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展望下一个十年:“一带一路”将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2023-01-14 07:32:00

来源:光明日报

  在中国坚持不懈的推动下,“一带一路”提供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也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了确定性。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的契机,将为世界发展治理带来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国际环境新增变数

  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意义,不只在于它是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所倡导和推动的国际倡议,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已经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国际合作范式创新。“一带一路”倡议在强调“开放”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连接”这个关键词,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修路架桥。显而易见,这意味着一种更积极的全球化推动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些人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力量的“扩张”,除了其政治偏见的作祟,也是其对历史的短视。从本质上讲,共建“一带一路”是由代表性的新兴国家推动的、对21世纪全球化新现实的适应和促进。

  共建“一带一路”最深层次的国际背景是当代全球化。要回顾“一带一路”的发轫发展,就要首先分析全球化的脉动。2013年,当中国领导人擘画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世界各地对全球化的发展尚充满信心。然而几年之后,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泛滥,新冠疫情引发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衰退。2022年的世界正处在这波历史低潮之中,共建“一带一路”既面对着更大的需求空间,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

  逆全球化加剧。2022年地缘政治动荡频发,带来最大冲击的是俄乌冲突。西方对俄罗斯施加全方位制裁尤其是金融制裁,使多国经济社会陷入风险和不确定性之中,整个欧洲不得不重新寻找能源供应来源,很多发展中国家重新寻找粮食供应来源,大量跨国投资撤回或者重构,全球媒体和互联网被割裂为不同的世界,“脱钩”“断链”的阴霾笼罩全球。

  发展中国家困境加深。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2022年是一个灾祸连连的年份。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冲击尚未褪去,全球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冲击又降临。乌克兰和俄罗斯小麦出口的中断严重冲击了那些小麦依赖进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是动荡持续、灾祸不断的国家。非洲地区的饥饿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增加。经济衰退加上通货膨胀,进一步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引发更普遍的债务问题。斯里兰卡国家的破产只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困境的一个注脚。

  美西方加紧搞“小圈子”。美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反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不断加剧对中国的大国竞争,美西方主要国家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一些国际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其中包括美国的“蓝点网络”计划、“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以及欧洲的“全球门户计划”等。2022年6月,七国集团峰会将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整合起来,形成所谓“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标志着从2022年开始,美西方集体发起了直接针对“一带一路”的竞争。

  共建成就依然不凡

  在上述国际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一年依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一带一路”包含着“开放”和“连接”两个要素。可以说,缺乏“政策沟通”所推动的开放,其他的“连通”都会缺少保障。从双边合作来看,2022年,又有5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多边合作来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为周边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多边规则支撑。此外,中国领导人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中逐步得到落实。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的“连接”要素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硬联通”的关键。2022年,多个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载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史册。雅万高铁试验运行,成为东盟地区第一条运行通车的高速铁路;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运行一年,明显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大桥、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纷纷投入运营。在欧洲和全球遭遇经济困境之时,中欧班列的货运量逆势增长。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给面临风险的共建国家经济增添了韧性。

  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尽管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仍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计进出口额达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高出中国外贸整体增速11.8个百分点。同一时期,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8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这表明,在困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共建“一带一路”具有独特的价值。

  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文明互学互鉴从广泛层面的文化交流向民生和发展项目聚焦。这些被誉为“小而美”的项目,与宏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辅相成,彼此紧密连接起来。例如,“鲁班工坊”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当地劳动力提供实用技能,农业、妇女等相关教育项目在过去一年进一步形成品牌效应。

  新形势孕育新硕果

  2023年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启10周年。作为面向21世纪的新型合作机制,10年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来说不过是一个开始。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才刚刚建成,还要在日后长久的岁月中逐步发挥经济和社会效应。但10年又是一个代表着中长期的时间概念。面对全球形势急剧变化,我们可以站在2023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新形势带来新机遇。当前,美西方国家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客变成了竞争者。面对新局面,我们的战略定力可以牢牢建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先进性上。缺少“连接”的“开放”,必然导致优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的“剪刀差”,使全球化长期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相比之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连通形成了一种有形的公共产品,对于可持续的发展和连接具有关键价值。而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并非西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所喜好和所擅长。而“一带一路”建设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贡献,正受到越来越多共建国家的认同和赞誉。

  重点区域进入收获期。共同“修路”的目标是共同“致富”。对于中国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连通效应最早在周边地区带来持续的经济发展收益,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地区也将继续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亮点。2023年,随着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推进,制造业将持续转移和升级,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将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上进一步重构。从更广区域上看,中国与共建国家将通过海陆通道进一步拓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发展层次更为丰富。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打通“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日益深入地统筹于具体的共建项目和发展合作实践中,“小而美”的民生和文化合作项目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连接”是一道世纪命题,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力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各个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来说,也是一场大考。放眼下一个1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将使中国更美好,也将使世界更美好。

  (作者:周鑫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微视频丨总书记的新春约定

      年味渐浓之时,有一份温暖总会如约而至。贴福字、包饺子、做年馍、敲响佤族祝福木鼓……十年来,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中间,问冷暖、听民声,在升腾的年味中与大家一起分享新春的幸福滋味。这份 “新春约定”,风雪无阻,暖人心扉!  制作丨王元 曲羿 樊浩 许梓晴 赵思佳 杨振江...

    时间:01-14
  • 国家卫健委:急诊总体呈现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

      中新网1月14日电 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请问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的总体情况,就诊人次有什么变化趋势?门急诊又有什么...

    时间:01-14
  • 国家卫健委: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中新网1月14日电 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米锋表示,要面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

    时间:01-14
  •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发生4.3级地震 震源深度9千米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14日16时02分在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北纬32.92度,东经92.22度)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图片来源: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时间:01-14
  • 如何高质量建设涉台经济合作园区?福建省人大代表助解“成长的烦恼”

      (台海观澜)如何高质量建设涉台经济合作园区?福建省人大代表助解“成长的烦恼”  中新社福州1月14日电 (记者 龙敏)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先后设立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各种涉台经济合作园区,有效推进了闽台经贸交流合作。但目前,涉台经济合作园区频遇政策优势不明显、台资项目及人才数量少、...

    时间:01-14
  • 新华述评: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  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超过21万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超2亿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达600余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各地...

    时间:01-14
  • 唐一军当选江西省政协主席

      中新社南昌1月14日电 (记者 吴鹏泉)江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14日在南昌闭幕。唐一军当选十三届江西省政协主席。  官方公开简历显示,唐一军,男,汉族,1961年3月生,山东莒县人,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  唐一军曾任浙江省舟山市委秘书长,浙江省舟山市委常委、秘...

    时间:01-14
  • 王常松当选天津市政协主席

      中新社天津1月14日电 政协天津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月14日选举王常松为天津市政协主席,孙文魁、李绍洪、尚斌义、张金英(女)、齐成喜、王建国、李剑萍、高秀梅(女)、张凤宝为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常松,男,汉族,1962年7月生,研究生,中共党员。  王常松曾长期在审计署工作,先...

    时间:01-14
  • 天天学习|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开创新的历史辉煌

      |天天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从党的七...

    时间:01-14
  • 【每日一习话】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这段话出自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讲话。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省,进山村、访农家,到工厂、进商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临汾市汾西县,总书...

    时间:0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