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体育

北京滑冰往事

2023-02-14 06:56: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京津及东北等地滑冰爱好者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交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有两面带名字的“墙”,一面属于冬奥冠军,在北京冬奥会上为中国男子速滑项目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高亭宇赫然在列,另一面属于10名普通的滑冰爱好者,他们代表男女老少创造的“市民纪录”,和挑战人类极限的“冬奥纪录”一起,成为这座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的一部分。

  竖起两面墙,间隔近一年,这一年恰是“双奥之城”北京进入后冬奥时代的开始。

  “上道、发令、起跑、比完了播报成绩,包括赛后回放,跟我看冬奥会一模一样。”速滑发烧友小石参加了首场“冰丝带”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虽是群众赛事,但比赛使用了速度滑冰专业电计时系统完成现场成绩实时处理,采用4个转播机位的现场转播上屏和线上直播,“场馆冬奥标识还在,滑的时候感觉真跟自己参加冬奥会一样,有点儿穿越的感觉。”

  在如同镜面的冰面上贴地飞行,速度感与失重感确能营造错觉,对于老年组56-65岁男子500米冠军宫延利来说,刚过去的54秒66,像是把时间撕开了道口子,一股脑儿涌出的是近50年的滑冰往事。

  自织毛线裤和“靡靡之音”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北京滑冰最火的时候,随便开个冰场,买票基本都得排队。”宫延利是60后,在他的少年时代,一批自20世纪50年代滑冰潮留下的“老冰场”成了当时年轻人的聚集地,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陶然亭公园、紫竹院、龙潭公园、玉渊潭公园、颐和园昆明湖甚至护城河等冰面上,被一代代年轻人用冰刀划下青春的印迹。

  冰场主要开早晚两场,早场人少,夜场却场场爆满,尤其最热闹的什刹海冰场,每天都有因抢不到票悻悻而归的人。宫延利就曾“跑空”过,“大概晚上5点半开场,我4点多到,一直排队,轮到我已经没票了。”

  “什刹海冰场是北京的一个中心冰场,当时一到周末,滑冰爱好者全到这儿去了,技术切磋,用现在的话说叫‘PK’。”年届七旬的崔克岭比宫延利上冰更早,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冶钢厂工作,冬天看厂里岁数大的人滑冰“挺新颖”,从此找到了坚持一生的爱好。可工厂位于昌平,离城区有40公里,想回城滑冰得先坐火车到西直门火车站,再转公交车坐到北海,紧赶慢赶,到冰场6点半,能滑到8点,花两毛五分钱在灯光、音响中享受一个飞驰的夜晚,“就这么一直坚持着”。

  坚持了几十年,崔克岭和冰友成立了什刹海速滑俱乐部,他们有整齐划一的服装和冰鞋,鲜红的速滑连体服上,大腿位置黄色的“什刹海”3个字非常抢眼。可当年,冰场上最时髦的穿着是军大衣和羊剪绒军帽,“衣服得敞着穿,要是军大氅就更了不得了。”崔克岭当年有一顶“拿得出手”的帽子,尽管媳妇儿总叨叨“占地儿”,但他始终没舍得扔,可军大氅很难指望,拼技术的冰友就向运动员看齐,“一套绒衣绒裤,条件好的就织个毛裤。”

  为了织条毛线裤,何广深拆了很多家里的毛线手套,然后花几分钱买包颜料染色,“那会儿夜场大概零下一二十摄氏度,大家都先穿着棉裤运动,热身差不多了,棉裤一脱,自己动手做的黑色毛裤就能派上用场,赶紧臭美一会儿。”打年轻时,何广深就要做“冰场上最靓的仔”,如今,68岁的他留着银发低马尾,黑色速滑服配万元的顶级冰刀,加上滑行的绝对实力,早已成为圈里公认的“何大侠”。

  在他记忆里,小时候用哥哥的鞋接触过滑冰,可直到参加工作后,用第一个月工资买了第一双冰鞋,才开始正式练习滑冰,“1973年,天津的鞋,双层皮子比较贵,配黑龙的刀,一套将近40元。”尽管,当时的刀滑一会儿会弯,“得拿膝盖顶顶”,但一个月工资奢侈换来的是至今都能嚼出甜味儿的时光,“下了班好兴奋,饿着肚子就骑车赶去滑冰,滑完回家吃一口剩饭,特幸福”。

  偶尔也有经不住饿的时候。溜冰场的大暖棚是冰友的“续航站”,柳条编成席子,用铁丝固定围成一圈,中间生火,供大家取暖,还有各种小吃,炸豆泡儿一度让何广深眼馋,“不敢吃,太奢侈了,滑一场冰就好贵”。

