%。

  谁来建?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

  “庄稼种在项目区,我种了100多亩地,玉米亩产最高达到1700多斤,增产三四百斤。前段时间浇了遍越冬水,今年夏收小麦收成也差不了。”山东省禹城市伦镇城西村种植大户刘兴平对丰收充满希望。

  2021年,禹城市争取1.5亿元资金,完成了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刘兴平所在的城西村2600多亩地全部划入其中,新上了11眼的钢混井。“有了新机井,一按开关就能轻松浇地,一小时还少花7元钱。”刘兴平说。农田变化带来丰产,2022年伦镇示范区实现粮食亩产1542.5公斤,比上年增产15.6%。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高标准农田如何建?郭永田说,农业农村部将明确建设思路、区域布局、重点内容、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在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加快把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在建设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各地项目实施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

  ——在建设内容上要综合配套。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建设内容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在建设措施上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耕地质量问题、农田设施短板和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建设。比如,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统筹做好新建、补建和改造提升,重点解决耕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保障条件薄弱、田间设施老化损毁等问题。

  高标准农田“谁来建”?郭永田说,高标准农田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项目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包括制定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资金连年增长,为农田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2019年、2020年分别安排中央资金859亿元、867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到1008亿元、1096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

  同时,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多元化投入渠道不断拓宽。江西、四川等省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等,将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3000元。江苏省大力增加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亩均投入达到3000元。河南省西平县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引进省水投集团投资3.2亿元,探索融资新模式。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阳县委书记邢振东说,县里成立了高规格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推进建设。严格落实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合同制,严把设计关、材料关、施工关、资金关、监理关、验收关等“六关”,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如何管?

  日常管护结合专项维护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管护仍需加强。吴洪伟说,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部分地方财力有限,难以真正落实管护资金。要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  

  高标准农田如何管?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你看这个铝制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了解到全部工程数据,并且管护单位、管护人详细信息都有。”禹城市农业项目开发中心主任郭鹏说,该市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农业项目开发中心督导监管、乡镇驻地落实监管、管护员责任到人的建后管护机制,每条路、每个机井都有人负责。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湖江镇中塘村的一处水渠旁,赣县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这里了解情况。“这个水渠之前被收割机不小心压坏了,我们巡护时通过‘田管家’系统现场上报,6天就修复好了。”赣县区“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村级巡查员肖国洲说。

  赣县区创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管理模式,与保险公司携手推进高标准农田“科技+保险服务”,开发“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农田的道路、沟渠等出现问题,可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上传平台,有关机构将视情况处理维护。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2万亩高标准农田纳入了试点。

  日前,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受建设年限、投入水平、因灾损毁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2023年起,将全面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全国将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报记者 常 钦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蓝佛安当选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金湘军当选山西省省长

      新华社太原1月16日电 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月16日选举蓝佛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宇、贺天才、谢红(女)、王纯、张志川、吴俊清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选举金湘军为省长,吴伟、刘旸、汤志平、李成林、赵红严(女)、杨勤荣、熊继军为副省长;选举王拥军为省监察委员会主任;选举冯军...

    时间:01-16
  • 涉疫谣言套路多,捕风捉影惹恐慌——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2年12月辟谣榜综述

      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根据网上数据监测和网民举报,对2022年12月网络谣言进行了梳理分析。当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编造官方信息、虚构涉疫事件、炮制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伪科普”等方面,以假借权威、移花接木、捕风捉影等套路蛊惑人心、制造恐慌,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假冒权威造谣生事。...

    时间:01-16
  • 春运第9天全国发送旅客4114.1万人次

      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15日(春运第9天,农历腊月二十四)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114.1万人次,环比下降2.7%,比2019年同期下降46.8%,比2022年同期增长47.2%。其中:  全国铁路发送旅客811.1万人次,环比下降1.0%,比2019年同期下降17.8%,比2022年同期增长32.1%。 ...

    时间:01-16
  • 【光明论坛】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光明论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近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等文件,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重大举措。...

    时间:01-16
  • 秦刚同阿盟秘书长盖特举行会谈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开罗同阿盟秘书长盖特举行会谈。  秦刚表示,上个月,首届中阿峰会成功举办,取得丰硕成果。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指路定向,具有里程碑意义。中方愿同阿方一道,秉持中阿友好精神,落实好峰会成果,...

    时间:01-16
  • 埃及总统塞西会见秦刚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月15日,埃及总统塞西在开罗会见到访的中国外交部长秦刚。  塞西说,请转达我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再次祝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是伟大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埃中友谊历史凝结,牢不可破。埃及将继续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埃中...

    时间:01-16
  • 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城市更新”

      中新网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杜燕 刘文曦)如何推进城市更新,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从打造宜居环境、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核心区服务功能等方面建言献策。  来自无党派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

    时间:01-16
  •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专题深思)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

    时间:01-16
  • 辽宁沈阳铁西区:科技攻关补短板 自主创新强实力

      辽宁沈阳铁西区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攻关补短板 自主创新强实力(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  以先进装备制造等为重点产业的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制造业企业以科技攻关补短板,补强重点产业链,202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制...

    时间:01-16
  • 2023年总台春晚主持人阵容定了!

    今天(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阵容发布,任鲁豫、撒贝宁、尼格买提、龙洋、马凡舒、王嘉宁将陪伴观众一起迎接癸卯兔年的到来。1月21日晚相约除夕,共迎新春!...

    时间:01-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