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湾

台青在平潭:相隔68海里,我的另一个家

2023-11-17 13:49:00

来源:天下集美

  68海里,是福建平潭县东澳村

  到台湾新竹市南寮渔港的直线距离

  也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本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依傍浅浅的海峡,平潭在两岸交流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推出促进台胞就业创业、便利台胞在陆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进一步突出“融”的目标,也为平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台胞、台青在美丽的岚岛找到“第二个家”, 开启与祖国大陆“双向奔赴、共同筑梦”的人生旅程。

  01

  您好,这是您的台胞职业资格采信证书,请收好。”

  近日,在福建省(平潭)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简称“一体化中心”)的办事柜台,工作人员薛鹏把一本办理好的职业采信认证“红本”交到台胞手中。

  整个办理过程非常迅速,我在台湾地区拿的是建筑测量资格证,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取得了大陆的职业资格认证,对我以后在这里找工作很有帮助!

  台胞王先生来自台湾新北市,经亲友介绍,他打算到福建的一家建筑行业公司工作,有了这个采信认证,他在大陆不用重新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节省了不少时间精力。

  两岸职业资格评价体系不同,职业资格等级分类和证书形式也不尽相同。为了解决两岸职业资格认证上的差异性问题,方便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2018年起,平潭综合试验区率先开展两岸职业资格标准对比研究,对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职业范围、水平等级确认,并于当年6月颁出全国首张“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

  平潭向台胞颁发了首张“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来源:平潭融媒体中心)

  截至2023年,平潭已累计向台胞发放采信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各类证书2000多本,涉及建筑、美容美发、导游、教师、医师等多个领域,服务台胞换证2000多人次,培训就业近1万人。

  这个位于台湾创业园内的一体化服务中心,切切实实成为许多台胞“登陆”求职就业的“第一站”。

  02

  在平潭发放的2000多本台胞职业证书之中,有一本属于台籍教师、“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

  我是陈亚妏,以前在台湾从事幼教行业,2017年,因为一通电话的邀约,我来到海峡对岸的大陆,成为平潭引进的首位台湾幼教老师,后来因为业务备受信任而成为副园长。今年9月,我又来到新岗位,现在在平潭职业中专负责带幼教系的实习实训。

  面对采访镜头,陈亚妏娓娓道来自己的“跨海”职场经历,谈吐间散发着台湾姑娘特有的温柔气质。

  其实6年前“初来乍到”时,陈亚妏已经在台湾当了几年幼教老师,来到平潭,她面对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更好地把“台湾经验”融入大陆。

  教育必须要因地制宜,平潭的学前教育跟台湾不太一样,最初3年我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做融合、做调整。幸运的是,我的同事、我们班里的家长和孩子愿意一起配合我,一起完成了这种融合。

  以幼教为起点,如今,陈亚妏的两岸教育融合探索之路,走向了更远更深处。正是看中了陈亚妏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今年,平潭职业中专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成为“老师的老师”,帮助幼教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顺利衔接。

  走上新岗位,陈亚妏依然是那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点灯人。通过陈亚妏的“传帮带”,来自台湾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平潭落地生根,“两岸融合”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仅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也刻印在一批批未来老师们的脑海中。

  我一直是比较有主见的人,以前父母都叫我玩够了就回去台湾,现在则会让我在这里照顾好自己,这种语言和心态上的变化,说明他们越来越认可我的事业,也越来越放心我在大陆的生活。

  陈亚妏说,以前刚刚工作的时候,就想着要通过教育这个职业来影响更多人,完成对社会的贡献,“现在,我在大陆实现了我的理想。”

  03

  像陈亚妏一样在平潭找到“家人”的,还有来自台湾新竹的创业者杨秉皓。追着“蓝眼泪”和海风而来的他,如今在北港文创村经营着一家集民宿、咖啡、文创于一体的小店“风中旅行”,不仅收获了事业、收获了一群来自两岸三地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还在平潭找到了携手人生的伴侣。

  “我们是两岸婚姻,太太就是在店里认识的,她是江苏人。”坐在用漂流木、石头等再利用材料装饰而成的小店空间里,杨秉皓说起他的“平潭爱情故事”。

  “风中的旅行”,是后来一切故事缘起的支点。杨秉皓清晰地记得,自己是2017年4月17日来平潭北港村的,“那时候我才25岁,对平潭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里很像台湾花莲,有一种熟悉的归属感。”当时,从金融圈子退出的杨秉皓和团队伙伴一起来到平潭,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平潭的第7年,杨秉皓跑遍了北港村,对他而言,这里已经变成比台湾老家还要熟悉的地方。“隔壁邻居会做手工,我们请他帮忙做了石头椅子,村里老奶奶没人陪伴,我们让店里伙伴的孩子去陪伴他们,给老人唱歌。”杨秉皓说,平潭有很好的台胞创业政策和服务,“村委会都把台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碰到问题会一起想办法解决,大家变成朋友一样,产生了很好的连接。”

