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防范风险

2022-12-27 09:27:51

来源:人民日报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防范风险

  ——权威专家解读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么?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如何有效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权威专家——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进行了解读。

  问:我国的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目前,甲类和“乙类甲管”的传染病有哪几种?

  雷正龙: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发生时的危害程度,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现行法定传染病病种共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目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甲管”的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2种。

  问:“乙类甲管”传染病与“乙类乙管”传染病在防控措施方面的主要不同点何在?

  雷正龙:在疫情防控方面,“乙类甲管”与“乙类乙管”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报告时限方面。对于“乙类甲管”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对“乙类乙管”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二是隔离措施方面。“乙类甲管”传染病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乙类乙管”传染病根据病情需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三是区域管理方面。对已经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甲、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锁疫区等紧急措施。

  四是交通卫生检疫方面。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时,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乙类乙管”传染病不实施该措施。

  问: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么?调整后会出现哪些风险?如何有效防范?

  雷正龙: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款规定,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调整后由于不对传染源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短时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将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三是调整初期,部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现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平稳实施。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倡导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帮助公众合理用药、正确就医,保持平和心态、乐观心情。二是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分级分类诊疗机制。三是加强药物供应保障。做好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及方式,满足居民购药用药需求。

  问:调整后在疫情防控方面,政府责任是否有变化?各部门是否还有责任?

  雷正龙:我国的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各有关部门继续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二是完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三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完善和建立分级分类诊疗机制,四是完善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策略,五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六是强化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控,七是强化疫情监测,八是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各行业主管部门也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强督促指导,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

  问:政策调整后,个人如何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许文波:一是个人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应当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洁,常通风,清洁为主,必要时使用消毒剂;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应规范佩戴口罩。

  三是可适当储备相关药物,在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可先进行自我抗原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且症状较轻时,可居家治疗;若出现症状加重趋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四是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或具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础性疾病重症高风险人群、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不外出。

  问:政策调整后,如何有效地保护老年人、孕妇、儿童等脆弱人群?

  许文波:一是老年人、严重基础病患者、孕妇、儿童等脆弱群体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必须前往,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居室要经常通风,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接收快递等物品做好个人防护和适度外表消毒。

  二是符合疫苗接种要求的,应当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尤其是60岁以上、有基础性疾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应接尽接、应接早接,对保护自身健康极其重要。

  三是尽可能减少老年人、孕妇、严重基础病患者、儿童等脆弱群体的感染机会,若家庭同住人员中感染者,居家治疗期间可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内,避免与相关人员接触。

  四是社区摸清老年人、孕妇等脆弱人群群体底数,关注相关人员用药及治疗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五是社区和家人关心关爱脆弱群体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愉悦心情,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问:实行“乙类乙管”后,新冠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和发布要求有哪些变化?

  李群: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传染病后,疾病监测、报告和对外发布等工作,也要做出一些调整:

  一是调整公布内容。保留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

  二是调整公布频次,根据疫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

  三是调整监测内容。将前期以每一个病例为重点的监测,调整为以疫情趋势、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在继续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机构和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病毒变异监测,相关监测结果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公布。

  问:是否有可能再进一步将新冠病毒感染降至丙类传染病?从乙类降至丙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群:根据传染病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流行强度以及对人体健康、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丙类传染病通常是一些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等共11种。对这类传染病防控重点是关注其流行趋势,控制暴发流行。

  是否进一步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丙类传染病,取决于它的危害程度,需要持续监测疾病发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有了充分依据后,经过科学评估,再考虑是否从乙类调整至丙类。一般来说,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病毒毒株较为稳定,毒力致病力最好能进一步降低;二是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预防和治疗手段更加成熟;三是群众对疾病风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尚需一定时间去观察研究,积累更多科学数据进行评估。

  问:政策调整后,疫情应对组织体系、应对体制是否会相应地进行调整?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是否还会坚持?

  李群: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疫情应对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一直在根据全球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情况,并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实践,因时因势因地进行优化、调整、完善。此次调整后,各地可以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和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深入研究论证,继续优化、调整、完善疫情应对的组织体系、应对机制,以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一直是我国应对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成功经验总结。今后仍要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持续关注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变化,持续开展病毒变异监测和分析研判,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用好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这一重要法宝。(人民日报 记者 白剑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学习卡|锚定这个目标,总书记给出了建设“路线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如何建设农业强国?总书记给出了“路线图”,一起学习↓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史萌  编辑丨战星岑  视觉丨李婷婷(央视新闻客户端)...

    时间:12-27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提高百姓生活品质 增进民生福祉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迎难而上,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2022年,促就业、补短板、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绘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以习...

    时间:12-27
  • 第一观察|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引农业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

    时间:12-27
  • 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将海洋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梁晓辉 李京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增加海洋环保信用评价与应用规定,将相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2013年、2016年、2017年先后三次进行了修正。该法自...

    时间:12-27
  • 慈善法迎来初次修订

      权威快报丨慈善法迎来初次修订  慈善法修订草案12月27日  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  相比现行慈善法  修订草案新增1章21条、修改47条,共13章133条  体现慈善功能新定位  回应慈善发展新问题  优化慈善促进新措施  健全慈善监管新机制  充实慈善信托新...

    时间:12-27
  • 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提请审议

      权威快报|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提请审议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  1991年颁布的现行民事诉讼法迎来第五次修正  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  12月27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推动完善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规则  回应社会关注的民诉领域重点问题 ...

    时间:12-27
  • 我国拟修改外贸法 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梁晓辉)对外贸易法修正案草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修正案草案删去现行对外贸易法的第九条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

    时间:12-27
  • 中国拟立增值税法 将条例上升为法律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谢雁冰 梁晓辉)增值税法草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共6章36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增值税暂行条例》)和有关政策规定上升为法律。  据了解,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增值税暂行条例》,2008年对其作了修订。2...

    时间:12-27
  • 生态环境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电 中国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撰文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孙金龙在27日发行的《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生态文...

    时间:12-27
  • 中国拟立法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出资设立公司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邢翀 梁晓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共八章、六十八条,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出资设立公司等方面的内容。  草案共八章,依次为总则、成员、登记合并与分立、组织机构、财产管理和收益分配、扶持措施、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

    时间:12-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