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体育

遇见亚运:良渚,有何不同?

2023-06-15 20:47: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6月15日电(王逸飞)15日,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位于杭州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举行。让现代向历史致敬,让一种薪火相传见证另一种薪火相传,东道主呈现的“中国式浪漫”吸引目光无数。

  2019年7月6日,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实证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此次亚运火种采集是其“入遗”后首度站在全亚洲乃至世界的聚光灯下,这也为外界观察良渚之变提供了绝佳契机。四年光阴,良渚有何不同?

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现场。 杭州亚运会官方摄影 摄

  从探索向前列:打造保护传承利用典范

  保护、传承、利用好良渚古城遗址,自2003年浙江吹响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工作“集结号”以来,便是该省的核心命题。在此方面,这四年,良渚已逐步实现从探路者向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优秀典范的转变。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莫角山宫殿区,游人带上AR眼镜,经过建模复原后的宫殿便重现眼前,这让许多人直呼震撼。

  “良渚古城遗址历史遗存丰富,但除了土坡、水坝其他建筑痕迹不多,过去游客只能通过展示牌和讲解甚至是想象,了解古老文明。”公园负责人郑佳介绍,近年通过引入新技术,公园变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露天博物馆”,游客能看到5000多年前的宫殿,能与先民一同走在街上,体验古城生活。

  透过小细节,能看到的是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不断更新。

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现场,节目《良渚之光》上演。 杭州亚运会官方摄影 摄

  近年,余杭着力以文物保护创造“良渚案例”,以学术研究树立“良渚坐标”,以活化传承讲好“良渚故事”,推动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优秀典范。

  文物保护方面,其首创“专职机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这一全国领先的大遗址保护管理架构;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下称良管委)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东南分中心”,全力破解土遗址保护世界难题。

  学术研究领域,余杭通过推动良渚研究院和中华玉文化中心融合运作、推进《良渚文化通史》等良渚丛书的编辑出版等,逐渐树立“良渚坐标”。活化传承方面,良渚博物院不断丰富教育IP品牌“良良”的产品矩阵;每年举办“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围绕“文物保护标杆地”目标,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新成果不断涌现,而这得益于三个“变”的出现。

  “首先是理念演变,我们严格遵循管理部门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理念,同时秉承创新理念,创新保护展示模式,全媒体、全景式构建‘良渚大IP’;其次是手段转变,即乘‘数’而上,在数字化改革道路上再出发;最后是制度蝶变,如《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启动修编,将为良渚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整体指引,我们的‘文物安全365工程’逐渐构建起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保护管理体系。”良管委负责人说。

  “为保护和利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四年前良渚申遗成功,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贺电中寄语。承此重任,良渚步履未停。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杭州亚运会吉祥物。 王刚 摄

  从遗址到财富:映射当代文化自信新潮

  四年间,良渚之变不仅限于遗址区内部。从社会层面看,良渚文化作为“文化财富”,在民众中愈发受到欢迎、得到认同成为显著现象。

  音乐嘉年华在良渚古城老虎岭遗址公园举办;著名作家马伯庸做客“良渚讲堂”,与超过350位观众探讨“历史中的大与小”……近期,良渚古城遗址推出的活动依然密集,而场场一票难求亦是常态。

  本身具有的珍贵属性,加之以跨界思维创造文化传播无限可能的“玩法”,让良渚文化得以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结合诸多表现看,这些努力也助力着民众、各界的文化自信进一步被激发。

  如自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以来,游览人数已达700余万人次;在某平台的“良渚文化旗舰店”里,良渚文化衍生品达500余款,年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在杭州,因良渚文化而生的绘本、游戏、动漫、剧本接续酝酿推出;交响乐《良渚》陆续走进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

  透过良渚感受文化自信,杭州亚运会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窗口。

  如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地选在良渚古城遗址。杭州亚组委介绍,这寓意着在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点燃了象征亚洲大团结的体育之火、文明之火、和平之火,能更好地向亚洲人民展示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和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

  “举办火种采集仪式是良渚古城遗址的荣光。希望通过此次仪式,更多人能了解到良渚古城遗址这片中华文明全面展示的‘圣地’、运动精神一脉相承的‘福地’、文化共富蓬勃建设的‘热地’。”良管委负责人说。其实,于杭州亚运会、于亚运史而言,亚运火种在良渚引燃,又何尝不是一种荣光。

  亚运里的“良渚”不止于此。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即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其名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杭州亚残运会吉祥物飞飞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神鸟”的形象。

