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中国绿色转型到底该走一条怎么样的道路?

2022-12-24 14:20:2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刘世锦

  发于2022.12.26总第107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实现双碳目标,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们首先需要讨论一个问题,中国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应该走一条怎么样的道路?

  探寻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中有所借鉴,其中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正确理解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在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多年以后成了大气候的变量,在开始的时候个头小、影响弱,但是活力很强,成长空间很大,逐步由配角转化为主角,推动了经济转型。比如,民营经济开始的时候是拾遗补缺,但是它内生活力很强,到目前已经在经济全局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源转型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带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也就是要经历增量逐步替代存量的过程。中国非化石能源目前占比不到20%,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到2060年将会增长到80%以上,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由创新驱动的增量部分的技术替代和成本下降,这是转型加快的主要推力。作为存量传统高碳能源,降碳空间是累退性的,越往后空间越小成本越高。但作为增量的低碳、零碳新能源,一方面技术在改进,另一方面产量在扩大,成本下降也会不断加快,绿色溢价有些已经由正转负。新技术的快速拓展,特别是成本下降,共同加快了新旧转换的进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

  第一种,衰退型减碳。简单说就是少生产,甚至不生产,这样可以减少甚至停止碳排放。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是在有些特定情况下,也还是出现了。比如去年夏天,有些地方拉闸限电,甚至停工停产,以完成能耗双控和碳减排任务。

  第二种,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的生产力,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平常讲的节能减排、节约优先,就相当于这种类型的减碳。

  第三种,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负碳的排放,像风、光、水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如果用这类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可以在实现相同产出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

  所以,绿色转型的核心是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替代,或者说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绿色技术需要达到三个目标: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率;少排放、零排放;与传统产业相比,一定要有更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解开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钥匙”,就是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下降。

  这里需要介绍一个概念——创新型碳替减(碳的替代性减少),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可以称为替代性减碳。也就是运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在获取相同产出的情况下,与原有高碳生产方式相比所减少、抵消掉的碳排放量。

  举个例子,每千瓦时发电碳排放,用燃煤的话大概是1000g,光伏是30g,风能是10g,如果由燃煤发电改为光伏或风电发电,碳替减分别就是970g、990g。换言之,由于新技术替代了老技术,碳排放减少了97%、99%。

  由目前的“能耗双控”尽快转向“碳排放双控”,碳替减是一个重要抓手。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实现增长,把减碳与增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转化为协同关系。具体来讲,增量部分的碳替减可以降低全局碳排放,增量的部分只要有碳替减,全局的碳排放强度肯定是下降的。如果存量部分搞新技术替代,产生碳替减,就可以降低全局碳排放的总量。

  以往对存量部分的减碳比较重视,而对于在增量部分通过技术创新相对减少碳排放这件事情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概念以及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随着增量部分新技术替代规模越来越大,与已有碳市场之间的非对称性会愈加明显,对创新缺少足够激励的问题将凸显出来。

  下一步,应把创新型碳替减纳入碳减排核算体系,形成相应的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各地应按照二十大的要求,尽快转向“碳排放双控”的轨道,制定以绿色技术进行增量和存量替代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统筹增量与存量、未来减碳与当下减碳、创新与安全,力争减碳与增长双赢,积极平稳地推动绿色转型。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4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不满民进党当局“只做半套” 台湾民众发起“还我小三通”游行

      新华社台北12月24日电(记者赵博、黄扬)台行政管理机构日前宣布重启“小三通”,却规定仅限金门、马祖地区的民众及大陆配偶申请返乡。此举引发岛内社会强烈不满,被舆论批评为“只做半套”,对广大想回家过年的台商、台生助益甚微。24日下午,来自约30个社团的近千民众在台北发起“还我小三通”游行,呼吁...

    时间:12-24
  • 王毅应约同新加坡外长维文通电话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4日应约同新加坡外长维文通电话。  王毅说,习近平主席同李显龙总理时隔三年在曼谷线下会晤,为双边关系作出战略指引。面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地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新加强沟通协调,携手应对挑战,既维护了两国自身利益,也成为...

    时间:12-24
  • C919起飞-全球首架12月26日起验证飞行

      东航接收的全球首架C919飞机(记者钱擘/摄)  验证飞行将全面检验东航各系统为迎接C919商业运行所开展的准备是否可靠,能否向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国产大飞机航程,以此为即将开启的商业运行完成最后冲刺。在C919完成航线验证飞行后,局方将对验证结果进行审定和检查,确认东航具备安全运行C919飞机能力之后,会颁发相应的运营许可...

    时间:12-24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

    时间:12-24
  • 北京发布第四批市级重大应用场景 总投资90亿元

      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2022中关村论坛系列技术交易活动——场景发布与供需对接专场活动近日线上举办,发布第四批市级重大应用场景,聚焦智慧交通及智能运输、数字城市及智能治理、数字民生与文旅商圈、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4大领域,总投资额约90亿元。...

    时间:12-24
  • 广州市设立第二批“穗台交流示范基地”

      中新网广州12月24日电 (记者 郭军)近日,经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十香园纪念馆、刘氏家庙、广州翼·空港文旅街区、南沙创享湾、沙湾古镇、1978电影小镇等6家单位获第二批“广州市穗台交流示范基地”称号。授牌仪式于24日在第八届穗台青年论坛开幕式上举行。  广州市委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设立第...

    时间:12-24
  • 第八届穗台青年论坛在广州举办

      中新网广州12月24日电 (记者 郭军)12月24日,第八届穗台青年论坛在广州举办。此次论坛围绕“设计融情·湾区筑梦”主题,邀请两岸在动漫、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嘉宾在线上线下开展交流研讨。  广东省委台办二级巡视员部先平,广州市委台办主任曾卫东、副主任付永灿等出席论坛启动仪式。来自粤台港澳...

    时间:12-24
  • 来自非洲的“马尼奥克”,藏在萨苏赠给习近平的油画里|习主席的国礼故事

      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中部刚果河流域,有一种名叫“马尼奥克”的传统主食,木薯制成,用恩戈叶裹出长条状,样子很像中国的粽子。  2014年6月,刚果(布)总统萨苏应邀访华,他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赠送了油画《勤劳的一家》。画中,几名非洲妇女在屋里忙碌,有的搅拌木薯面粉,有的加工恩戈叶,有的往灶里添柴火,...

    时间:12-24
  • 全国人大外事委发言人就美“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涉华消极条款发表谈话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针对美方将“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签署成法,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发言人尤文泽24日发表谈话。  尤文泽说,当地时间12月23日,美方将“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签署成法。该法案含有多项涉华消极条款,大肆操弄涉台、涉港、涉疆等问题,无端抹黑中国发展道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

    时间:12-24
  • 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首开迎客

      中新社江西湖口12月24日电 (记者 姜涛)时值年末,走进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的江西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中华鲟、大鲵等各类珍稀鱼类在缸体内欢快游弋,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随着场馆内部打造进入收尾工作,位于该保护基地内的水生生物保护繁育科普教育基地等场馆24日首次开...

    时间:12-2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