  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溜冰场的一切都是梦幻的,从各个工厂涌入的青年男女、点亮黑夜的灯光、喇叭里悠扬的《溜冰圆舞曲》,这里能暂存无处安放的青春,也能窥见外面的世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冰场上出现了一些“南方传来的东西”,例如,喇叭裤等“奇装异服”以及手提录音机里传来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没过多久,“奇装异服”成了大众潮流,“靡靡之音”也成了“流行歌曲”,崔克岭感受到,改革开放真的来了。

  时代浪潮下的聚散

  在通讯不便的年代,北京的冰友却有着高度默契。周末什刹海的切磋,到了大年初二就转战颐和园,不同冰场的代表分成几拨亮出绝活儿“茬冰”。

  但在崔克岭记忆中,最不需要商量的就是每年冬天上冰,“我们是一年见一季的朋友。”他表示,即便没有电话、微信,但只要过了节气,大家见面的日子也就近了,“小寒一过,就开始观察冰,先是家里往道儿上泼水,看会不会结冰,然后去水面观察,今儿一看封半截儿了,明儿再来看,哟,都封上了。”这时,水边就能遇到熟人,“纷纷背着鞋来了”。

  为了避免跑冤枉道,冰友想尽办法测冰,看不准冰的厚薄,就拿着砖头一扔,“咕噜噜噜”一响,代表“有希望了”,再到边上用砖头凿下一块冰,一捏,崔克岭先用三根手指比了大约5厘米,相当于一本新华字典的厚度,“这么厚不行。”然后,他把手指间距拉出3本字典的厚度,“这么厚,行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来测冰的人减少了,宫延利发现,冰场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多机会,单干、下海、各奔东西了。”滑冰的热潮似乎被更大的时代浪潮吞噬了,宫延利成了为数不多浮在水面的人。

  再往后10年,随着市场规范和社会安全意识的提升,冰友能选择的冰场和公开水域越来越少,“尤其喜欢速滑的,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人数急剧下降,一批人选择小冰场,改滑短道速滑了。”宫延利没有改项,像打游击一样,在首体速滑馆、陶然亭冰场和没人管的河道里“自己玩玩”,“中午暖和,自己背着鞋去‘呼呼’滑20分钟,中间冷不丁还能叫几个朋友,再后来就叫不到人了”。

  在宫延利踽踽独行的日子里,一批设施现代化的室内冰场开始崛起,国贸、西单、崇文门新世界迅速云集了一批更年轻的滑冰爱好者,退役运动员也开始提供专业教学,“大部分以花滑和短道速滑为主。”北京业余滑冰经历的沉寂,让现在圈子里缺乏三四十岁的冰友,80后小石是这个年龄段的佼佼者,因观看2006年冬奥会的一场速滑比赛“动心”,他在地坛公园外的紫龙祥滑冰馆报了速滑培训班,“这项运动一往无前,无论是身体姿态还是蹬冰动作,都是围绕着如何突破速度极限展开的”。

  小石的第一双冰刀是在王府井利生体育用品店花1700元购得,刚参加工作的他工资大约2000元,往前30年,宫延利在利生门口找二道贩子花18元也买了第一双冰刀,当时工资32块5,“但原来是老式死托冰刀,我学冰已经改为拖拉板式冰刀了。”小石记得,1998年,“克莱普”拖拉板式冰刀在长野冬奥会上首次亮相,为速度滑冰带来了新突破。

  对于变化,宫延利是敏锐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冰场里开始出现“老友重逢”,“很多扔了滑冰十几年的又捡起来了。”借着回潮,他所在的俱乐部自2009年连续举办了三届民间轮滑比赛,人数从几十人涨到四五百人,参赛者一度覆盖了11个省(区、市)。民间的热情很快触发了官方的推动,尤其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后,一批场馆和大众赛事为滑冰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去年盛会的成功举办,更将民众的冰雪热情进一步释放。

  “现在的孩子直接上冰丝带,条件太好了。”何广深坦言,得益于器材、场地和教练专业性的提升,现在滑冰的青少年水平不容小觑,但他强调,滑冰是颇具技术含量的运动,坚持并非易事,他记得,年轻时遇到专业队,总琢磨为何追不上人家,虚心请教后才只知道体能和技术缺一不可,因此,他每天上午4点起床开始跑步、打羽毛球,“一年三季都在练体能,就为了冬天露个脸。”如今他依然坚持轮滑和体能训练,保持健康活力的同时,也会为路人一句“嘿,这老爷子滑得真漂亮”而喜悦。在他看来,倘若现在的青少年也能坚持,滑冰的热潮还将重现。

  但在崔克岭看来,如记忆中那般真正的“滑冰热”,除了群众参与,主管单位、场馆及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从业者也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虽然原来条件没现在好,但冰友在冰场上讲规矩,场馆在服务上也更细心。”他表示,往日值得回味,必然有让人温暖的地方,“希望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能把过去一些好的经验再捡回来”。

  本报北京2月1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梅花香自苦寒来——星云大师与浙江婺剧往事

      中新网金华2月9日电(张斌 董易鑫)回想起在台湾佛光山演出时受教于星云大师的经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婺剧青年演员楼胜反复对中新网记者说:“他的理念和境界,给我很多启发。”  2月5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在高雄圆寂。在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简称:浙...