  “我爱上太阳,我爱上月亮……”每当杨秉皓和孩子们一起唱着喜欢的歌,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我现在都自称新平潭人,新北港人。”杨秉皓说,未来,他会继续在平潭生活、创业,充满期待地翻开人生“下一章”。

  “来岚不觉身是客”

  从到平潭“看一看”到选择留下来

  越来越多的台青台胞

  从平潭的“客人”变成“主人”

  在美丽的岚岛找到喜欢的事业

  遇到有爱的人

  用自己的经历和生活

  书写着两岸融合的动人故事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厦门市·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代表队:欧阳端凤、应洁、封正凯、董菲、翁腾祥、黄岚

  ▌编辑:封正凯 一审:欧阳端凤

  ▌二审:刘意婷 三审:王辉腾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第九届“金飞燕”海峡两岸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颁奖

      新华社武汉11月18日电(记者喻珮)第九届“金飞燕”海峡两岸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颁奖典礼17日晚在武汉举行。主创人员带着各自的获奖作品,与来自两岸的高校师生亲切交流、增进了解,为中国微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献力。  本届大赛以“烟火·跨越”为主题,意在展现两岸青年的携手合作与奋斗图景。大赛自今年6月份启...

    时间:11-19
  • 深化交流合作 共享发展机遇(两岸脉动)

      近日,以“科技赋能智慧未来创新推动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京台科技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聚焦深化京台科技经贸交流合作,来自两岸相关部门、产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科技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多年来,京台科技论坛参与层面逐步扩大,具体成果陆续展现,成为推动京台产业技术合作中...

    时间:11-19
  • 台湾业界和舆论积极评价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

      新华社台北11月16日电(记者石龙洪、刘斐)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近日在南京举行,岛内工商界和舆论高度关注,认为峰会年会的举办彰显大陆方面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诚意和决心,有助于两岸企业家深度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商机,两岸加速融合发展才能共创美好时代。 ...

    时间:11-17
  • 上海邀两岸青年设计师共创“民族潮尚”

      新华社上海11月16日电(记者潘清)线上听两岸文创“大咖”授课,线下参加导师菁英班实训,递交融汇民族元素和时尚风格的设计作品,欣赏模特儿身着获奖服装在T台走秀……依托15日收官的“宁心同行·2023两岸青年创新行动”,上海邀两岸青年设计师共创“民族潮尚”。  作为上海长宁区的两岸青年交流品牌项目,“宁心同行...

    时间:11-17
  • 800多家企业参展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

      新华社福州11月16日电(记者张华迎)以“‘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1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幕。本届茶博会吸引两岸超800家企业参展,其中来自台湾的企业125家。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茶博会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置标准展位1900个,设有茗茶馆、闽台馆、茶机械器具馆、包装馆等四...

    时间:11-17
  • “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上倾听台商心声

      新华社南京11月15日电 题:“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上倾听台商心声  新华社记者赵博、陆华东、何磊静  “我特别邀请了台湾六大工商团体的理事长一同前来出席今年的年会,期待能在会上表达台湾产业界对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与和平发展的心声。”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

    时间:11-16
  •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台北开展

      11月15日,观众在欣赏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中展出的画作。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新华社台北11月15日电(记者刘斐 石龙洪)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15日在台北开展,以“光阴的故事”为主题,展现青少年儿童眼中成长的色彩。  本次展览共展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海外华人地区青少年儿童作品300幅,以年...

    时间:11-16
  • 新能源“点亮”两岸融合发展“新赛道”

      新华社南京11月15日电 题:新能源“点亮”两岸融合发展“新赛道”  新华社记者何磊静、陆华东、陈圣炜  1995年,台企“大茂车灯”追随摩托车厂商来到江苏常州,发现市场遇冷后迅速转型做汽车车灯配套,一跃成为全球汽车车灯领域一流供货商,客户包括众多知名品牌车企。  很快,这家台企又“嗅到”大陆新能源发展...

    时间:11-16
  • 让产业合作的桥越筑越牢、和平发展的路越走越广——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贺信振奋两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让产业合作的桥越筑越牢、和平发展的路越走越广——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贺信振奋两岸企业界  新华社记者赵博、尚昊、陆华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两岸经济合作开辟广阔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  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时间:11-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