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创作者来说,小剧场的空间虽小,但它意味着能在舞台元素的调度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成熟戏剧人出发的起点都是在小剧场,有的甚至一直坚持在进行当代小剧场的创作。近些年,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林兆华、易立明、孟京辉等小剧场实验者之后,涌现出了丁一滕、张慧、缪歌等个人风格强烈的创作者,他们在近年的小剧场舞台上交出了一部部代表着创作初心,同时也代表着时下部分年轻观众审美喜好的“作业”。在纪念中国当代小剧场40年之际,我们将他们聚拢,聆听这些正趋于成熟的青年创作者,这些年思考如何继续一场场空间实验,同时,上一代的创作者易立明和观察者李晏,也对这些后辈们提出了好奇的问题。
【前辈提问】
易立明: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你觉得“戏剧能够做什么?”
李晏:“如果回到初始,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戏剧吗?”或“当遇到极端情况,让你在生活和戏剧之间选一个,你选哪个?”
1丁一滕(青年戏剧导演/演员)
代表作品:《窦娥》《新西厢》《我不是潘金莲》
曾受邀去丹麦欧丁剧团学习交流,由此开启导演创作方面的探索。近年来,丁一滕通过所学,将当代西方戏剧元素与中国戏曲融合,提出了“新程式戏剧”理念,创作出了《窦娥》《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新西厢》等一系列“新程式”小剧场作品。2022年,他的首部大剧场话剧《我不是潘金莲》上演,这部作品里他将自己多年来探索的“新程式戏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一直以来,丁一滕的作品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舞台美学表达与艺术思想,展现了中国青年戏剧人新的创作思路。
【回答前辈】
答易立明:我希望看戏剧真正成为国民的一个习惯。因为在欧洲,很多地方虽然并不富庶,但戏剧早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从观众的角度说,我希望戏剧真的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我希望戏剧能够成为他们每个人真正终身热爱的职业。