    时间:02-09
  • 北京多处冰场关停 仍有人在滑野冰 多部门联动治理滑野冰

      北京多处冰场关停 仍有人在滑野冰   新京报记者探访八一湖、南护城河等水域,发现仍有人不顾劝阻坚持上冰;多部门联动治理滑野冰  在颐和园、北海公园、什刹海等冰场,一摞摞冰车被收起,一张张“停业告知”张贴在围栏入口处,多处冰面已有裂痕和融化痕迹——立春后,北京各大公园冰场陆续关停,滑冰这一冬日特定娱乐项目开始退场...

    时间:02-06
  • 迎接冬奥一周年 “冰丝带”让百姓“当主角”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张骁、夏子麟)将名字和成绩写在“冰丝带”场馆纪录墙上,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金牌选手和破纪录选手享受的赛时礼遇。一年后的2月4日,这份荣光属于普通滑冰爱好者。  2月4日,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将比赛成绩贴在“市民纪录墙”上。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在当日举办的首场“冰丝带”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

    时间:02-05
  • “冰丝带”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开赛 竞速“最快的冰”

      中新网北京2月5日电 (记者 陈杭)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上线,迎来首场“冰丝带”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除了奥运的冰和专业化的竞赛组织标准,场馆还为每位打破纪录的市民准备了奥运同款“市民纪录墙”,创造纪录的市民选手的名字和成绩也可以像奥运纪录一样在冰丝带闪亮夺目。  比赛由国家速...

    时间:02-05
  • 天气转暖 北京多家公园冰场将关停

      中新网北京2月4日电(徐婧)近期北京天气转暖,公园冰(雪)面消融。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2月5日,颐和园、北海公园、陶然亭公园、龙潭中湖公园、朝阳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和什刹海将关停冰场。南海子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公园将在动态调整的情况下继续开放。  据了解,北京全市公园及时调整...

    时间:02-04
  • 天津将新建50个社会足球场 、10个群众滑冰场

      中新网天津2月2日电 (张少宣)记者2日从天津市体育局获悉,为加快构建本市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前,天津起草出台了《天津市落实“十四五”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的若干措施》,内容涉及体育公园及体育场馆、健身步道规划、社区健身设施提升改造等多个方面。  未来,天津市将以补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为重点...

    时间:02-02
  • 《中国乒乓》带热乒坛往事 马文革:一生热血现在专心做“园丁”

      中新网天津1月26日电 题:《中国乒乓》带热乒坛往事马文革:一生热血现在专心做“园丁”  作者:张少宣 崔景圣  1995年5月8日,天津。中国队与瑞典队会师第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场。第1局,王涛负于瓦尔德内尔,在5局3胜制的决赛中,第2局的比赛就变得尤为关键。天津国手马文革顶住压力,凭借顽强意志2比1战胜佩尔森,将双方大分拉平至1...

    时间:01-26
  • 《中国乒乓》带热乒坛往事 马文革:一生热血现在专心做“园丁”

      中新网天津1月26日电 题:《中国乒乓》带热乒坛往事马文革:一生热血现在专心做“园丁”  作者:张少宣 崔景圣  1995年5月8日,天津。中国队与瑞典队会师第43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场。第1局,王涛负于瓦尔德内尔,在5局3胜制的决赛中,第2局的比赛就变得尤为关键。天津国手马文革顶住压力,凭借顽强意志2比1战...

    时间:01-26
  • “野冰场”暗藏杀机:冰层厚度未知 无人管理和救援

      冰层厚度未知 无人管理和救援 短视频博主推荐  人如织的“野冰场”暗藏杀机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王禹钦  近日,吉林省通化市一名5岁男童和家人在河流上的“野冰场”玩耍时,不慎坠入冰窟窿溺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法治日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发现,近一个月内,...

    时间:01-17
  • “野冰场”暗藏杀机:冰层厚度未知 无人管理和救援

      冰层厚度未知 无人管理和救援 短视频博主推荐  人如织的“野冰场”暗藏杀机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王禹钦  近日,吉林省通化市一名5岁男童和家人在河流上的“野冰场”玩耍时,不慎坠入冰窟窿溺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法治日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发现,近一个月内,...

    时间:01-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