  此外,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桂冠”有多处设计融入良渚元素。多座杭州亚运场馆在设计中,亦将良渚作为灵感来源。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如上种种,是全社会对良渚文化的情感表达。承此厚爱,良渚聚起力量。

  从底蕴到底气:良渚文化大走廊赋能当下

  良渚之变其三,是历史文化底蕴到经济社会发展底气之变——当下的良渚正同时成为发展引擎,通过良渚文化大走廊(下称大走廊)的打造,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底,为做实良渚申遗“后半篇文章”,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余杭提出在当地建设以良渚文化为龙头的大走廊,迭代构建包括其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五千年发展轴在内的“两廊一轴”发展空间新格局。今年,打造大走廊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大走廊将余杭拥有的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两千多年的运河文化、一千多年的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等,以及径山茶宴、余杭纸伞等非遗项目串珠成链。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介绍,“建设大走廊是进一步擦亮文化金名片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借其打造体现余杭辨识度、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华文明余杭标识;是进一步优化空间新格局的战略考量——以廊道式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带动余杭经济社会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全域大发展的现实需要,即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串联,带动全域协调发展。”

当地此前组织的公众考古活动。 良管委供图

  时下,大走廊的建设正不断提速。

  以文化赋能产业为例,借良渚文化的“磁吸”效应,5月,位于良渚文化村的文艺新地标玉鸟集文艺街区开街,其集文化、艺术、休闲、轻文艺消费等于一体,已引进近百个品牌。6月,形似良渚“玉琮”的垂直生态复合体光之塔开园,翻翻动漫、柳橙影业等企业入驻光之塔·数字文化产业空间。

  上述项目所处的良渚新城是余杭区重要产业平台、大走廊的重要区域。目前当地已集聚近千家文化企业,预计上半年数字文化产业产值增速超50%。

  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名城辨识度和国际传播力的文化高地,余杭区良渚文化大走廊工作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在加强文化保护、研究、宣传的基础上,当地将通过做好整体风貌管控,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走廊;通过“清单制”优化大走廊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大走廊特色的产业品牌;通过调动遗址区在地人群的保护积极性,形成保护和发展合力,建立“文化特区”共同富裕的新机制等,形成可持续动力。

  从文明圣地走向发展新核,这是文化延续性与生命力的当代演绎。承此希冀,良渚更为可期。(完)

翻译

搜索

复制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杭州亚运会中的“良渚灵感”:同五千年文明“心心相融”

      中新网杭州6月15日电(张煜欢)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位于杭州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记者梳理发现,良渚元素在杭州亚运会“无处不在”,除火种采集仪式选在良渚古城遗址外,杭州亚运会、亚残会的火炬、吉祥物及部分场馆的设计灵感也都来自良渚文化,实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现代体育精神的精彩碰撞。  良...

    时间:06-15
  • 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采集

      中新社杭州6月15日电(钱晨菲)15日,杭州亚运会迎来倒计时100天,杭州亚运会火种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  现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主席高志丹,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亚奥理事会顾问委员会主席黄思绵分别致辞。随后,浙江省省长、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主席王浩宣布火种采集开始。  19名身...

    时间:06-15
  • 东西问·镇馆之宝|王明达: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见千年”?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5月1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四),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

    时间:05-01
  • 东西问丨马特博博耶夫:明铁佩古城遗址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中新社阿斯塔纳4月26日电 题:明铁佩古城遗址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专访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教授博基容·马特博博耶夫  中新社记者 张硕  地处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丝绸之路中点位置。近年来,中乌两国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

    时间:04-26
  • 文博日历丨叮~良渚先民发了一条朋友圈

    距今5300—4300年...

    时间:04-18
  • 新思路新创举 从莫高窟到三星堆 土遗址保护迎来新机遇

      央视网消息:如何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终极难题。因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引发的文物、遗址病害问题正在加剧,文化遗产珍贵而脆弱。  除了夏季仓,位于敦煌研究院的这处先进文保平台,还有冬季仓和风雨仓,三者联合作业,就可以模拟出...

    时间:02-15
  • 考古专家解读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如何实现干预最小功能最大?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5300年前中国良渚古城先民在选址筑城时如何考量水利因素?他们怎样因地制宜建设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多来,良渚古城遗址治水相关研究颇受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首个提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并研究的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

    时间:02-06
  • 城市解局: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 杭州余杭落子何意?

      中新网杭州1月1日电(王逸飞 张煜欢)浙江杭州,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日前迎来一项新的使命。  杭州市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日前举行。余杭官方正式提出在当地北部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迭代构建包括其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五千年发展轴在内的“两廊一轴”发展空间新格局。...

    时间:01-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